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亚历山大帝国
5611800000042

第42章 征服者的脚步(三):神秘的印度(4)

这时,传来消息说,有个叫卡萨亚的部族,联合了邻近的所有部族,作好了抵抗亚历山大的一切准备,只等亚历山大军队到来大打一场。卡萨亚人勇敢顽强,不久前,波鲁斯曾带兵征伐他们,结果无功而返。他们的首府叫桑加拉(拉合尔),城防坚固,他们打算在城外打不赢就进城死守。亚历山大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率兵全速向卡萨亚人前进,第四天,到达桑加拉。卡萨亚人和他们邻近的部族已在城外用车辆组成了三重防线。亚历山大先令马上弓箭手,在敌阵前沿来回驰骋,从远处往敌阵射箭,阻止敌人冲出来,然后根据敌人只在车上射箭而不出击的情况,亲自率领步兵方阵,发动进攻,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也没能挡住亚历山大方阵的攻击,被迫撤退了,第三道防线没作抵抗,就急忙撤进城内。

城外的三道防线既破,亚历山大便在城外四周扎营,把城围困起来。城外有一湖,湖水很浅,亚历山大估计敌人很可能从这里突围逃跑,便在湖边设下重防。不出所料,印度人果然趁黑夜从这里外逃,结果都被阻击回去了。但要攻破城池却并不容易,这时,波鲁斯带着所有的大象和5000名印度兵赶来了,而亚历山大也已把攻城用的礌石器安装好,同时还派人挖墙脚,一切准备就绪,立即发动强攻,终于把这座城攻下了。据说毙敌1.7万人,俘敌7万人,而亚历山大方只战死了不到100人,负伤的有1200人,其中有几个军官也负了伤。当然,这个双方的伤亡数字和其他战役的伤亡数字一样,是虚假的,马其顿人之所以这样夸大自己的战果,显然是为了鼓舞士气,士气一泄,亚历山大的征战事业就可能结束。

2.公然抗命:士兵的集体爆发

攻占桑加拉后,亚历山大一方面招降或攻占邻近的部族,追击逃跑者,另一方面派波鲁斯率领所部去那些归顺的城市建立城防部队,桑加拉则被他夷为平地。然后他又率部进抵希发西斯河,打算渡过河去,征服恒河一带,直到世界的东头。但他的这一征服计划,遭到了士兵们的强烈抵制,他们不干了,拒不接受亚历山大要他们渡河继续前进的命令。

马其顿士兵在希发西斯河河畔的抗命之举,不是针对亚历山大本人,而是针对亚历山大的进一步远征。印度这片广袤而又陌生的土地,使他们吃够了苦头,酷热多雨的天气,使他们中不少人染病身亡,没完没了的战斗,不仅使他们死亡不断增多,而且使他们带上无数财富凯旋的梦想破灭了,正像阿利安所叙述的:“马其顿人看出,他们的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一个苦差事,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他们还听说,恒河流域印度部族的人民,体格魁梧,勇猛善战,而且他们有许多让马其顿人害怕的大象。不满和恐惧终于使他们公然抗命了。他们不是反对亚历山大做他们的统帅、他们的国王,他们反对亚历山大带他们继续远征,他们要求亚历山大结束这场没完没了的远征,带他们回家。

亚历山大在得知将士们的厌战情绪后,还想说服他们。他把旅团长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了很长一段话。他说:

马其顿同胞们,联军的同事们,我发觉你们现在不再愿意以你们当初的那股热情跟我去冒各种危险。我把你们召集到这里来,是为了说服你们继续前进,不然就是我被你们说服,那咱们就向后转。假如你们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是徒劳或发现我个人有什么不良动机的话,那我再多说也无益。不过,正是由于你们大家的辛苦,现在从赫勒斯滂海峡到高加索,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从塔内河彼岸到兴都库什山,都已踩在你们脚下,连那些从未臣服于波斯帝国的地区也都属于我们,印度河已在我们的国土上奔流,希达斯皮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和希德拉欧提斯河也都是这样,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去把希发西斯河彼岸的各部族也并入咱们马其顿帝国的版图呢?你们为什么犹豫?是害怕那些剩下的部族把你们打败吗?明摆着的现成的事实是:他们有的投降,有的逃跑后又被抓住,有的放弃他们的国家逃跑,留下国土任凭我们处理。我们已经把这些土地交给我们的盟国和主动归顺我们的人。

