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5683000000014

第14章 平衡你的生活——搭载生活的“顺风车”(3)

这个故事讽刺的就是自寻烦恼、庸人自扰的人。富兰克林·皮尔斯·亚当斯曾以失眠做比喻。他说:“失眠者睡不着,因为他们担心会失眠;而他们之所以担心,正因为他们不睡觉。”这和上面故事中的那个怀疑自己得了癌症的人一样,总是想办法去找跟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契合的方面,因而使自己心生烦恼。自寻烦恼的人常常心理失衡,致使自己忧心忡忡,并使自己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不能客观公正地面对,而仅仅从消极悲观的角度着手,这样做事注定只会是失败。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加愉快,应当拥有平衡、宁静的内心。

马克·吐温晚年时曾感叹道:“我的一生大多数时候在忧虑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没有任何行为比无中生有的忧愁更愚蠢了。”何止是马克·吐温,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忧虑一些从未发生的事,这种无中生有的忧愁也让他们难以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他们往往容易将他人的事情看得明白,然后以智者的姿态,或冷眼旁观,或苦心劝诫;然而一旦涉及自己,他们就会当局者迷,于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情况便出现了。然而,这种较劲真的是毫无意义。

烦恼是自己找的,大多数的烦恼都是无中生有的。所以,我们应该调整、平衡好自己的内心,客观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而杜绝自寻烦恼的状况出现,这样我们的内心也就平衡宁静了。

心理平衡小课堂

自寻烦恼,是一条漆黑漫长的路,只会使你越走越黑,使你见不到希望,使人生变得黯淡无光,因此当烦恼本不存在的时候,不要无中生有,或者避免“胡思乱想”,以此来杜绝自寻烦恼的出现,做到心境平和。只有思维、心灵趋于平衡、宁静,才能破除自寻烦恼的障碍,也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忍让退步才能海阔天空

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忍让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必然是害了他人,毁了自己。勾践忍,才有三千越甲之吞吴;韩信忍,方得盖世威名之远扬。幸福和谐的生活需要忍让、安全的驾驶需要忍让、生意场需要忍让……

忍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素质。遇事忍让,明他人之长、知他人之短、容他人之过,就能与人和睦相处。吃不得亏、受不了气,一件小事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大动干戈,这不但不会化解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导致自己的内心失去平衡,使自己身心俱疲。在生活中多承受一些,多忍让一些,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意外的解脱,最终总能见到海阔天空。

1504年,意大利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用大理石成功雕刻出“大卫像”,被公认为是他最杰出的雕塑作品,同时也被推崇为古典艺术品的典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米开朗琪罗刚刚完工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竟然对雕像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琪罗看着眉头紧皱的官员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撇着嘴说。

“是吗?”米开朗琪罗站在雕像前认真地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嘛!鼻子是大了一点,我这就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四米多高的架子,叮叮当当地修改起来。

随着米开朗琪罗凿刀的起落,掉下许多大理石粉,官员不得不躲开。不一会儿,米开朗琪罗修好了雕像,气喘吁吁地爬下架子,请官员再去察看,“您看,现在总该可以了吧?”官员左看看,右看看,满意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

等官员一离开,米开朗琪罗赶紧去洗手。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装装样子——他丝毫没有改动原来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米开朗琪罗不这样做,而是去跟官员理论、争执,将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官员会因为失掉面子而气急败坏,为了保全面子强制进行修改;或者米开朗琪罗始终坚持而不妥协,就可能不被官员所接受,不给其向大众展示的机会,那么这件完美的作品也就无法举世闻名了。可见,遇事是否懂得适度忍让退步,内心是否平衡,是人们能否处理好事情的关键。

其实,忍让是一种“他人生气我不气”的宽心,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度,是一种“给他人台阶下”的善良,也是一种“风雨不折腰”的坚强。它能够将生活中不愉快的事和不良的情绪淡化和遗忘,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吃亏是福,睚眦必报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可能会伤害了自己,尤其是当对方是你的对手、仇人,这时,如果你不忍气制怒,保持头脑清醒,就很可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然而,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缺乏忍让精神,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忍让就是窝囊。他们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忍让被人当做随意捏的“软柿子”。但是事实上忍让并不是“窝囊”,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忍让就到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境地。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应该与人为善,忍让他人,以宽广的心胸去面对遭遇到的事情。但是倘若一个人不讲原则地一味忍让,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变成一种软弱,这样便很难受到他人的尊重。

