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300000039

第39章 古文观止(2)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长(zhǎng):生长,长成。】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必浚【浚:疏通,深挖。】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居域中之大【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域中:天地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用,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凡:所有的。】百元首,承天景【景:大。】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竭诚则吴越【吴越:吴国和越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虽董【董:督责,监督。】之以严刑,振【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惧满盈,则思江海下【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盘游:打猎游乐。】,则思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又见《礼记·王制》。】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敬:慎。】终;虑壅【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以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信者:诚信的人。】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百司:百官。】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师说】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作者魏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政治家。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慎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知识卡片】

疏,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子进呈皇帝的奏章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故事链接】

诤臣魏徵

唐太宗初年,增设相位,集思广益,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大臣魏徵在“玄武门兵变”之前,为太子建成洗马。太宗即位后,对他的才能十分欣赏,拜魏徵为谏议大夫。于是他开始参与朝政的一些重大的决策。后一度拜相任侍中,封郑国公,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魏徵不但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政治思想。他总结了历代治国安邦之道,其功绩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不可比拟的。有一次,魏徵在朝上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水经注江水(节选)·郦道元

【原文】

江水又东,迳【迳(jìng):取道,经过。】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重岭叠起: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色:外形。】,人黑牛黄,成就【成就:轮廓。】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巖(yán):岩石。既高:已经很高。】,加以江湍纡洄【湍(tuān):水势急速。纡(yū):弯曲,绕弯。】,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黄牛:指黄牛山。】,暮宿黄牛【黄牛:指黄牛滩。】;三朝三暮,黄牛【黄牛:指黄牛山。】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如一:一样。】矣。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外形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湍急迂回曲折,虽然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这是说水路曲折,往回望还是一样而已。

【师说】

本文是《水经》里面《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迳黄牛山”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在黄牛山下“水路纡深”的景象,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文虽属节选,但作者在描山摹水上尤见功力。先介绍行踪由黄牛山到黄牛滩,再抓住其间的特征——“巖高”“江纡”进行描绘,最后引用民谣加以回应,既生动形象,又展现山水散文的风韵。

【知识卡片】

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根据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考证,参考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为汉魏时的地理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

【故事链接】

严官被害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郦道元一行建营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