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5666400000047

第47章 悟前悟后的区别

2009年1月1日

问:修行都要打坐吗?不打坐可以吗?打坐是不是修行的根本途径?

师: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方法,在整个修行中占很小的分量。如果你采用的方法没有针对你的心态,你没有在心态上下功夫,想明心见性是很难的,更不要说了脱生死、成佛了。许多人采用的所谓“修行方法”都是在身体上下功夫,并没有学会在心态上下功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与佛之间的差别,最根本的就是思想上,也就是所谓心态上的差别。我们通常说的“境界”指的就是思想和心态。心态的转变和思想的提升单凭打坐是难以见成效的,只有在面对人和事的时候,才能练就一颗平常的心。

问:从身心两方面一起下手修是不是更好一点?

师:修行到某一阶段,身心是合二为一的,这时候不能分,也根本分不出哪个是心理,哪个是生理,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只是刚开始下手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根器有差别,所以有的人是从心理上下手,有的人是从生理上下手。但是一旦入了门,你会发现身与心是一体的,根本无法分开。

问:一个练瑜伽的人已经六十多岁了,看起来还像二十多岁的样子。请问这个法门是怎么修的?

师:首先要做到清心寡欲。在下手起修的时候,首先从饮食上改变,然后再从气脉上改变。在有了这两项做基础之后,就能和大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了,也就是佛教通常说的“与万物一体”。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乃至我们身体的体质都可以随着我们的起心动念而改变。当我们还没有获得宇宙力量的时候,想改变自己的体质,也就是想获得我们通常说的本质的改变,那是很难的。必须获得宇宙的力量以后才能改变我们的体质,从而使我们达到质的转变。

问:人类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师:任何时候都有人在进化,有人在退化。在同样一个环境里面也是如此。

问:六字真言对女性是不是也适用?

师:一样适用。唤醒自己体内的能量是靠修宝瓶气和拙火定。我们每天晚上念的六字真言和三字明就是起这个作用。为什么每个字之间要停顿?就是为了唤醒生理的能量,疏通生理的气脉。只有当生理的气脉打通以后,才能和自然界的能量融为一体。为什么我们每天要躺下休息呢?只有在躺下的时候,身心才能更好地、更大程度地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界的力量才会进入我们体内。也就是说当放松以后身心才能打开,自然界的力量才会进入人体,人体得到了充电才能休息好。

许多人晚上身体在休息,头脑并没有停止活动,整夜做梦。倘若这类人学了禅定,不仅可以让生理得到休息,还可以让心理跟着一起休息。当身心同时处于休息状态时,它们就会融为一体。当身心融为一体时,就会产生一种效果:身心会自动打开,让外界的力量进来,或者自己可以融入他人的空间。

娑婆世界的众生是用语言进行交流。当我们沟通的时候,我对着你说话,你就听到了。为什么听到了?因为你把耳根打开了。然后你再对我说话,我也听到了,我的耳根也打开了。所以我进入了你的空间,你也进入了我的空间。这就叫做沟通。如果双方都修到了一定的层次,都修得比较高的话,身心都可以打开,你可以进入我的身心世界,我也可以进入你的身心世界。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可以如此,宇宙与大自然的力量又何尝不能进入我们的身心世界呢?

当生病的时候,多数人都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这是一种方法,能获得一部分的力量。但更多时候我们采用的,还是找一个舒适的环境,以躺在床上休息为主。只有在我们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吃的药才能渗透到我们的体内,宇宙的能量才能进入我们的体内。当获得了宇宙的能量,再配合药物治疗,效果就会很好。

问:08年10月1号您说了一句话:“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这句话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

师:无论在什么行业,只要你遵守了它的规则,就是在修行。什么叫道?各行各业的规则就是道。修道就是修你如何去适应规则,你和规则融为一体,就和道融为一体了。

问:欲望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欲望?

