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广播电视与传媒生态(3)

2.具有极强的个性化

交互性和兼容性的网络电视凭借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影响力,刚一问世就受到传统媒体、互联网站、电信运营商等的共同青睐,成为各方竞争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线开始了将网络与电视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交互式网络电视服务——AOLTV。继美国在线之后,微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COMCAST)等也纷纷推出网络电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数字娱乐方式最终超越传统娱乐方式,而在线数字娱乐业的兴起又必将推动网络电视发展的高峰,最终促使网络电视拉开在线数字娱乐业发展的序幕。

3.IPTV业务更是被看做最具商业前途的新媒体业务

据市场研究公司艾萨普利(iSuppli)发布的报告称,由于语音、互联网和娱乐服务捆绑发展的激烈竞争,未来数年内,预计全球IPTV用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5%,到2011年IPTV用户将从2006年的390万户增长到1.03亿户;IPTV的收入将增长40倍,从2006年的9.60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91亿美元。

4.手机媒体的发展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而日益壮大

在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手机就成为了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具有网络媒体的无限延伸性。手机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用户的海量性。

借助技术上的优势,新媒体创造了一种个性化、人际化的传播方式,构筑了新的传受关系,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从“广播”向“窄播”、从“单向”向“双向”、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等来自新媒体的一系列转变,深刻影响着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广播电视业、印刷出版者等媒体关系网络中重要参与者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地位,掀起了一场浩瀚的多媒体竞合革命。

在新媒体的强大影响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已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和障碍,具体表现为:

1.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利益冲突日益激烈,并主要表现为系统内层级之间的利益矛盾

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所有节目频道(频率)只能依赖广告收入为支撑,导致节目套数越办越多,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但节目内容却相互雷同,频道资源紧张,广告恶性竞争,使层级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日益加剧。

2.产业发展空间日益狭小,发展压力增大

广播电视系统的收入增长放缓,发展缺少新的增长点。广播电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市场服务没有充分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相当薄弱。多年来广播电视主要提供单一的公共类节目,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仍停留在免费收看时代,社会各界要求打破垄断、要求自主办广播电视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外,国内电信行业也加快了与新媒体的互通合作,电信业的增长百分比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

3.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水平低,改造难度大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有线电视网还是单向网,双向覆盖和带宽远远不足。新媒体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数字化、双向传输的网络是开展新媒体业务的基本技术条件,而模拟的接入网已成为广电开发新媒体的“瓶颈”。从整体上看,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规模还不够大,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广电的内容资源、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优势。而电信网、移动网和互联网已经率先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光纤到楼、光纤到户。

4.广播电视业和电信业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在信息内容制作方面,广播电视媒体有着天然的人力和媒介优势,而在信息传输渠道方面,新媒体却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两者之间尚未形成高效发展的竞合态势,因此在利益的竞争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三、新媒体对受众习惯和媒介生态的改变

自大众传播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每当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时,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内容以及信息消费体验就会随之改变。古老的说书艺术以及人际传播的方式被文字艺术和印刷方式所取代;印刷术的发明又使得小说、报纸、杂志的产生成为可能,人们能够在字里行间获得更多有关信息想象的消费感受;随后,电子媒介的出现,又将人们从文字时代带进了图像时代,使人们进入到一个幻象世界,获得了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的信息消费体验;如今,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时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非现实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意游走于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中。

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紧密依赖于各种新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信息消费的特点,其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消费、表达信息消费的方式,更是改变了人们对信息消费内涵的认识。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人们信息消费方式和信息消费体验的变革。当前,以新媒体为标志的数字化技术出现后,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被彻底打破,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传统格局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传播技术发生变化

传播技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用数字技术代替模拟技术进行信号处理、传输和接收。

1.信号处理方式的改变

模拟技术是对信号进行整体处理,在传送过程中,电路中的杂波随同信号被当做信号一并处理,得到的图像质量大大低于发送端的图像质量。数字技术是将原始信号的视频和音频分割成一个个小块进行单独处理,用“0”和“1”的数字化来表示,去除了杂波,减少了损耗,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图像质量基本一致,信号质量显著提高。

2.信号传输方式的改变

模拟技术是对电信号进行实时传输,一个频率或频道对应一套节目,一个通道只能传一路信号,因此,模拟系统中接收端和发送端处理过程相互独立。数字技术增加了复用环节,把多套节目进行压缩后混合在一个通道内,即将多路信号打成数据包传输,此时,数据量被压缩30—400倍,传输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数字系统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接收端如果没有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信息就找不到相应的节目和服务。以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为例,由于中央、省和本地节目的业务信息不同,上述业务信息必须在本地服务平台上被换成统一的业务信息,用户才能正常接收,这就需要服务平台设在地市,并增加节目和服务集成单位的审批。

