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亚历山大帝国
5611800000004

第4章 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帝国的前因(3)

希腊城邦的产生及其城邦制度的最终完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是一种变态,而不是常态。人类社会从军事民主制发展到君主制是普遍规律。中国、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都是如此。希腊城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条件和原因。地理条件的独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希腊如果不是被群山分割成一块一块彼此分离的,既有平原又有山地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位,城邦的建立是不可能的。在希腊城邦建立的几个世纪,没有足以威胁希腊生存的强大外敌,也是一个原因。埃及和赫梯王国都衰落了,欧洲大陆还是蛮荒之地。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希腊内部阶级斗争的独特形式和走向。雅典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以党派斗争的形式进行,这在中国等古文明地区是不可能的。

希腊虽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城邦,却是一个种族,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共同的风俗和传统,有共同的源于腓尼基字母的希腊文字,还有显示了希腊人精神面貌的体育比赛——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种为神的荣誉而举办的体育竞赛,早在公元前776年就开始举行。竞赛会的地点在奥林匹亚,这里是希腊最高山峰所在地,四年举办一次,它成了全希腊人的共同节日,引起了全希腊人的兴趣和参与。被视为蛮族的马其顿被荣幸地准许参加这一比赛。这些共同的因素,使希腊人有一种民族联合的情结,他们逐渐称自己为“海拉斯”(hellenes),因为他们自认为是赫楞(hellen)的后代,并引以为荣。他们把非希腊血统的人都称为“野蛮人”。

但在政治上希腊完全没有联合的倾向。各城邦之间,纠纷不断,战争不断,每个城邦都有强烈的排他性,其公民权决不轻易授予外来人。没有一个城市的商人在别的城市拥有合法权利,只要他不是那个城市的公民,甚至他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没有一个城邦制定了保护外来人的法律。商人们为了在别的城市寻求保护,只有让那个城市的一位友好公民接收自己为客人,如果他找不到“主人”,城邦政府要接受他,就会指定一位公民做他的“主人”。每个城邦都极力保持自己的地方特点。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希腊各城邦自始至终也没能联合成一个包括全希腊的大国。

二、希波战争:两种制度的较量

1.波斯帝国:希腊的强大对手

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希腊诸城邦,特别是雅典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东方,在亚洲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波斯帝国,成了希腊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了希腊进一步前进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波斯人是伊朗人部落的一支,是山地民族,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其国王居鲁士的统治下强大起来。波斯人是优秀的弓箭手,波斯军队主要由弓箭手组成,密集的箭阵使敌人还没来得及进行近身搏斗,就已经中箭倒下了。而波斯骑兵这时才从两翼发动进攻,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公元前546年,波斯军队灭亡了吕底亚王国,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南部沿岸。过了4年,又占领了沿爱琴海东岸的希腊人的城邦。短短的5年时间,波斯就从埃兰山区的一个小王国,变成东方世界的一个霸主。公元前539年,波斯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名城巴比伦,灭亡了迦勒底王国。公元前528年,居鲁士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居鲁士的死亡并没有使波斯扩张的步伐停下来,公元前525年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征服了埃及。征服埃及是波斯帝国最终建成的标志。

这个仅仅用了25年就建立起来的强大帝国,占领了这一地区的所有文明古国,其领土西边从尼罗河三角洲开始,环绕整个地中海东端直到爱琴海,东边则几乎扩展到了印度。

波斯帝国完全不同于希腊城邦。它广阔无垠的疆土是希腊城邦无法比拟的,甚至是希腊人无法想象的,在希腊人心中,他们国家的大小才是最合适的。

波斯帝国的统治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希腊。波斯帝国实行专制君主制,全国都要听命于国王一人,正如波斯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1~前485年)所说:“凭借胡腊玛达神的慈悲,这些土地听命于我的法令;当我向他们发令时,他们将遵从。”国王的话就是法令。这和中国古代是一样的,是一人统治全国,而和希腊的由公民集体统治或由贵族寡头统治完全不同。大流士被称为“伟大的国王”。他把全国分成20个行省,行省由他所任命的总督管理。这种行省制和中国古代的郡县制有点类似,不同的是中国的郡县完全受皇帝控制,而波斯的行省则有较大的独立性,只要按期交纳贡物和为“伟大的国王”的军队提供士兵,总督就可自行其是。但是,如同中国汉代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波斯国王也派出一些被称为“国王的耳朵”或“国王的眼睛”的官吏,监督总督的言行,向国王汇报他们的一切反对国王的行为。

