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58

第58章 唐诗三百首(1)

月下独酌·李白

【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1]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2]不解[3]饮,影徒[4]随我身。

暂伴月将[5]影,行乐须及春[6]。

我歌月徘徊[7],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

[1]独酌:一个人饮酒。

[2]既:且。

[3]不解:不懂。

[4]徒:空。

[5]将:和。

[6]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7]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翩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师说】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知识卡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故事链接】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送别·王维

【原诗】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

君言不得意,归卧[3]南山陲(chuí)[4]。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注: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师说】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诗的语句虽然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一、二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知识卡片】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故事链接】

王维买药

唐代诗人王维在居士山隐居读书时,一次偶染小疾,便上街去买药。他来到一家药店门口,见柜台坐着一位容貌秀丽、文静素雅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市井之中,竟有如此佳丽,不知她才学如何,何不试她一试。”于是上前问道:“姑娘,今日小生上街忘记带上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姑娘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是医家的本分。”

王维脱口说道:“一买宴罢客何方?”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酒毕宴罢客‘当归’。”

王维接着又说:“二买黑夜不迷途。”姑娘不慌不忙地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

王维继续说:“三买艳阳牡丹妹。”姑娘回答道:“牡丹花妹芍药红。”

……

王维连声称妙,思忖这姑娘洒脱艳丽,才思敏捷,可谓才貌双绝,自己求学哪能怠慢偷闲,落于姑娘之后。从此更奋发攻读,终于中榜及第。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少女,便去求婚,最后喜结良缘。

感遇之一·张九龄

【原诗】

兰叶春葳(wēi)蕤(ruí)[1],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2]相悦。

草木有本心[3],何求美人折?

注:

[1]葳蕤:(草木)枝叶茂盛。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师说】

此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的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任用的情感。

【知识卡片】

兰和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

【故事链接】

解鼠上朝廷

张九龄三岁时,每天晚上都要磨两碗墨水供第二天练字用,可是经常有一只大老鼠三更半夜将他磨好的墨水弄翻,逼得他第二天早上起来不得不重新研磨,误了他许多宝贵时间。一天晚上,张九龄终于把这只硕鼠捉住了,就做了一个木箱将老鼠关起来,然后在箱面上书:“韶州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学子不安宁。”然后抱起这个木箱放在家门口那条浈江上。奇怪!那个木箱竟然不顺水而下,而是逆水北上直往上京的方向飘去。周围的人见了无不拍手称奇,于是四邻街坊对张九龄这个小孩更是另眼相看。

溪居·柳宗元

【原诗】

久为簪(zān)组[1]累,幸此南夷[2]谪(zhé)[3]。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4]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5]碧。

注:

[1]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2]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3]谪:流放。

[4]夜榜:夜航。

[5]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像个隐居山中的人。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师说】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

【知识卡片】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六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故事链接】

哀溺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人们便下江游过去。其中一个人尽力游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注:柳宗元的寓言故事)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1]·孟浩然

【原诗】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ɡ)[2]。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3]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4],孤琴候萝径[5]。

注:

[1]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2]壑:山谷。倏:突然。暝:昏暗。

[3]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4]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过夜。

[5]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译文】

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师说】

这首诗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诗的前六句,尽写夜色;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诗句渲染了清幽的环境,点明时间的流逝和表达此时孤单的气氛,同时也表露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对朋友的信任。

【知识卡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故事链接】

孟浩然踏雪寻梅

一次,孟浩然和朋友们邀请王维一起做客吟诗,王维的诗句赢得满堂喝彩,孟浩然觉得自己不如王维很是惭愧。从此,孟浩然走出家门,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他为了写一首好诗,来到雪山上寻找红梅,写出了雪山红梅的真实情景,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凭着一种一丝不苟、执著认真的态度,才能成功!这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原诗】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1]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2]花影,药院[3]滋苔纹。

余亦谢时[4]去,西山鸾鹤[5]群。

注: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4]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师说】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知识卡片】

常建,唐代诗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故事链接】

抛砖引玉

唐朝的赵嘏诗写得很好。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十分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如果我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用自己的诗,换来了赵嘏精彩的诗。后来人们常说,常建的这个办法是“抛砖引玉”。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原诗】

凄凄去[1]亲爱[2],泛泛[3]入烟雾。

归棹[4]洛阳人,残钟广陵[5]树。

今朝此[6]为别[7],何处还[8]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huí)安得住!

注:

[1]去:离开。

[2]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3]泛泛:行船漂浮。

[4]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5]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6]此:此处。

[7]为别:作别。

[8]还:再。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做主!

【师说】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覆,难以自主。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知识卡片】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故事链接】

今年学种瓜

诗人韦应物种瓜,该是怎样的情形?那年春天,他率性而为,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农田里,破土撒种,浇灌施肥,兴致勃勃地开始学种瓜。时隔不久,别人的田地里一片生机,他的园圃里还是杂草丛生,苗稀草广,惹得农民们一阵发笑。韦应物虽写得一手浑然天成的田园诗文,庄稼活做得却并不体面,常常是闲望着田地里的星星豆苗,一转身,又走进书斋,读古人书去了。很显然,种瓜于他,只是一种闲情与乐趣。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原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1],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2]。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1]荆薪:柴草。

[2]风雨夕:风雨之夜。

【译文】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师说】

这首寄赠诗,是表达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练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知识卡片】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故事链接】

煮石为餐

唐代,在全椒县城西三十千米的神山中有个叫妙清的道士,他苦练修行,得了道,不食人间烟火,渴饮山泉,饥餐山石。据说妙清道士所食的山石是一种白里略透红色的山石。他把白山石清洗干净,放入炉中用泉水相煮,直到白石酥软如米面,沉淀在炉底;沉淀的石粉在炉底分两层,上层为白色,下层为红色,道士把白色的部分刮起食用。因妙清道士饮用白石,久而久之,人们便忘记了他的道号,而称他为白石道人。白石道人常常免费为附近穷苦乡民治病,许多疑难病症经他医治都药到病除,深得民间百姓的尊敬。

古意·李颀

【原诗】

男儿事长征[1],少小幽燕客[2]。

赌胜[3]马蹄下,由来[4]轻七尺[5]。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wèi)毛磔(zhé)[6]。

黄云[7]陇(lǒng)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8]。

辽东小妇[9]年十五,惯弹琵(pí)琶(pá)解[10]歌舞。

今为羌(qiāng)笛[11]出塞(sài)声,使我三军[12]泪如雨。

注:

[1]事长征:指从军。

[2]少小:从小。幽:幽州。燕:古国名。泛指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都是游侠活动地区。客:客居。

[3]赌胜:逞能。

[4]由来: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