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常州
5786400000005

第5章 新四军北撤(5)

所有人员集中后,康迪作动员,讲形势,讲任务。凡北撤的人组织起来去兴化。凡留下的人分别妥善安排。

武北办事处的同志们听了戚拯传达的北撤指示后。说,武北地区是我们从日本侵略军和汉奸手中,拼着生命夺回来的土地,人民群众刚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本来是要进城参加接收的,却要撤到长江北边,离开家乡。大家思想转不过弯来。通过学习党的指示,反复讨论,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接着一个乡一个乡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动员。

10月间,澄西县委决定,武北地区郦琴、许云龙等同志留下坚持革命斗争。留守的同志举行了秘密欢送会,流着眼泪致欢送词,盼望北撤的同志们早日回来,并表示服从和支持郦琴的领导,继续作好党的工作。

在北撤过程中,澄西县委对没有北撤的党组织实行单线领导,暂停活动,有的动员自谋职业,对既不宜北撤,又不利坚持的少数干部,动员他们投亲靠友,资遣到大中城市隐蔽,保存力量,等待时机,配合反攻。其中有杨益山、胡裕生、周彤法、许林生等同志。杨益山转移到上海立足,继续进行一些革命活动。到1949年4月解放以后,组织上安排他们相应的工作。同时,对一度北撤,滞留在靖西江边的干部家属,亦经动员教育,分别陆续回江南本家。

征收公粮保证给养

为了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补充给养,澄西县政府通过乡保长向富裕农户按田亩限期征收公粮,租田的公粮由佃户先缴,以后扣交租粮。全县收得公粮数万担,除了留下一小部分给留守人员作坚持经费之外,其余粮食全部运往靖西澄西县政府统一上交。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新四军有深厚的感情,踊跃参加运粮队,他们肩挑手推,运粮队伍络绎不绝,夜以继日地运到江边港口存放后,组织船只运往苏北。

三区区长陈新和戚振芳等在景贤乡、夏伍乡、舜山乡、滨江乡、崇文乡、申港镇、发动群众交公粮上万担,在10月下旬分批运往靖西。然后到四圩港澄西县政府报到,随之北撤。

丁桃乡乡长马纪章在三圩港组织船只运公粮,正吃饭时,群众来报告:“土匪钱老四来了!”马纪章丢下饭碗即刻开船,钱老四赶到江边,见船已离岸较远,大喊:“靠岸!”马纪章不睬,催船工快开,扯起船篷加速前进。钱老四见船不靠岸,就开枪,船被打了几个洞。马纪章叫船工躺下,用脚钩住船舵,待船开到枪打不到的地方,才站起来开船。马纪章把粮运到夹港水汪桥朱永昌家,再由朱永昌把粮过到另一条船上运往目的地。马纪章来往运五六次,才把集中的公粮运完。

由于敌情紧张,急需北撤,来不及把收缴的公粮全部运往苏北靖江,便发动乡长和积极分子将粮食拿到市上卖掉了再换成黄金银元带走。

申港镇住申港口村的宋坤法,开设渔行,掌握有七八条渔船,日伪“清乡”时期,与地下党俞迺章、王正等同志有联系,曾乘渔船出入之便掩护地下党干部往返长江南北。沿江尚未运出的公粮,恐落入敌手,宋坤法以贩猪为名,用粮食向农民收购生猪,贩运无锡、上海出售,先后三趟,出售后的钱兑换成黄金约20两,还有少量的毛线、干电池等日用品,冒险送到苏北生祠堂交给俞遒章。

兑换抗币

抗战后期,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发行流通的“抗币”。北撤后蒋管区禁止使用,持有“抗币”的群众,不但经济上受损失,政治上还可能受迫害,遭致杀身之祸。澄西县政府和其他县一样,用粮食、布匹或其他物品,兑换群众手里的抗币,保护群众利益,维护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除奸

按上级党的统一部署,为有利于留守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并使群众少受危害,由各区提出名单,经县政府批准,对极少数民愤极大的反动分子,坚决进行镇压。县政府直接镇压的就有“忠救军”大队长赵福金、周苟大等反动土匪头子。

