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命运密码: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
5731900000027

第27章 命运密码之十六 机遇

1.机遇

机遇是一个褒义词。机遇,也理解为机会、境遇、时机,是个人命运转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遇是怎么产生的呢?

机遇是与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自然各领域中发生的可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一些条件或事件,这些条件或事件的产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

人是社会中的分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社会发展变化了,必然带来社会中的个人的命运随之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变化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叫国运,个人的发展变化叫命运。对于国家,这种发展变化朝有利的方向,就是国运昌盛,朝不利的方向,就是国运不济;对于个人,朝有利的方向,是个人命旺,朝不利方向,则是个人命运不济。

中国近30年的发展,固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的政策下取得的,但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国运,是不可忽视的,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赶上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向技术型、知识型、信息型的后工业时代转变,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世界性历史机遇,这种机遇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的组合,成就了中国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制造”。大家知道,最早成为制造业基地的珠江三角洲,就是把香港的制造业转移进来的,被称为“三来一补”,与香港成为“前店后厂”的区域产业分工。

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上比较,英国是19世纪的世界工厂,美国是20世纪的制造中心。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经济结构发展方面还差了一个级别,一个档次。但对中国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中国经济在自身以农业为基础的结构上迅速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化。同时,在这个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几亿的中国人的个人命运也随之改变了,很多中国人抓住了这个过程的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成就了成百上千的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和企业家,也成就了很多的名人名家。

当电子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时候,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汉字无法输入照排一度出现了汉字要被淘汰的说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化就是空话。

北京大学王选教授抓住了这个机遇,他领导的科研队伍,经过艰苦努力,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并迅速普及,北大方正的汉字照排系统占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是一统天下,王选教授被称作为“当代毕昇”。在他之前的宋代毕昇发明的中国活字印刷已经存在了近千年,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确实是中国在信息技术上革命性的变化。王选教授因此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也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的机遇能不能抓住就看个人抓机遇的能力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大家就可以深刻理解邓小平的伟大了。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点不为过,中国当代的发展被称为邓小平时代也不为过。要知道,在中国文革的十年中,世界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代。日本、德国作为战败国迅速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亚洲四小龙随之崛起。西方的封锁和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各种国际政治因素造成的东西方对立的冷战环境,使中国丧失了这次机遇。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时说过一名很有名的话,如果我们不再抓住历史的机会,就会被开除地球的球籍。

作为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同样的道理,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人,抓住了组织、行业、产业、事业发展变化的机会,也会取得成功。

需要强调,这里对个人机遇有一个限定,机遇是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有关的一些发展条件、事件,只有这些条件和事件才会与自己的个人命运有关。任何个人生活的范围、环境、职业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远离自己的条件、事件或与自己有关,但却不直接的条件、事件、机会,自己只能是旁观者。所以,改变自己命运必须深刻认识、了解、把握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发掘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2.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人一生中可能会要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机遇、机会,也可能在不同人生阶段,遇到不同的机遇、机会。机遇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

有人感叹命运不公,没有机会,事实上这是不对的。任何人一生只要在社会中活动、生存、工作,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机会,最多的差别,只是机遇和机会的大小、多少而已。简单地说,只要在同一环境中生活工作的人,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机遇和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有的人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飞黄腾达,而有的人一直默默无闻呢?实事求是说,这不能怪机遇、机会不均等,而是人与人在知识、能力、性格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了有的人能够抓住机会,有的人抓不住机会,有的人不抓机会,有的人根本看不见机会。

同样的机遇,给不同的人,产生的结果会完全不同。抓机遇能力强的人,可能不起眼的机遇,也能轰轰烈烈;而抓机遇能力差的人即使给他很大的机遇,也会给浪费了,比如高考的机会,对所有考生都是平等的,但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个人能力的差别。

在人的一生中,机遇不可能一次也不会降临,人们的生活中间到处存在着机遇,只要你留心它,就会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能否善于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机遇的出现,往往稍纵即逝。因此,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详细地研究,细心地观察,捕捉机会。只有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发展的规律,才会发现机遇。

一般地说,组织单位中新的情况、新的技术、新的结构变化调整,都会产生机遇。机遇的产生和出现,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认识,有的人认为是机遇,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他带着87名水手,乘着三艘帆船,向西远航。人们都觉得非常新奇,有些人怀疑,他们能到东方吗?他们顶着狂风巨浪,历尽艰难险阻,在茫茫的大西洋海面上度过了70多个白天黑夜,终于在一块陆地上着陆了。在哥伦布之前,任何航海家都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然而他们之所以终究没有发现新大陆,并不是新大陆不存在。哥伦布到了东方(尽管不是他要去的亚洲大陆),他成功了。

丹麦有个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他发现的碎花瓶理论能够用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这个伟大理论的发现并不是在什么特殊的实验室里发现的,也不是什么天赐良机。一天中午,雅各布·博尔正在书房找书,不小心打碎了书架上一个花瓶,他扭回头凝视着地下的碎片,心想这些碎片之间说不定会有什么规律。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拣起满地的碎片,然后把它们放到桌子上,按大小分成三类,分别称出重量。结果他发现:这些碎片中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于是他将这个发现进行了理论研究,命名为“碎花瓶理论”。后来他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实践,取得了神奇的效果,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率。生活中,打碎花瓶的人很多,但多数人是为失去一个美丽的花瓶在遗憾,只有雅各布·博尔把它当作了研究的机会。

