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37

第37章 宋(6)

(甲)周敦颐,道州(湖南道县)营道人,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

(乙)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极。(《宋元学案卷十二·按语》)

2.洛派

(甲)程颢及其弟颐为首,因为洛阳人,故名洛派。颢称明道先生,而颐称伊川先生。(《宋史卷四二七·程颢及程颐传》)

(乙)明道宏大,伊川亲切。大程夫子当识其明快中和处。小程夫子当识其初年之严毅,晚年又济以宽平处。而明道以“静”字稍偏,不若专主于“敬”。伊川则以“敬”字未尽,益之以穷理之说。(《宋元学案》卷十六)

3.关派

(甲)张载为首,因为长安人,故名关派,世称横渠先生。(《宋史卷四二七·张载传》)

(乙)横渠先生,凡所议论,率多超卓。至于变化气质,谓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弗性焉。此由自昔圣贤之所未发,警教后学最为切至者也。(黄东发《日钞》)

4.闽派

(甲)朱熹,徽州婺源人也。因侨居建州(福建建瓯),故名闽派。(《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

(乙)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其徒著《四书蒙引》,《易蒙引》诸书,皆推原朱子之意。其学初主于“静”,后主于“虚”。以天下之理,以“虚”而入,亦以“虚”为应。(《名山藏》)

(3)变迁——按理学家之立说,多偏重修养,自朱陆好重事功,与朱熹同时友善之吕祖谦,讲理学而兼治史学,教人必以致用初事。其友受学程门之陈亮、叶适,则颇诋理学,而昌言事功。金履详固传朱子之学者,而有海道图燕之建议。是南宋学者之思想,一变北宋理学之面目,而趋于事功。盖因金元之逼,士大夫皆切志恢复,有以使之然也。

(4)影响

1.不拘经籍

(甲)程颢卒,其弟颐序之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然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子之后,一人而已!”(《宋史·程颢传》)

(乙)又黄榦曰:“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朱继其绝,至熹而始著。”(《宋史·朱熹传》)自是学术思想,为之解放。

2.怀疑主义

(甲)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不传习。而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矣。(《宋史·王安石传》)

(乙)又以《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欧阳修《易童子问》)

(丙)王柏对于《诗》三百五篇,以非尽定于孔子之手,且有增削之迹。又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宋史卷四三八·王柏传》)

3.竞尚名节——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至宋真仁之世,范仲淹,欧阳修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廷。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真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

b史学

(1)正史

1.《新唐书》

(甲)宋仁宗以刘昫等所撰《唐书》多阙漏,命宋祁、欧阳修等重删撰之,历十七年而书成。凡纪十,志五十,表十五,列传百五十,共二百二十五卷。世称《新唐书》。(《宋史卷二八四·宋祁传》,《卷三一九·欧阳修传》)

(乙)其参与修《唐书》者,皆一时闻人。而可考者,有刘羲叟,梅尧臣,宋敏求,吕夏卿,赵邻几,孙甫,陈彭年,赵瞻诸人。(《东都事略卷六五·刘羲叟传》,《卷一一五·梅尧臣传》,《宋史卷二九一·宋敏求传》,《卷三三一·吕夏卿传》,《卷四三九·赵邻几传》,《卷二九五·孙甫传》,《卷二八七·陈彭年传》,《卷三四一·赵瞻传》)

2.《五代史》

(甲)《旧五代史》——宋太祖命薛居正等,修梁唐晋汉周五朝史,逾年而成。凡本纪六十一,志十二,列传七十七,共一百五十卷。所谓《旧五代史》者是也。(《宋史·太祖纪》、《卷二六四·薛居正传》)

(乙)《新五代史》——欧阳修私撰《五代史》,凡本纪十二,列传四十五,考三,世家年谱十,附录三,及目录共七十四卷,世称《新五代史》。(《宋史·欧阳修传》)

(2)通史

1.《资治通鉴》——通史之中,以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贯串古今,精博详审,为史家之创体。初光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凡十九年而成。神宗亲为制序,赐名《资治通鉴》。(《宋史·司马光传》,《东都事略卷八七·司马光传》)

2.《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宋史卷三八九·袁枢传》)盖其自为一体,迄今不可磨灭也。

(3)政史——政史名著,则为郑樵之《通志》,其书凡二十略,而记述止于天宝年间,以后不复续也。(《通考·经籍考》)世与元马端临之《文献通考》,唐杜佑之《通典》,并称三通。

c文学

(1)文

1.古文——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南渡文气,不及东都,岂不足以观世变欤。(《宋史卷四三九·文苑传序》)

2.骈体文——宋南渡后,古文衰,骈文渐盛。作者甚众。有汪藻,綦崇礼,周必大,洪迈诸人。但其末也,以流丽稳帖为宗,斯道始衰。(《宋史卷四五五·汪藻传》,《卷三七八·綦崇礼传》,《卷三九一·周必大传》,《卷三七三·洪迈传》)

3.制艺文——宋以取中士子所作之文,谓之程文,其后明清相沿用之,而为八股之滥觞。(《日知录》卷十六)

