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5781900000002

第2章 我国宗教和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面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世界上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频频引发的局部冲突和社会动荡,面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分裂活动,面对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社会生活、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复杂情况,如何正确引导我国宗教事业健康发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一些人从宗教中寻求心理慰藉,宗教在部分群众生活中的影响有所增强。同时,宗教领域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和薄弱环节,宗教工作中还存在与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出起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努力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一 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如萨满教、东正教、三一教、妈祖信仰等)的基本格局。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佛教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我国,先后与汉族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形成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三大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使汉传佛教获得了新生。1959年西藏平叛后进行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现了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使藏传佛教获得了新生。

改革开放以来,佛教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约3.3万处,其中藏传佛教寺院3600多所,南传佛教寺院1700多所;全国共有佛教教职人员约22.2万人,其中藏传佛教约14.8万人,汉传佛教约7.2万人,南传佛教约2000人;全国有佛教类宗教院校38所;信仰佛教的人数众多,难以统计。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道教产生于公元2世纪,以《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以老子为道祖,以符(录)、炼丹、行气、服食为主要道术。宋元时期,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系统的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道教革除了宫观封建经济,实行民主管理,古老的道教迈进了新时代。目前,我国共有道教宫观约9000处,道士约4.8万人,道教院校5所。信仰人数众多,难以统计。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创立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唐宋时期,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北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地区,16世纪遍及全疆。到明朝时,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保安、东乡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与我国封建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教坊制和门宦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伊斯兰教进行了宗教制度上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目前,我国10个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有人口约2200万。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近14万穆斯林参加了朝觐;全国有大小清真寺3.5万余座;阿訇、毛拉等教职人员约5万人;伊斯兰教经学院10所。

基督宗教主要包括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别。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16世纪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到我国,被称为天主教。1946年,罗马教廷宣布在我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20个总主教区,137个教区,教徒约300多万。

新中国成立前后,罗马教廷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命令在华天主教机构和信众抵制新政权。1957年,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的正式成立,推动了我国天主教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目前,我国天主教共有97个教区,教职人员3397位;教堂和祈祷所约6000处;神哲学院(大修院)12所,小修院20余所;信众570多万人。

基督教(新教)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基督教(新教)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一个新宗派,以及后来又从这些宗派中分化出来的大量新派别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我国活动的外国差会有130多个,发展教徒约70万人。1954年7月22日,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北京召开,把三自革新运动改名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督教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明确提出了治好、养好、传好的“三好”目标,积极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各项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共有基督教信众2300多万人;教堂和聚会点约5.6万处;教牧传道人员约4.8万人;神学院校21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各宗教教职人员约30多万人,各级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和谐包容、爱国爱教等优良传统。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

当代中国宗教界及广大信教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积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国宗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步伐。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高扬爱国爱教的旗帜,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中国宗教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一座座新的寺观教堂落成,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宗教界认为,这几十年,是中国宗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中国现有的13亿人口中,严格意义上皈依各大宗教的信徒至少有一亿多人,而广义的宗教信仰者或对某种宗教感兴趣、参与某些宗教活动的人更多。

大多数信徒的宗教生活只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不信教的群众在信仰上的分歧,属于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选择,并不影响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和其他人一样从事学习、接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等知识,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科技创新等活动。

由信教群众组织而成的宗教团体,绝大多数都和其他群众团体一样,是在宪法框架下和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的合法组织,各级宗教团体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对中国宗教现状以及中国社会宗教治理的认识与评判,是以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为基础和出发点的。

宗教的社会影响继续不断扩大,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信教人口的增加和各行各业新的宗教信仰者,使宗教得以进入更多领域,逐渐被各阶层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宗教界人士被安排到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大、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单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客观上提升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伴随着企业家、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社会名流的加入,“宗教等于迷信、愚昧、落后和精神毒品”等传统错误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有效地增大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宗教界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热心于扶困济贫、修桥铺路、植树造林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某些政府官员、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赢得了党和政府的信任,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宗教对社会和广大群众的亲和力。

宗教社会影响的扩大,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在现行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发展自己。总体上来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使合法宗教活动恢复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中国各主要宗教均已进入正常的发展时期,都希望并努力使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要求开放并新建新修更多的活动场所,各类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在日益宽裕的社会环境中对宗教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上对宗教单纯的负面的看法。尽管很多人不信宗教,但对宗教已不再像以往那样采取歧视或敌视的态度,甚至抱有好感,认为宗教对当今中国社会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将宗教不仅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且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文化界对宗教看法的重大突破。

宗教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在目前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宗教文化热的形成。随着近年来宗教信徒人数的增多,寺观教堂和宗教组织经济力量发展,宗教群体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宗教活动日益活跃,广泛进入社会慈善、文化教育、养生保健、传媒宣传甚至投资经营领域,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大。

各大宗教努力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绝大多数宗教组织,绝大多数教职人员是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是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宗教界的这一基本立场,在广大宗教徒当中起到了良好的政治上的凝聚作用。

其次,在经济建设方面,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样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直接在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创造着财富。在宗教界,以自办自养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教群众的负担,有助于克服宗教单纯靠施舍及政府救济的缺陷,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宗教界以对某些教义、道德规范所作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解释,以其特定的道德说教方式,对教徒进行行善止恶的道德要求,恪守社会公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宗教界对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对优秀宗教文化的弘扬,对文物的保护等,都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现在,可以说宗教书刊越来越多,表现宗教内容的文艺作品日益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也相当可观,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分日益浓厚。

第四,在开展国际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方面,宗教同样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上述可以证明,这几十年是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最为协调的时期,宗教界总体上已成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 新时期中国宗教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宗教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宗教问题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建构和谐稳定社会的重大问题。在社会剧烈的变革当中,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我国宗教领域也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复杂严峻的局面。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宗教事务也更加复杂,使宗教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信教人数持续增长,信教者结构发生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信教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尽管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但从全中国人口总数来统计,信教人数始终是少数。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有更多的人选择信仰宗教,宗教信徒数量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各教情况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