波斯的首都设在苏萨,以首都为中心,在广大的帝国境内修建了许多大道,大道设有保证讯息传递的连绵不断的驿站,以便帝国军队能及时赶赴战场,包抄敌人。

波斯帝国的兴起,对希腊,特别是对雅典的威胁是致命的。公元前520年,大流士就曾率军横渡赫勒斯滂海峡,向黑海北岸的斯基台人部落进攻。这是波斯帝国的军队第一次袭击欧洲地区。尽管这一次侵略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却夺取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雅典通向黑海的商路遭到严重威胁。在当时,黑海沿岸不仅已经是雅典手工业品的重要市场,而且是雅典的粮食供应地。威胁这条商路,就是威胁雅典的生命线。因此,争夺赫勒斯滂海峡就成了希腊和波斯两大势力的前哨战。

2.小概率事件:波斯的两次失败进攻

公元前499年,趁大流士进攻斯基台人失利之机,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不甘心失去自由、沦为波斯这一东方专制国家的臣民,在米利都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抗他们的波斯主人的起义。起义过程中,米利都曾派使者到希腊本土的两个强国——斯巴达和雅典,去求援。斯巴达对海外发展毫无兴趣,一听说波斯的首都离爱琴海东岸还有三个多月的路程,便立即谢绝了来使。雅典的态度和斯巴达不同,出于自己海外贸易利益的考虑,它关心小亚细亚沿海希腊城邦的命运,因此雅典人派出了20艘战船去援助他们的同胞,对威胁他们商路的波斯,公开采取敌对行动。这次战争延续了五六年,最后以希腊各起义城邦的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争招致了一场更大的战争。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以雅典人帮助了起义者为由,亲率大军入侵欧洲。其实,希波战争是一定会发生的。大流士号称“万王之王”、“从日出处到日落处之王”,好大喜功,他是不会容忍希腊处在他统治之外的,必欲侵占之而后快,而且,占领希腊既可扩大领土、增加财富,又可起威慑作用,使希腊人不敢再反抗他的统治。

对于雅典人来说,如果不对波斯的侵略奋起反抗,就会失去爱琴海的商路,失去通向黑海的生命线,就不可能保持和扩大经济的繁荣,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因此,对于双方来说,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大流士对希腊的第一次进攻,半途而废,夭折了。打败他的不是希腊军队,而是爱琴海上险恶的风暴和所选进军路线的艰难险阻。他的陆军在穿越赫勒斯滂和色雷斯时,人员损失严重,而他的海军舰队又在试图绕过阿陀斯山的高大海角时遇到了飓风,被打得七零八落。就这样,他的水陆并进计划落空了,不得不在半途撤兵回国。

公元前490年初夏,大流士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他改变了进军路线,率领一支由运输船和战舰运载的波斯大军,驶过爱琴海中路,直扑雅典。

出发前,他派使臣传檄希腊,要求各个城邦进贡当地的水和土,表示对他降服。他想用这种办法使敌人不战而降。然而,希腊人虽然对波斯征服和屠杀他们的小亚细亚同胞心存恐惧,却具有高昂的爱国心和自豪感,热爱独立和自由。他们是不会被波斯人吓倒的。雅典的回答是把使者投进了洞坑,斯巴达则把使者推下了水井。

9月,波斯军队从雅典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上了阿提卡的海岸,并在距雅典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在这生死关头,雅典人一面派出信使向外求救,一面在一个富有谋略、通晓波斯战术的将军——米尔提亚斯的率领下,武装起来。米尔提亚斯针对波斯军队利于平地作战,并惯于中央突破的特点,率领雅典军队前往马拉松山坡上扎营,阻止波斯军前进。但是,雅典军的人数还不到波斯的一半,这时,有一支普拉提亚的数千人援军及时赶到,大大提高了雅典人的士气。米尔提亚斯把重兵布置在两翼,而把较弱的部队放在中央。战斗一开始,雅典中央一线且战且退,引诱敌人深入,等敌人追远时,两翼的精锐部队才从后包抄猛攻。波斯军队陷入两支雅典部队的夹攻中,一片混乱,溃不成军。波斯的弓箭在这种近身搏斗中,毫无用处,而希腊人的长矛却大显神威。波斯人留下了6000具尸体,逃回船上,而希腊只损失了192人。波斯人虽想再战,但在雅典军队严阵以待下,无法在雅典的海港登陆,大流士只好下令撤军。波斯人的第二次入侵又失败了。