师:欲望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人对己都会起到好的作用、积极的作用。如果引导错误,不时时刻刻观照它,就会害人害己。

问:如果一个人没有开悟,不可能发真正的菩提心。这句话对不对?

师:对。可是我们都是因为没有开悟才发菩提心,都是因为无明而发菩提心。尽管如此,释迦牟尼佛还是给了我们一个鼓励,说这些都是善根的发现,善根的显现。虽然我们发的心不明,是因无明而起,但有了这一念,释迦牟尼佛还是给了我们认可与加持、福报与功德。

问:我想请问,成败该如何理解?

师:成败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从有形的角度去看,有一个好的、圆满的结果,就叫成功了。从无形的角度去看,通过这个事件,你的心态转变了,素质提高了,内在的思想境界提升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定了,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一种成功,而且这种成功的价值是没办法估量的。

问:无形能不能直接指导有形?

师:无形和有形本身就是一体,遍布在每一个角落,并不存在世间和出世间的差别,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和获取,所以把它分为世间和出世间、有形和无形。当一个人智慧眼没有打开的时候,他只能从有形的方面下手。当进入某个阶段,则必须从无形下手。当进入了无形的领域,他就学会了在有形的世界里用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出有形,入无形,出无形,入有形,在有形无形的世界里面出出入入。

问:儒家的观念是拥有了才能放下。师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人分三等。上等人天生就会看破,放下。中等人必须付出代价,吃了亏,上了当,摔了跟头,才会看破,放下。下等人,无论他吃多少亏,上多少当,摔多少跟头,付出多少代价,永远都不会看破,放下。这种人是没办法度化的,只有等到无量劫以后,当他的善根萌发,慧根苏醒以后,才会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互观,才会逐渐明理,然后才会看破,放下,超越。

问: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基督教讲“人性是恶的”。那么佛门里面是怎么评论人性的呢?

师:人性本身不分善恶,你储存进阿赖耶识什么样的信息,它将来就释放出什么样的信息,它本身是没有属性的。由于我们无量劫以来受到的熏染,也就是说接收到的信息有善有恶,有种种差别,按佛教的观点,当众生在面对善恶的时候,你把他往善的方面引导,他就散发出善的品质,你把他往恶的方面引导,他就散发出恶的品质。佛教讲八识心田就像一个容器、一个仓库,好的可以容纳,坏的也可以容纳。

问:什么是空?什么是有?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空和有呢?

师:佛教讲的是心法。客观存在的事物,你不执著它,对你来讲它就是空的;你执著,对你来讲它就存在。

佛教对待万事万物从不采用对抗的方法,而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或者采用空无的方法。转化是加以引导和转变。空无是不去执著。

空和有的概念全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有的人认为空有是一种得失,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空有应该是一种超越,只有你在起妙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何为空,何为有。空比有的力量更大,空为体,有为相,空有合二为一的时候就会起妙用。

学佛的人经常讲空,那是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当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想空也空不掉,想有也来不了。能正确地对待空有是一种真实的功夫。当你放下的时候,有就来了;当它来的时候,你不执著,就空了。

问:大家学佛,到底是学佛的什么?

师: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学佛,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佛的,恐怕每个人学佛的动机和感受都不一样。就如同我们出家人,每个人出家的因缘都不一样,出家的目的也不一样。大多数人都说学佛是为了开悟,开智慧,了生死。这也只是喊喊口号,一种妄想而已。

学佛岂是凡夫所能为?凡夫超越不了凡夫的本性。凡夫如果想成为圣贤,就必须抛弃凡夫的本性,获得圣人的品质,按圣人的品质去做事。我们许多人都口口声声说在信佛、学佛,可是看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是凡夫所思、凡夫所行,如此下去,又怎么可能成为圣贤呢?

