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第六章。这是歌颂周文王的诗。师,民众、民心。“殷之未丧师”指殷商在政治较清明的时期,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克,能。监,通“鉴”。“仪监于殷”是说应以殷商的灭亡作为镜子。峻,大,比喻天命不容易得到。不易,难保。】。”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说到平天下在于先治其国的道理,在上位的君子(指统治者)把所有的老人等同自己的老人一样看待,百姓间就会形成孝顺的风气;在上位的君子像尊敬自家的年长者一样尊敬所有的年长者,百姓中就会形成尊重长辈的风气;在上位的君子能体恤孤寡老人,百姓也不会违背他。所以,有德行的人做事是应遵循法度和规矩的。
厌恶上司的无礼,切不要对下属无礼;厌恶下属的不忠,切不要对上司不忠;厌恶前人的所作所为,切不要后人来效仿;厌恶继任的人的作为,切不要用来对付前人;厌恶右边的人的所为,就不要学来与左边的人打交道;厌恶左边的人的所为,就不要学来与右边的人打交道。这就是所谓的度量法度的道理。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说:“我为有这样的君子而高兴呀!他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好的事物他也喜好,百姓厌恶的事物他也厌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那高大的南山呀,到处是堆积的石头;那声威显赫的尹太师呀,老百姓都仰望着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果行为有偏差,就会身亡国灭,被天下的百姓所诛戮。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殷商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君王能够对得起天上的上帝;应该以殷商灭亡的教训来反照自己呀,保住上天的大任是不容易的。”这就是说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就能够得到国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师说】
这里将要阐释的是欲平天下先须治国一理。治国的事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须分条来说。这一节说的是治国应以仁孝为本,老老、长长、恤孤,就是仁者的表现。在上位的人能够做到这些,百姓自然也可以做到。这就是以自身的仁孝,启发百姓的仁孝的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度己度人之道,君主如果具备这种以仁义孝慈之心待人的美德,就能使天下太平。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君子”对待“上、下、左、右、前、后”六维方向的人应遵循的待人方式,细致地阐述了孔子的“恕”的原则,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在本章第一节里把它归结为“絜矩之道”。说明作者对这种“絜矩之道”的高度重视。每一个人身边都会有人作出对自己无礼、不忠的行为,甚至有令自己生厌的行为。自己厌恶这些行为,那么,以“恕”为做人的原则,行“絜矩之道”,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就不再是社会的理想和希望,而将成为现实。
作者紧接着又引用《诗经》中的名言警句来作为佐证。这里引用的诗,意思层层递进,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治国者必须要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才能使国家安定的道理。它告诫人们,统治者的一言一行人民都会看在眼里。上古时代的殷商得民心时得天下,失民心时失天下,这样的历史教训是后来的每一个统治者都应该汲取的。而得民心与失民心的根源,就在于治国者的德行。
【知识卡片】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的大人君子的德化便像风一样,而在下位的百姓便像草一样,风吹则草动,吹东风则向西倒,吹西风草则倒向东边,草的倒向全凭风的来向。孔子的这一形象比喻,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学》上行下效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
【故事链接】
舜帝行孝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他从小就很孝顺父母,谦让弟弟。他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母亲因家庭经济拮据常常对丈夫出言不逊,对舜横加指责,对小儿子象却娇生惯养,宠爱有加。舜毫不计较,一如既往地尽心侍奉父母,忍让兄弟。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当舜在山下种地时,上帝派神象下界帮他耕地,派神鸟飞下天庭替他锄草。当时的首领尧听说了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舜的父母,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由于舜仁慈宽厚,治家有方,深得民心,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百姓对这个决定欢欣鼓舞,一致拥戴。人们赞扬说,舜能够从一个平民升为帝王,与他笃厚仁爱的孝心不无关系。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即明德、光明的德行。】,有德此【此:乃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指得到国家。】,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外:把……当作外部,引申为轻视。内:把……当作内部,引申为重视。】末,争民施夺【争民施夺:争利于民,施聚敛劫夺之政。】。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言悖(bèi):违背情理的语言。悖,违反,违背。】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货悖:用不合理的手段聚敛财货。】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命:天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楚书》:楚昭王时的史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舅犯: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曰:“亡人【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要在德行方面谨慎小心。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把枝末当成内在的根本,就会和百姓争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会失去民心;君王散财于民,会凝聚民心。一个人言辞荒谬,有悖常理,会招来别人同样的回报;用不正当手段积财,他的财富也会悖逆常理而去。
《康诰》说:“上天的眷顾不是始终如一的。”行善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作恶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把善行当作珍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珍宝,只把仁爱当作珍宝。”
【师说】
这一节从德与财的角度,阐明治国应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实行德治。有德于民,人民就来归附,国土就会扩大;有了土地,生殖万物,财货充足,就会国富民强。如果轻视德治,重视敛财、与民争利、巧取豪夺,必然导致人心离散。君王不仁,百姓就会不义,国家就会动荡不安。一切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君王为钱财而失去百姓的信任。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更替,就是由于君王暴虐,贪财好货,激起农民起义造成的。所以君王要拥有天下,就必须正确处理财与德的关系。
【知识卡片】
酌贪泉
传说广州有贪泉,人饮了贪泉之水,就会变得贪欲无穷。晋代吴隐之任广州刺史时,特意去饮了贪泉之水。他认为贪与不贪全在自己,与水无关,因此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节操逾厉。
【故事链接】
周新挂鹅
周新是明代一位爱民如子、廉洁自律的官员,受朝廷的信任被提升为按察史。
上任不久,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随身带了一个大盒子。临走时,客人当着周新的面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只色香味俱全的烤鹅,还冒着热气。客人说:“这是我们当地的特产,专门送给大人品尝的。”周新坚决不收,那人恳切地说:“我并不求您办事,只是见大人办案非常辛苦,才送给您的。”说完,放下烤鹅掉头就走了。