我认为,一桩伟大的事业当然有它的最终目标,但一个有志之士的奋斗却不应有什么界限。如果你们想知道,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的界限在哪里,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到恒河和东海已没剩下多少地方了。我向你们保证,东海是与赫卡尼亚海(里海)相连的,因为整个大地都为海洋所包围。我们的舰队将从波斯湾起航绕到利比亚,把亚洲和非洲都掌握在我们手里。如果我们现在就退缩不前,那么,从希发西斯河到东海,以及从这一带到赫卡尼亚海以北地区,将留下许多好战的部族,我们已经占领但尚未巩固的地区,也会受未占领地区的鼓动起来造反,我们来之不易的战斗果实就会付诸东流。到那时,我们就得从头开始,承受更多的劳累,冒更多的险。马其顿同胞们,联军同事们,大家最好坚持到底。只有不怕艰苦、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完成光辉的业绩。生时勇往直前,死后流芳千古,岂非美事?如果我们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在提任斯或阿戈斯停下来,不再前进,甚至在到达伯罗奔尼撒或底比斯时停下来,就不会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也不会在今天被当作神来崇拜。即使是比赫拉克勒斯还高一级的神狄俄尼索斯,也曾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现在已经越过了奈萨和阿尔诺斯山,连赫拉克勒斯都未能拿下来的阿尔诺斯山塞,我们都已拿下了,亚洲剩下的地方与你们已经占领的地方相比,只是个小数。如果我们当初只是坐守马其顿,那我们能创造出我们今天已经创造出来的这些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吗?

“当然,如果我只是让你们历尽艰险,而我自己既不吃苦也不冒险,我就理应受到你们的厌恶,因为你们千辛万苦得来的果实却都给了别人。但事实上我和你们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让你们去管理占领的土地,分享获得的财宝,而且,当我们得到整个亚洲之后,我向老天起誓,你们所得到的将会远远超过你们自己的期望。到那时,我将把所有愿意回家的人都送回家,那些愿意留下的,我会让他们受到那些回去的人们的称羡。”

亚历山大不愧是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的这通讲话,说得头头是道,既以理服人,还以情动人。在一般情况下,他的这种讲话是可以说服他的部下跟随他去克服任何危难的,但这一次,亚历山大的讲话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他的部下无法理解他征服全世界的目的,他的讲话也无法消除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前面未知世界的恐惧,但他们也不敢直接反驳他们的国王,因此,亚历山大话一讲完,会场一片沉寂,很长时间没有一人说话。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如果谁有不同的意见,请说出来,但还是没有人发言。就这样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科那斯鼓起勇气说:

“陛下,我知道您不愿意专横地对马其顿人发号施令,而要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才采取行动,因此,我才想说几句话。不过,我不是代表我们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因为我们这些人得到了比别人高的荣誉,得到了我们所付出的劳累的报酬,我们都已有权有势,当然就更愿意热心地推动您的事业前进。我要说的话是为全军多数人说的,但我主要还是为您考虑。我的这些话不仅对您当今有用,而且对您未来的事业也是十分有用的。为了您的事业,我曾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如一地表现了无可争议的勇气,为了您的事业,我觉得我不应当隐瞒我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意见。我认为,正是因为您已经带领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其伟大的业绩,才应当把我们的辛劳和艰险规定一个界限。您自己知道,我们这些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出发时是多么大的一支队伍,到如今只剩下多少。一些人无可奈何地在您新建的城市里安家落户,一些人战死在疆场,一些人因负伤而残废,流落在亚洲各地,还有更多的人因疾病而丧生,当年出发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现在已为数有限了。而就是剩下的这些人,从精神到体力也都消耗殆尽了。他们没有一个不想念他们的亲人和祖国,他们已不愿意再跟随您东征西讨了。当这样一支部队的领袖是危险的,面对艰险,您会发现他们有气无力,离心离德。现在最好您本人也回家,料理一下本土的事务。然后,如果您愿意,您可以组织另一次远征。国王陛下,当我们一切顺利的时候,需要有自我克制的精神,好运气不会永远属于我们。”