(2)诗

1.北宋

(甲)白体——王禹偁初学少陵,后学长庆,是曰白体。(《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

(乙)晚唐体——寇准,林逋,魏野,诸人学晚唐,曰晚唐体。(朱子《五朝名臣言行录·莱国寇忠愍公》,《宋史卷四五七·林逋魏野传》)

(丙)西昆体——杨亿、刘筠等宗李义山,是曰西昆体,此派最为隆盛。(《东都事略卷四七·杨亿传》,《宋史卷三〇五·刘筠传》)

(丁)江西派——山谷与陈师道又并称曰江西派。(《宋史卷四四四·陈师道传》)同时道学家别创一派,若邵康节之《击壤集》,尤为最著者也。

2.南宋——南宋诗,以尤袤,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自号放翁)为最著,而放翁尤杰出。四家虽不列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实得统于山谷也。(《宋史卷三八九·尤袤传》,《卷三八六·范成大传》,《卷四三三·杨万里传》,《卷三九五·陆游传》)

(3)词——宋人编次集歌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初无中调长调之目。自顾从敬编《草堂词》,始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词综发凡》)

d小说——按宋前小说,可分为三派,一为叙述杂事,二为纪录实闻,三为辍辑琐语。自仁宗时,开长篇章回之体。继有《宣和遗事》之书出,其书半为文言,半为当时语体,亦较昔为进步。迨至元施耐庵之《水浒》,纯用语体;于是汉唐以来,小说之面目尽变矣!

e画书

(1)书——宋代之能书者,以蔡襄,黄庭坚,苏东坡,米元章之四家为最著,而蔡襄尤为其中之杰出者也。(《宋史卷三二〇·蔡襄传》,《卷四四四·黄庭坚传》,《米芾传》,《杨升庵集》)

(2)画

1.宋承五代之后,艺术极为发达,盖政府有以奖励之故也。其时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至是始备。(汤垕《画鉴》)

2.宋子房奉命主考,于试时,出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题,有画数蝶飞逐于马后者,中选。由是观之,宋代画风之盛,远非他朝所可比者也。(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十四章《宋》)

f印刷——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道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对于文化宣传,裨益莫大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注一)

B工艺制造

a纺织

(1)定州所织,刻丝不同,大机以熟色丝绵,经于木挣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以梭织。时先疏其处,方以杂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视之如雕缕之象。(庄绰《鸡肋篇》)

(2)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旙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陆游《老学庵笔记》)

(3)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同上)

b雕漆

(1)螺甸器出江西吉安庐陵,宋器皆于坚漆上嵌铜线,然后镶以螺甸,其花色细致可爱。(曹昭《格古要论》)

(2)又有髹漆器,用蚌蛤壳镶嵌,象人物花草,谓之螺填。(《陔余丛考》)

c瓷器——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乃于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陶宗仪《辍耕录》)

d建筑——营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浩所撰。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梦溪笔谈》)(注二)

e器物

(1)文具

1.笔——笔出于宣州,自唐为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喜祐中,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他笔数枝。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叶梦得《避暑录》)

2.纸

(甲)颜方叔尝创制诸色笺,有杏红露,桃红天水碧俱砑,花竹鳞羽,山林人物,精妙如画。亦有金镂五色描成者,士大夫甚珍之。(陈继儒《泥古录》)

(乙)又蜀中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表光”。玉版贡余,杂以旧布破履乱麻为之。唯经屑表光,非乱麻不用。(黄著《笺纸谱》)

3.墨

(甲)唐末李超与其子廷珪,亡至歙州,以墨名家。其墨有剑脊,圆饼,面多龙纹。至宣和间,黄金可得,李墨不可得也。(王阙之《渑水燕谈》,邵伯温《闻见后录》)

(乙)宋熙宁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陈子兼《窗间记闻》)

4.砚——成州有粟玉砚,而绛人善制澄泥砚,又有以古瓦琢为砚者也。(《泥古录》,苏易简《文房四谱》)

(2)舟车

1.记里鼓车——仁宗时,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木槌。凡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锣。(《宋史·舆服志》)

2.龙肩舆——一名檐子,一名龙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后所制也。(同上)

3.郭家车——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惟城北郭氏车最为鲜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陆游《老学庵笔记》)

4.太平车——民间锱车重大椎朴,以牛挽之,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则跬步不进,故俗谓之太平车。(邵伯温《闻见后录》)

5.刀鱼船——何承矩建议选锐兵于乾宁军,挽刀鱼船,自界河直趋平州境,以牵西面之势。(《宋史·何承矩传》)是以此为战舰也。

(3)军器

1.神宗熙宁七年,是岁始造箭,曰狼牙,曰鸭嘴,曰出尖四楞,曰一插刃凿子。凡四种,推行之。(《宋史·兵志》)

2.又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礼,谓之神臂弓。(沈括《梦溪笔谈》)

3.宋理宗淳祐二年,沿边州郡,因降武制回回炮,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续通考·兵考》)

【注解】

注一毕昇发明之活字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于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也。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等,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

注二营舍之法,则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法堂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后平肘,后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为下分。(《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