佛法本来是帮众生开智慧,解脱,了生死的。可是大多数人不学佛还自在,学了佛以后,把自己的手脚束缚得更紧,反而活得更累,更不自在了。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这跟你对佛法的理解有绝对关系。你只要接触了真正的佛法,当下就会开智慧,当下就能受用。

问:为什么根基差的人学不了佛?

师:对佛法的认识跟人的根基有关系。根基差的人学不了佛法。因为他不理解何为佛法,你把真正的佛法介绍给他,他根本听不懂,不能接受。他心目中自有一套他认为的所谓的“佛法”。

问:可是六祖惠能大师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怎么解释呢?

师:我也是这么说呀,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认可这个观点啊。

问:但是你刚才说什么根基差。如果从佛学的理念来说是没有分别心的,都是平等觉。

师:你说的是对的。

问:所以六祖惠能说众生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上下之分。请开示。

师:这番话六祖是在他57岁的时候说的。他29岁到湖北黄梅求法;他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在57岁。57岁的时候他说:“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自圆满。”30岁的时候他还在修道,每天还要打坐,吃肉边菜。57岁的时候他就换一个调子了:“没有什么好修,没有什么好证,一切现成,一切圆满,拿来就用。”无量劫以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也都会说:“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自圆满,本自平等,无修无证。”但是现在我们是不是也具足了,也圆满了,也是清净平等的啊?是不是也能拿来就用啊?!

如果佛教平等,就不会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佛,就不会分十地菩萨、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就不会有大乘、小乘了。佛教是最分层次,最讲次第,最分等级的。

但是,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老百姓的人格和佛的人格,和领袖的人格是平等的。只是每个人的素质不同,每个人的品质不同,每个人的价值不同。释迦牟尼佛死了叫“涅槃”,祖师死了叫“圆寂”,我们这些普通的和尚死了叫“往生”,皇帝死了叫“驾崩”。老百姓死了怎么能用“驾崩”,怎么能说“圆寂”呢?你们说平等吗?这就是平等!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平等的体现。如果没有这种现象,才是不平等。

问:在禅宗不是说:“内无念头,外无相,无念,无住……?”

师:你去无住试试!你去多诵《六祖坛经》吧,好好把开悟的人的经典多背一些!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读书,不去读前半部人家怎么用功修行的过程,总去读人家开悟以后说的话,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当作口头禅。他不去看人家怎么改变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素质,端正自己的心态,把心都用在背诵人家开悟以后对真理的描绘上了。这种现象在学佛的人当中太多太多了!正因为人家前面有那么多的努力、那么多的付出,才有最后开悟的圆满结果。

佛法一定要实证,一定要亲自去感受和体悟。古人说的话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可以用来印证我们的境界。临济祖师曾经说过:“末法时代的众生都是乾慧。”“乾慧”是什么意思?就是头脑的智慧。正是因为乾慧多了,所以障碍了我们,使我们没办法与道相应。我们所学的尽是一些逻辑思维的东西,都属于头脑的范畴,都是头脑的作品。所以我们没办法暂时把头脑关上,用心灵去看问题,用心灵去学习和体验佛法。

每一个开悟的祖师,他开悟前和开悟后所说的话都是截然不同的。不记得是哪一位祖师,他没开悟之前整天很感叹,很谨慎地说一句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修道,披毛带角还。”三十岁以前他总说这句话。三十年后他开悟了,再也不说这句话了。那些道友、佛友看到他就问:“哎,老修行,你怎么不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修道,披毛戴角还’了?”他说:“混账!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好了,那些所谓的“学佛人”今天就光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而不说人家前面的那句话了!

问:那对这种人该怎么办呢?

师:用智慧把他“杀”了!佛教里面不是有“杀人刀”、“活人剑”吗?用佛教的手法去“杀”他,留他何用?你把他“杀”了还有功德,还不需要坐牢。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杀人”高手。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曾经教了我们一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谁能回答呀?

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师笑,众笑)。

答:默摒。

师:对了!你配学佛。这就是“杀人刀”、“活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