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32

第32章 宋(1)

(西历纪元后九六〇至一二七六年)

第一节宋代之事略

一、宋之统一

A灭荆南——梁初高季兴据荆南,子从晦立,利各国赐予,所向称臣,三传至继冲。乾德元年(西历九六三年),慕容延钊入荆南,继冲请归朝,得州三,县七十,荆南遂亡。(《宋史卷一·太祖纪》)

B平湖南——乾德元年,慕容延钊破三江口,下岳州,克复郎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监一,县六十六。(同上)

C灭后蜀——孟昶继知祥据蜀,奢纵无度,乾德三年,王全斌取利州,昶降,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宋史卷二·太祖纪》)

D灭南汉——唐末刘隐据广州,弟严僭号,穷极奢侈,好用酷刑。再传至,暴虐尤甚。开宝四年(西历九七一年),潘美克广州,俘刘,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岭南皆入于宋。(同上)

E灭南唐——李昪建国,保境安民。子璟嗣立,疆宇大辟。后主煜立,群小用事,政治日坏。开宝八年,曹彬夜败江南兵于城下,俘其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县一百八十。(《宋史卷三·太祖纪》)

F漳泉归命——闽越内乱,南唐代之,惟漳、泉二州,为牙将刘从效所据。从效卒,子绍镃继立,为统军陈洪进所执,推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既而复幽汉思而代之。太平兴国三年(西历九七八年),洪进入朝,献地。得县十四。(《宋史卷四·太宗纪》)

G吴越来归——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同上)

H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帝幸太原,诏谕北汉主刘继元使降,继元听命,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同上)

二、宋初之政治

A削夺藩镇兵权

a原因——太祖初受命,赵普进言曰: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散人亡者,无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穀,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悉矣。(宋邵伯温《闻见录》卷一)遂起削夺藩镇兵权之意。

b经过

(1)乾德初,石守信等皆称疾,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宋史卷二五〇·石守信传》)(注一)

(2)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其后又置转运使通判,使主诸道钱穀。牧天下精兵,以备宿卫。而诸功臣,亦以善终。(宋邵伯温《闻见录》)

B金匮之盟

a杜太后遗命——建隆三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急召赵普,入受遗命。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卷二四二·杜太后传》)(注二)

b太宗之败盟

(1)德昭之死——德昭,太祖次子,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宋史卷二四四·燕王德昭传》)

(2)廷美之死——廷美,太祖弟也。太宗即位,或告其骄恣,将有阴谋窃发,遂罢廷美开封尹,授西京留守。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奏廷美怨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诏降为涪陵公,房州安置,因忧悸成疾而卒。(《宋史卷二四四·魏王廷美传》)

C优礼士大夫

a制禄之厚

(1)俸钱——俸禄之制,京朝官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参知政事枢密使,月二百千,绫十匹,绢三十匹,绵五十两。其下以是为差。节度使月四百千。节度观察留后三百千,观察二百千,绫绢随品分给。其下亦以是为差。凡俸钱并支一分,见钱二分折支,此正俸也。(《宋史·职官志》)

(2)禄米——宰相枢密使月一百石,至三公三少一百五十石,权三司使七十石,其下以是为差。凡一石给六斗,米麦各半。熙宁中,又诏县令录事官等,三石者增至四石,两石者增至三石,此亦正俸也。(同上)

(3)职钱——御史大夫六曹尚书六十千,翰林学士五十千,其下以是为差。元丰官制行俸钱,称有增减,其在京官司供给之数,皆并为职钱。如大夫为郎官者,既请大夫俸,又给郎官职钱,视国初之数已优。至崇宁间,复增供给食料等钱,禄制更增倍矣。(同上)

(4)元随傔人衣粮——俸钱职钱之外,又有元随傔人衣粮。(在京任宰相枢密使,在外任使相至刺史,皆有随身,余止傔人。)宰相枢密使各七十人,参知政事至尚书左右丞各五十人,节度使百人,留后及观察使五十人,其下以十为差。(同上)

(5)傔人餐钱——衣粮之外,又有傔人餐钱。(中书枢密及正刺史以上,傔人皆有衣粮,余止给餐钱。)朝官自二十千至五千,凡七等。京官自十五千至三千,凡八等。诸司使副等官九等。(同上)

(6)公用钱——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自节度使兼使相以下,二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节度使自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观察防团以下,以是为差。(同上)

(7)职田——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之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府三十五顷,防团以下,各按品级为差,选人使臣无职田者,别有茶汤钱。(同上)

b退职恩礼——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神宗)以后,乃增置焉。在京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以副使为郎)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示优礼。(《宋史卷一七〇·职官志》)

c荫子之滥

(1)定例

1.文臣武臣——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亦以是为差。(《宋史·职官志》)

2.荫补——凡遇南郊大礼,及诞圣节,俱有荫补,宰相执政荫本宗异姓,及门客医人各一人。太子太师至谏议大夫,荫本宗一人。寺长贰监以下,至左右司监,荫子或孙一人。余以是为差。(同上)