3.信号传输系统的改变

模拟技术传输图像、声音、数据信号时,必须使用不同的传输系统和制式,而数字技术是对广播电视、通信、数据信号进行统一编码,以“0”和“1”的通用比特流进行传输和交换、应用,即数字处理是将不同的信号编成同一格式的数字代码信息,打成一个数据包,放在同一个系统、同一个通道里传输。这意味着无论是文本、视频还是音频都可以在一个综合应用的系统中进行传送,无需给每一种媒介提供单独的传送渠道,这就为实现广电节目与各种数据、互联网信息等业务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沟通了以往泾渭分明的信息(计算机)业、电信业、大众传媒业三大领域。此外,光纤传输技术和网络多媒体软件的共同发展成就了四通八达的带宽和高质量的光纤传输网络,为各种不同标准的网络业务提供了相互沟通的技术支持。至此,三网融合的新趋势得以显现,并呈现出一定范围内的跨领域企业间的并购与整合。

(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传播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形态、资源和体系三大方面。

1.从单向单一形态变为双向多元形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其所谓的互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现场或演播厅,以观众或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为主,二是以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出现的场外互动。这种互动实际上只是听众或观众对节目本身的一种较为及时的反馈,并非真正意义的传受互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不同,新媒体的交互性却是深入到了节目的内容当中。如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受众即可以通过留言、回帖、投票等各种形式实时参与到节目的播出过程中,用户可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点播、竞猜和交流等,且参与手段日趋多样、便捷。这种媒体与媒体、受众与受众、受众与媒体之间进行的深度互动,即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特点上的本质区别。

2.从资源垄断变为资源共享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内部资源的配置都是以栏目、频道为基本单位,电视资源按频道划分,再划到栏目,形成以栏目为单元、频道资源为实体的传统资源配置结构。在此前提下,有限的广播电视资源被“诸侯式”地分割成若干“小而全”的“作坊式”的生产单位,频道与栏目之间形成一种自产自销、自购自播、自娱自乐的制播合一模式,并由此导致了各频道频率栏目设置重复雷同,资源配置分散凌乱,无法形成现代企业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机制和格局。此时,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的转化。作为一种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新媒体产业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高技术产业,它要求科学地利用媒体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

3.从自成体系变为开放体系

一直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都采取自制自播、自给自足的运行方式,其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电子媒体以及跨国企业的日益发达,讯息传递的方式和资本流动的方式被逐渐改变,人与人、地域与地域、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已日趋模糊,往日宁静的、分割的、与世隔离的封闭体系不再存在,随之取代的是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世界。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为公众设定议程的能力逐渐消失,公众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开放性大大增强。因此,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向交互的新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受众的权利是递增的。

(三)传播能力发生变化

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即时性、多媒体、个性化的特点给新媒体传播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

1.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集多种传播形态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其通过新的传播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海量的内容资源和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创造出了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并通过虚拟频道、时移节目等形式真正实现了节目播出和节目内容的非线性传播,最终形成了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此同时,采用数字技术后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在其声音、图像等媒介符号的表现上更具感染力。

2.人性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以微博、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传我看”的被动传受关系,使受众在面对海量的视听内容时,具有了高度的自主选择权和参与权,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得以被充分满足。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媒体稀缺的频道资源,其不仅可以传送中央、省级卫星节目及当地所有节目,还可以利用富余的频道资源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对象化的节目。如有线电视分配网一般只能传送40—50套模拟电视节目,频道资源相当紧张。而采用数字技术后,其可以提供500套左右的数字频道,频道资源极大丰富,从根本上解决了频道资源紧张的矛盾。不仅如此,新媒体还具有通信、上网、游戏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娱乐与通信的结合。

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卫星、互联网,并呈现出与广播电视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视能够随身携带、移动接收,IP电视能够双向互动、自由点播,网络广播能够留住声音、任意下载等等。这些技术变革,让消费者摆脱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实现了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价值趋向去选择收看的节目的梦想,改变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和收听习惯。同时,数字化为广播电视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手段,可以控制管理每一个用户、每一套节目、每一个时段,满足不同用户对节目服务的需求,使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个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超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