足球场上的前锋,进球是他的职责。优秀的前锋就是把握机会的能力比较强,在稍纵即逝的瞬间完成射门,而拙劣的前锋只会浪费机会,甚至面对空门把球打飞。

中国有个传统的说法,叫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奋斗成功,第二、第三代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又回到起点。按说富家子弟发展的机会更多,条件更好,为什么会不断上演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呢?而穷人家的孩子缺衣少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反而能够不断取得功名。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对机遇、机会认识的差别,富家子弟会把很多机会浪费掉,而穷人则抓住一根稻草的机会,都可能救命,可能获得成功。

3.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

机遇是在个人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但机遇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会发生的。一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就是几次,而且机会一来,就能适时抓住,才会达到改变命运的结果。如果有了机会,由于各种原因抓不住,眼睁睁看着机会丧失,也就丧失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

“文革”期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多没有上完初中、高中的中学生,被当作知识青年,到天南海北地到农村插队下乡,恐怕多数人都认为一辈子完了,只能当一辈子农民。所以,当时在农村的知识青年,追求招工当工人就算不错了。但时来运转,恢复高考了,由于百废待兴,1977年、1978年两次高考仅时隔半年,而且考题以现在眼光看非常简单,一大批知识青年通过高考不仅返城,而且上了大学,这些人中很多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参加高考,或没有考上大学,苦苦等待国家落实政策,返城后有的没有工作,有的没有专业知识,上岗后又下岗。同样一代人上山下乡的时候命运相同,回城时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学术“超男”易中天也属此类。他还好,虽然没有上大学,已经在当地当了教师。由于在涨工资过程中,没有文凭、学历而涨不上,因为考大学他已超龄,一气之下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考上研究生后,一举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命运。

易中天退休后,命运又发生了大的变化,成为学术“超男”,也是缘于机遇。央视“百家讲坛”正在寻找适合电视传播形式的,又有一定学术性的主讲人。易中天有一定的学术成就,他的讲课方式,历来在学校教室都是听众爆满,央视试讲通过了他的“品三国”,使他一举成名天下,名利双收。

这中间有一个规律。机遇要利用好,要抓住,不在于机遇到来之时,而在于机遇未来到之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易中天先生没有上过大学,如果没有平日学习积累,要一举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可能想也不敢想,也就不会有他成为大学教授的命运;如果没有他在日常教学研究中的学术积累,教学积累,即使央视百家讲坛邀请,可能也轮不上他,也就不会有他退休后“超男”影响。

所以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态度、积极性,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等等条件,决定了机遇能不能被抓住。

机遇从来都是垂青于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所谓准备,并不是为了等待某年某月某个机遇而准备。机遇是在经济社会环境、组织单位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所准备,就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便与随时到来的机遇进行嫁接组合,达到改变命运的效果;不做准备,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待观望,对机遇反应迟缓,有了机遇也可能抓不住。只有时时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生活工作,才能牢牢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大家的外语水平都比较低,很多人就放弃了再学习。一个单位原来有两个老师,条件差不多,一个一直坚持学习外语,一个基本不学了。后来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尽管后者也有条件去,但外语实在过不了关,只能遗憾地看着别人去,几乎连争取的可能都没有了。

另外,也要善于发现机遇,善于把握机遇。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创自己的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于是出现了淘金热潮,许多人跑到加利福尼亚州去挖黄金。当时,年仅17岁的小农夫亚摩尔也去碰碰运气。他穷得买不起船票,跟着大篷车风餐露宿奔向加州。

因为挖黄金完全是力气活,再加上环境恶劣,亚摩尔感觉很不适应。挖了一段时间,他打算放弃。一日,他听到挖金矿的人抱怨,“谁能给我一壶凉水,我就给他一块金币。”后来,由于没有水喝,有人甚至说:“谁要是让我痛饮一顿,我就出两个金币报答他也无所谓。”原来,矿山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找金矿的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没有水喝。

这些找矿人的牢骚,给了亚摩尔一个启发,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机遇。他想,这么多人挖金矿,不如卖水给挖金矿的人喝,也许比挖金子赚钱更快。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挖金矿,转而开始向挖金矿的人卖水。他开始挖水渠引水,经过过滤,变成清凉可口的饮用水,把水装进桶里、壶里,卖给挖金矿的人们。当时还有不少人嘲笑他,说大家来加州是为了挖金子发大财,干这种蝇头小利的生意何必背井离乡跑到加州来。

由于挖金子的人多,对水的需求大,同时又没有人愿意干卖水的生意。很快,亚摩尔就赚到了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而一些挖金矿的人却因为找不到金矿,忍饥挨饿流落他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习惯去抓一些看似没有多少前途的机会,但是他们又抓不住很有前途的机会,结果终生碌碌无为。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有市场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机遇。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霍英东先生是举世闻名的亿万富翁。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业得到发展,他也在房地产业大赚了一大笔钱。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业,但是,当时香港淘沙业是企业家们很少问津的一个行业,因为这一业务用工多,获利少,赚钱难。霍英东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河沙的需要量会越来越大,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加上许多大企业不屑一顾,这正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良好机会,淘沙业在香港大有赚头。于是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机遇因为不被人看好,因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反而更有利于成功。

我们说机遇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某个人没有抓住机遇而停滞不前。因此任何机遇都会有一定的时效性,通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又会形成新的机遇。

一个人的生命和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抓住机遇与抓不住命运会有很大的不同。机遇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不会再有这个店。错过这个时机,机遇就再不是机遇了。失去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对于有准备的人,错过了一次机会,他会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未来的机会,重整旗鼓,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代兵法的取胜之策。天时,实际上就是机遇、机会,加上地利、人和,是一种成功的要素组合。对于有准备的人,就是平时做好地利、人和的工作,地利、人和就是做准备,一旦出现天时,就会一举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问答

如果现在有一个晋升的机会,你会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人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