生活是一门需要忍让的艺术。忍让不是为了认输,而是一种战胜困难的理智忍让;忍让不是为了投降,而是一种制造辉煌的聪明让步!做人做事需要留有一点弹性空间,好让自己有回旋的余地,有卷土重来的机会。钻牛角尖、固执地与人争执,只会让你的内心失去平衡,并与身边的人渐行渐远。遇事留三分余地给他人,常能使彼此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心理平衡小课堂

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事业,在遇到阻力或压力时,不妨低一下头,弯一下腰。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一方退让、忍让,局面就不会再僵持,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争吵。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让,忍让可以消融封冻的江河,忍让可以熄灭心头的怒火。有了忍让,你的内心才会保持平衡,同时你看到的天空才会是一片晴朗;有了忍让,人生道路才会变得无比宽广。这样才能让你在生活、工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选择放弃反而会更有收获

树木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减掉多余的枝杈;花朵若想结出硕果,必须放弃自己美丽的容颜;小蝌蚪要想长成青蛙,必须舍弃一条漂亮的尾巴;遇到天敌时,蜥蜴若想死里逃生,只能断掉自己的尾巴;玉石要成为精致的玉器,需经过工匠百般的雕琢……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审时度势,放弃一些自己原本拥有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轻装上阵。如果只想着收获,而不知放弃,会致使生活失去平衡,使得自己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举步维艰。因此只有懂得了适时的放弃,才能使生活和内心保持平衡,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有两个农夫相约上街寻找财物,其中一个比较聪明,另一个比较愚笨。

他们俩走着走着,到了城里被火烧毁的地区,发现了一些羊毛,就尽量地把羊毛捆好,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在路上,他们又看到一些布匹。聪明的农夫立刻把羊毛丢了,换成了布,笨的那一个说:“为什么要把捆得好好的羊毛丢掉呢?”他还是背着羊毛,一点布都没拿。

他们又往前走,看到路上有许多现成的衣服。聪明的农夫又把布扔了,换成了衣服。而笨的那一个呢?仍然觉得把收拾好的羊毛扔掉太可惜了。

之后,他们又看到了银色餐具,聪明的农夫把衣服扔掉,拾起了银色餐具,而笨农夫还是固执地背着他辛辛苦苦捆得牢牢的羊毛,虽然他也有一点心动!

后来,他们看见了一堆金子,聪明的农夫赶紧把餐具扔掉,换成了金子,笨农夫还是舍不得放下他的羊毛来换金子。

最后,路上遇到了大雨,把羊毛淋得透湿,笨农夫才把它扔了,空手而回。聪明的农夫却因为捡了许多金子,发了大财。

许多时候,人们只紧紧抓住自己原有的事物,不肯改变,不肯放弃,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笨农夫一样,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那捆羊毛,即使见到更有价值的布、衣服、餐具甚至金子也没有使他放弃。这种坚持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一种愚笨。而那个聪明的农夫却因为知道适时地放弃,才最终使自己发了大财。因此可以说,唯有敢于放弃,才能平衡好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才有机会突破现状,开辟新生。

其实生活常常是这样,我们若想得到什么,首先就必须先放弃一些什么。只有放弃了,才能拥有得到的空间,才能有生命的转机。我们要学会权衡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作出一个取舍,该放手的就要放手,不选择放弃也就很难有所收获。

一直以来,我们把不能轻易放弃当做我们的人生哲学,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也并不是你成功的唯一途径。一味地坚持也许会让你获得成功,可是如果本来路就是错的,那你这一味地坚持还有什么用呢?那样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失衡,并且一错再错。

有时候,你的生命如此沉重,并不是来源于他人或是外界的压力,归根结底在于你不愿放弃的心理。你总不停地向人抱怨:“我真的好累啊!”可是你就是不知道应该把你肩头那块压得你喘不过气的石头放下,即使知道也舍不得放弃。你舍不得放弃好不容易拾起来的漂亮石子,你错误地以为它们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收获,你想带它们回家好好欣赏。殊不知,在中途你就会被它们压倒,不但不能继续前进,而且还会因此导致你内心失衡,难有所成。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在面临危险和困境时,放弃是真正的勇气,也是一种大智慧。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恰恰是为了另一种获得。学会放弃的人,懂得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懂得改变不了事实,就必须接受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有所收获。

心理平衡小课堂

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懂得适时放弃,学会放弃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也是一种对心灵羁绊的解脱。倘若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即便是有一副钢筋铁骨,终究也会被重担压倒在地。因此,适时适度地放弃吧!你将因为放弃收获更多,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平衡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