3.致仕荫补——凡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余以是为差。(同上)

4.遣表荫恩——凡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五人。会任执政官,至大中大夫以上,荫一人。诸卫上将军四人。观察使三人。余以是为差。(同上)

(2)特恩

1.荫及前代——天圣(仁宗)中,诏五代时,三品以上告身存者,子孙听用荫。则并及于前代矣。(《宋史·司马旦传》)

2.荫及故臣——仁宗明道中,录故宰臣及员外郎以上致仕者,子孙授官有差。则并及于故臣矣。(同上)

3.荫及亲属——新天子即位,监司郡守,遣亲属入贺,亦得授官,则更出于常荫之外矣。(同上)

4.功臣加荫——曹彬卒,官其亲族、门客、亲校二十余人。李继隆卒,官其子,又录其门下二十余人。雷有终卒,官其子八人。此以功臣而加荫者也。(《宋史·曹彬传·李继隆传·雷有终传》)

5.优眷加荫——李沆卒,录其子宗简为大理评事,婿苏昂,兄之子朱涛,并同进士出身。王旦卒,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徒授官者数十人,诸子服除,又各进一官。向敏中卒,子婿并迁官,又官亲校数人。王钦若卒,录其亲属,及所亲信二十余人。此以优眷加荫者也。(《宋史·李沆传·王旦传·向敏中传·王钦若传》)

6.死事优恤——郭遵战殁,官其四子,并女之为尼者,亦赐紫袍。任福战殁,官其子及从子,凡六人。石珪战殁,官其三子。徐禧战殁,官其家十二人。此以死事而优恤者也。(《宋史·郭遵传·任福传·石珪传·徐禧传》)

D台谏之争潮

a庆历党议

(1)郭后之废

1.仁宗郭皇后,天圣二年,立为皇后。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遂有废后之意。(《宋史卷二四二·郭皇后传》)

2.都知阎文应,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注三)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而大臣孔道辅,范仲淹等十人,伏阁言后无过,不可废,俱被黜责。后终被废。(同上)

(2)范吕之争

1.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范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于是渐生间隙。

2.仲淹又为四论以献,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遂罢知饶州。(同上)其后两党相持,出入内阁,凡二十余年。

b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从兄濮王之子入继,是为英宗。即位之初,议追崇所生,欧阳修主称皇考,司马光则以宜称皇伯。(注四)帝从修言,吕晦等退职,朝臣意见,愈积愈深。(《宋史卷一三·英宗纪》,《卷三一九·欧阳修传》,《卷三三六·司马光传》,《卷三二一·吕诲传》)然此与时政,无关重要,而朝臣意气用事,攻讦不已,亦可见结习之深也。

【注解】

注一乾德初,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夜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但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耳!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柄,帝从之。(《宋史·石守信传》)

注二太后不豫,召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杜太后传》)

注三帝初以张耆等附太后,欲悉罢之,夷简以为然。帝退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耶?但多机巧言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未几复相。(《宋史卷二四二·郭皇后传》)

注四光曰:为人后者为人之子,不得顾私亲王。宜准封赠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宋史·司马光传》)而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而不设父母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王,乃从修所议。(《宋史·欧阳修传》)

备考

(1)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往往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医士,可谓滥矣。然神宗时,诏诸臣年七十以上,直除致仕者,不得推恩子孙。又孝宗亦诏七十不请致仕者,过郊不得补荫。又诏终身任宫观人,毋得奏之。(《宋史·职官志》)而加以限制也。

(2)按宋初两党,一以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为首,一以吕夷简、夏竦、王拱辰为首,皆假藉台谏,互相攻讦报复,遂使政局受其不安之影响。

三、王安石之变法

A变法之起因

a军政之腐败——太祖之时,为什长之法,阶级之辨,使之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虽以矫累朝藩镇之弊,而其所惩者深矣。真宗咸平以后,天下承平既久,武备渐宽。仁宗之世,西兵招募太多,将骄士惰,徒耗国用,忧世之士,屡以为言,竟莫之能改。神宗即位,洞悉其弊,始奋然起而更制。(《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

b财政之困难——太祖太宗之世,上下给足,府库羡溢。承平日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仁宗承之,经费浸广。而自《祥符天书》一出,斋醮糜费甚众,京城之内,一夕数处。(《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是外耗于募兵与遗,内耗于祀祠与冗禄。而民穷财困,非改弦更张,不足以挽救危亡。于是王安石乃特建改革之议。(注一)

B变法之实行

a民政上之设施

(1)青苗法——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而此法为使兼并之家,不能乘急以要利。

(2)免役法——免役之法,据家资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宋史·王安石传》)此法在新法中最为适宜之举动,虽经守旧派之摧残,其法卒不能废。自宋以后,徭役渐轻,直至清初,尽免徭役,皆由安石开其端绪,实为近代社会变革之一大关键。

b财政上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