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沧海(上)
5748600000002

第2章 自序

我写的不是传记,也不是纪实性的小说,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乃至于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

《沧海》共上下两卷,沉淀了我整整20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的积累。其间,我曾数度写作,数度中途停下。1994年8月7日刘海粟去世之后,我始决心全力写作。

我自1979年跟随刘海粟攻读中国画硕士学位,1982年研究生毕业经刘海粟提名留校给他做助手,至1985年调去深圳大学,前后长达6年时间。此后,1988年陪他十上黄山。1990年又在美国洛杉矶相遇,一起“走向世界”。从成为刘海粟研究生的最初一刻起,我就有明确的使命感,要记录下与他的每一次谈话、接触和他周围的人和事。最初没有条件的时候我做笔记,有了条件之后做录音同时做笔记,前后做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录有刘海粟谈话128卷磁带。1995年9月我专程从美国洛杉矶返回中国访问夏伊乔,先在香港,后到上海,住在刘海粟的家里,每天上午跟夏伊乔谈两个半小时,又录有夏伊乔的回忆151卷磁带。

《沧海》以第一人称叙述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亲身经历。写入书中的回忆和谈话,绝大部分都是有录音的。书中有大量的独家隐秘披露,但绝不是为了披露而披露。我希望通过刘海粟、夏伊乔和我师生三人真实的人生经历,揭示20世纪中国美术家的命运。

《沧海》上卷,写跟随刘海粟读研究生、做助手、十上黄山,一直到来美国之前的一段。从1957年算起,刘海粟在遭受政治和艺术的双重打压22年之后,1979年以84岁高龄意外地被启封。而后的10年,是刘海粟历史和生命的紧迫感都最为强烈,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此间,刘海粟竭尽所能地塑造自己,宣传自己,缔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发生和揭开了很多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生活的以及艺术的是非恩怨。

《沧海》下卷,写在20世纪末中国艺术家纷纷涌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我和刘海粟夫妇先后来到美国洛杉矶,我亲身经历了种种的彷徨和无奈,同时也客观地感受了刘海粟亦悲亦壮的麦城之旅。在这里我认识了刘海粟的侄子刘狮(原上海美专的教授,1949年去了台湾,其父刘际昌是刘海粟的长兄、上海美专的经常费用资助人)和侄媳妇童建人,通过他们知道了许多刘海粟不为人知的早年秘辛。

为了我的真实叙述不给当事人造成可能的伤害和困扰,我在书中隐去了某些人的真实姓名。但是,当当事人的姓名与我所要叙述的事情有无法回避的联系时,我只好真实地写出。我只是希望写出真实的刘海粟和真实的历史,写出事情发生之时我的真实状态和感受——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状态和感受有很多是偏激和片面的,但这种经过许多年之后才认识到的偏激和片面,在当时却是真实的。我绝无对任何当事人不恭敬或是有意给其制造麻烦的意思,我诚恳地请求每一位被我在书中提到的当事人,对于我可能的冒犯给予原谅和包容。

我请求原谅和包容,但是要特别声明,我对自己在书中的所有叙述负责。

2000年5月于美国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