周新追赶不及,非常为难:收下吧,破坏了自家的规矩;不收吧,送鹅人已无影无踪……周新绞尽脑汁,想了很久,后来让家人把鹅挂在门上。过了很久,烤鹅已经变成了鹅干,周新也没动它一下。这只鹅挂在大门上,成为周新不收受贿赂的标志,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给他送礼了。
君子有大道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迸:驱逐。】诸四夷【四夷:泛指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叫做四夷。】,不与同中国【中国:中原地区。古时候,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以为是天下的中心地带,所以称为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命:郑玄《礼记注》认为“当作慢”;程颐认为“当作怠”。】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远:去声,音怨(yuàn),动词,疏而离之也。】,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拂:逆反,违背。】人之性,菑【菑:同“灾”,灾难。】必逮【逮:到,及。】夫【夫:读为fú。】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骄泰:骄横放纵。】以失【失:丧失。】之。
【译文】
只有那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允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就是说,只有那仁德的人,才懂得该喜爱什么样的人,该厌恶什么样的人。
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尽早地重用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辞退他,或者即便辞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的过错。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们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说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就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反之,如果态度骄傲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师说】
一个人可以没有出众的才华,但不能没有美好的人品。美德对于人就好像花朵的香气,能远远地吸引着人们靠近它、喜爱它。才华出众而品德低下的人,常常让人敬而远之,甚至轻蔑鄙弃。我们在增长才干的同时,更要重视人品的修炼和提升。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境界。
选拔人才的标准,应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才能排在第二位。品德高尚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他们得到重用,才能疏远小人、恶人。只有用人得当,才可以获得民心。
综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凡政治清明的时候,君王总是不放纵自己,并以“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出师表》)为自己用人的重要原则,而亡国之君则无不是“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君臣无不离心离德。纵使君王才华过人,也因众叛亲离而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知识卡片】
《大学》主要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故事链接】
管仲识人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他年老生病的时候,齐桓公向他咨询接班人的问题。管仲反问齐桓公:“您觉得谁合适?”齐桓公说擅长烹饪的易牙很忠诚。原来,有一天易牙问齐桓公想吃什么,齐桓公觉得山珍海味都吃过了,只有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回家后就把自己的孩子杀了,煮给了齐桓公吃。齐桓公觉得易牙爱国君超过爱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忠心了,就想让他当宰相。管仲开导齐桓公说:“人情所最亲密的是自己的儿子,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怎会爱您这个君王?一个忍心杀死亲生儿子的人一定凶狠残酷。用这样奸诈的人做一国宰相,正人君子会纷纷远离朝廷,国君会孤立无助,失掉天下民心的。”齐桓公恍然大悟,不但打消了重用易牙的念头,还在识人、用人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财有大道
【原文】
生财有大道【道:规律。】。生之者【生之者:生产财富的人。之,指代财富。】众,食之者【食之者:消费财富的人。】寡,为之者疾【疾:快。】,用之者舒【舒:舒缓,缓慢。】,则财恒足矣【则财恒足矣:那么财富就会常常充足了。恒,常常。】!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用财富来完善品德,使自身发展。以身发财:用牺牲品德的方法来发展财富。这两句话是说,仁者分散钱财以得百姓,不仁者丧失性命也要聚敛财富。】。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终:完成。】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
创造财富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使用财富的人节俭。这么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
具有仁德的人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品性,没有仁德的人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
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爱好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没有听说过国家府库里有财富,而财富不为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师说】
在德与财的关系上,儒家虽然重德轻财,但也清醒地看到了财富的多寡与国家的治乱有很大的关系。这一节就着重阐释如何生财的道理和途径。这里提出四点:一是减少游民,使从事生产的人多起来;二是裁减冗官,减少俸禄开支;三是不误农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四是量入为出,厉行节俭。这些措施的经济思想,言简意赅。
【知识卡片】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唐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了《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南宋时,著名儒家学者朱熹将它拿出来单独成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后各朝代皆以四书作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了其独特的地位。
【故事链接】
荣华富贵里的苦行僧
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是一位有名的苦行僧。这并非说他出家为僧,而是因为他富有四海,平日生活却清苦节俭,如同出家的僧人一般。
当时国家初定,百废待兴,梁武帝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个人品行,不追求荣华富贵。他平时只吃素食豆羹,不求山珍海味;对待厚厚的奏折也从不含糊,时常批阅到夜半时分,饿了也是让侍从拿稀饭来充饥。他常常在冬天的清晨起早批阅奏章,把手冻伤到流血。至于衣物棉被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也一定要旧得不能再用时才换新的。
一次,梁武帝想举行一个封禅仪式以树立君王的威信,有学士进谏说:“举行这个仪式必然要耗费许多钱财,如果您是真正的天子,就不需要这个仪式去证明;如果您不是真正的天子,又凭什么来举行这个仪式呢?”众人都很为这个阻止皇帝的学士的直言担心。谁知梁武帝听后不但没有生气,还十分赞同,当众宣布取消了封禅仪式。
梁武帝治理国家,不以扬名和享乐为目的,而是以天下安定为根本,节俭开明,广纳建议,最终奠定了南朝繁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