马拉松战役获胜后,雅典将领立即派了一名战士去雅典城报捷,这个战士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城内,说了句“雅典得救了”,就倒地而死。今天的马拉松赛跑,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其距离就是马拉松到雅典的距离。

3.建立海军:雅典势在必得

战争并没有结束,希腊人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波斯人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会再来,更大的考验在等待希腊人。这次战争给了雅典人一个教训,由于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无法阻挡波斯人渡海而来,因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就成了雅典的当务之急。

幸运的是,埃及的反叛和大流士的死亡(公元前485年),延缓了波斯人再次入侵的时间。同时,在雅典境内发现了一条储量丰富的银矿脉,这为雅典建立海军舰队提供了必需的资金。

雅典的舰队建立起来了,大约有180艘三列桨战舰,这既是为了对付波斯人的威胁,也是称霸爱琴海的需要。

在雅典建立舰队的过程中,一个叫地米托克利的雅典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曾担任执政官,主张雅典必须向海外扩张,必须建立一支舰队。他认为雅典只有增强海军的力量,才能抵挡波斯人的入侵,才能保证雅典的经济不断发展。

4.精诚合作:雅典与斯巴达共同御敌

公元前480年,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再一次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这是一次全面的入侵,薛西斯动员了波斯帝国的全部兵力,据说有各色兵种共528.32万人,兵舰1207艘,其他附属船只3000艘,志在必得。这一次薛西斯采取了大流士的第一次进兵路线,取道赫勒斯滂,水陆并进。与此同时,希腊人也在为迎击波斯人的入侵作准备。希腊各城邦在科林斯召开了泛希腊会议,决定以在军事上负有盛名的斯巴达做联军的首领,联军的陆军以斯巴达为主,海军以雅典为主,分别在通向中部希腊的要道德摩比勒和附近的海面设防。

公元前480年夏天,波斯军队抵达温泉关隘口。波斯军队的人数大约超过20万,而随军家属也有这么多,有1000艘船,其中2/3是战船,但被海上的风暴毁坏了数百艘,只有大约500艘可以作战。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大约5000人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同时,有不足300艘三列桨战舰的希腊舰队,其中2/3是雅典的,在优卑亚北海岸的阿特米斯乌姆附近水域阻击波斯海军。

战争一开始,希腊人处于守势。波斯人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发动进攻。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英勇奋战了一整天,守住了温泉关。第二天,一支波斯军队翻过山脉从后面进攻,由于腹背受敌,温泉关失守,李奥尼达和他所率领的5000战士全都战死疆场,用鲜血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海上的战斗,开始时,希腊舰队灵活而又有效地抗击人数和船数占优势的敌人。波斯人派出另一支有200艘战船的舰队,绕过优卑亚,从背后进攻希腊舰队。但这支舰队遭到风暴的袭击,损失很大,波斯人在海上前后夹击的计划落空了。不过,由于陆军的失败,希腊海军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撤退到萨拉米斯湾。雅典人被迫放弃阿提卡并把不参战的人员和所能转移的财产运送到萨拉米斯岛。雅典人在岛上看着自己的城市被波斯人焚烧,悲愤填膺。不过,雅典人此举是明智的,他们虽放弃了城市,舰队却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可以更机动灵活地继续和波斯人战斗到底。

这时,斯巴达的主力部队和其盟军退到了科林斯地峡,准备在这里阻击波斯人,保卫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还主张把在萨拉米斯的联合舰队也调到科林斯地峡来。斯巴达的主张遭到雅典的反对,雅典的统帅地米托克利认为,被动防守只会招致失败,“后发者无赏”,必须主动出击,萨拉米斯水域狭窄,不利于波斯的庞大舰队活动,而有利于较灵活的希腊舰队。在地米托克利的坚持下,希腊舰队留下了,而且经过整修,战舰数超过300艘,力量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