科那斯一说完,立即就有人叫好,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科那斯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敢说的话,他不仅提出了将士们要回家的愿望,而且反驳了亚历山大讲话中的观点。亚历山大很不高兴,就把会议解散了。第二天,亚历山大又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怒气冲冲地重申他本人要继续前进,但他决不强制任何马其顿人违心地跟他去。他说:“自然也会有自愿跟随他们国王的人,至于谁要回家,谁就可以回去,回去后,还可以对他们的朋友说,他们自己回来了,而把他们的国王留在被敌人包围的异域。”说完便径自回到自己的帐篷里,一连三天,不见任何人。他在等待将士们回心转意,但官兵们似乎在和他较劲,整个军营仍然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亚历山大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按理说,他只能屈服,但这样做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从未在任何困难面前后退过,因此,他可能明知在这种情况下,回兵是唯一的明智之举,却仍然举行祭祀,意欲渡河,但在祭祀中,牺牲显示了渡河不吉的征兆。亚历山大趁机下台阶,向全军公开宣布,既然神谕不宜渡河,他就决定班师回国。

全军一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欢声雷动,许多人高兴得哭泣起来,还有一些人来到亚历山大的帐篷前为他求神赐福。他们称赞他们的国王没有被任何敌人打败过,却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认输。

这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26年夏,亚历山大的远征就这样令人意外地走到了尽头。不过,亚历山大停止进一步东进,也可能不完全是屈服于部下将士的要求,因为他还听说,恒河地区是一片荒漠,这可能削弱了恒河地区对他的吸引力,亚历山大虽充满好奇心,但做事十分谨慎,他的一切征服行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是不会毫无把握地贸然出兵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的,同时,他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沿印度河而下,去征服更加重要的波斯湾一带,他的所谓班师,并不是他的将士所理解的回家。

但是,不管如何,亚历山大的东征结束了。他没有到达他所认为的世界的最东端,对于他来说,也许是十分遗憾的。为了纪念他的这空前远征,他让全军齐动手,修筑了十二座大祭坛。十二座大祭坛既为向奥林匹亚的十二位大神献祭,感谢诸神保佑他一直战无不胜,也是为纪念他的远征,纪念他艰苦卓绝的业绩。十二座大祭坛也是十二座纪念碑。在祭坛的周围散放了一些比通常大得多的盔甲、马槽和马嚼子,作为那些披挂骑马来到这里的军人风貌的遗迹。亚历山大亲自登坛按惯例献祭,然后举行了体育竞赛和骑兵操练。他把希发西斯河以西的旁遮普地区交给波鲁斯管辖,自己则率部返回希达斯皮斯河。

四、班师回朝:可怕的归程

1.新的征讨:选择水路的原因

亚历山大在他所征服的印度地区基本上沿袭了波斯人的统治,他将印度分成三个省,是照抄波斯人的,他任命的行政官员也都是原来的官员,太克西利斯、波鲁斯和克什米尔的阿比萨瑞斯等都仍担任原职,统辖原来的地方。亚历山大只是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了几座新的城市,留下了一些移民。他并没有任命马其顿人来管理印度,让原来的首领和执政者来进行管理,是亚历山大统治印度的一个明智措施,不过这种统治是建立在亚历山大个人崇高权威的基础上的,没有了亚历山大,这种统治也就会随之消失。

亚历山大在起程之前,召集印度各地的使节和土邦首领,宣布波鲁斯为他所占领的全印度的国王,所有的部族和城镇都要听命于他。波鲁斯实际上成了亚历山大个人的全权代表。这位昔日曾和亚历山大在战场以命相搏的对手,竟成了亚历山大最信任的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