护送留守干部王子达去路南

俞迺章率胡兆金的一个排在靖西四圩港,完成了上列任务后,又接上级电报:“原地待命,有紧急任务。”不几天,武南县委书记王子达来了。他是北撤到黄桥,部队在集中时接到苏浙皖特委的电报,要他带几支短枪、几支步枪、一挺机枪约一个排的武装回武南原地坚持留守。因长江已被封锁,“镇波军”正在江南“清剿”,由俞逆章负责将他们送到江南,送过铁路。俞迺章先与江南的秘密交通员马根根联系,到横林去找“黑头”(先天道)。他听说新四军武装要回去,高兴得得了,表示:“一定做好保密工作和接应工作。”马根根又与夏港大路村的老交通员徐祥荣取得了联系。1945年11月间,在马根根引领下,俞迺章率部送王子达过江,宿营在今武进县的黄岸桥附近。“镇波军”从东北面的宋家圩和武进县的郑陆桥、塘铁桥包围过来,俞迺章立刻派徐祥荣带路,向东从鹅鼻桥穿过南闸在四河口东面的殳桥刘炳德家会合,再往南穿插。敌人看到俞部有两个排的武装,吃不透情况没敢贸然冲上来,于是王子达安全到达路南。

捉放江阴县伪公安局局长卞家宝

送走王子达后,俞迺章仍回到殳桥住在刘炳德家。那天侦察到原汪伪公安局长卞家宝乘轮船去无锡,俞迺章率部在秦望山东打伏击。轮船经过,一阵机枪扫射,轮船停靠,俞迺章命人上船搜索。船上有不少人认识卞家宝,把卞抓住。俞迺章对卞说:“你过去的罪恶深重,今天不杀你,给你和你儿子留条后路,你今后多做点好事!”卞感恩承诺,便把卞家宝放了。

澄西县党政军人员的北撤,任务重,时间紧,因而俞迺章和赵逸平、王正等最后北撤到达兴化时,已是12月20日了。

2.王文生留守坚持斗争

1945年10月16日五地委会议提出留人留守的问题时,便作出决定:成立丹北中心县委,由陈云阁、康迪、高俊杰3人组成,陈云阁为丹北中心县委书记,康迪分管组织,高俊杰分管军事,属苏中二地委领导。中心县委对外称“新四军江南留守处”,陈云阁任主任;警卫大队,由澄西、武进、丹阳三县的军事科正副科长为教导员和正副队长。大队长马文钦,教导员李顺之,副大队长顾正清。丹南县张堰区委书记吴健为部队支部书记。警卫大队从军分区选留一个短枪排,澄西选留一个排,武进、句容各留一个警卫班,其余各县选留三五个人为短枪班骨干,共百余人。另设一个警卫班,还组建一个长江交通组,由原扬中县的长江交通干部何锦培、陈少荣、姚焕文3个人组成。原五地委交通站仍留下,站长为张长寿,交通通讯员为戎清成、魏长明、朱良孝、张昭昭。中心县委管辖原苏中五地委所属镇江、丹阳、武进、澄西、扬中、镇句6个县,各县均设特派员,澄西为王文生,各个县一般都配备10人左右的小型武装队伍。会后,地委书记金柯交待陈云阁,待地委北撤后,留守人员名单和组建体制,限期做好有关干部和武装集中的一切工作。陈云阁立即离开了地委机关,回到工作地点。

接着议定了各县的特派员和联络员的人选名单,其中澄西县各区有李汉平、郦琴、汪明、陈新、赵逸平、张兆生,还有一支小型武装工作队。

还规定了中心县委成员分别配警卫员和通讯员各一人跟随活动,县特派员也配置同样人员跟随活动。留守坚持敌后斗争的方针是:“坚持斗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争取胜利。”任务是要所有留守的领导干部选好自我坚持阵地的隐蔽支点(布置极可靠的村庄、可靠的人家,挖好地窑或砌好密室),继续动员规定北撤的干部和基层脱产人员北撤,收兑“抗币”;迅速安排好抗日群众团体和民兵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就地转移隐蔽;认真争取团结抗战有功的中上层爱国民主人士;收藏好未及时北运的公粮、军衣、武器、弹药、布匹等军用物资;密切注意国民党潜伏特务在丹北地区的行动,同时把地委敌工部情报科长朱顺义留下负责侦察情报工作,发现敌特,即予以打击。

1945年10月29日,地委召开丹北中心县委和各县特派员会议,金柯主持会议。首先讲明当前国内形势和在丹北坚持斗争的方针、任务和坚持留守必须遵守的原则、纪律,强调坚持原地斗争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原地活动,在万不得巳时,经过批准可暂时转移到预先联系好的地点立脚,俟情况好转及时返回原地。

当日傍晚会议结束,各县特派员立即返回本地。遵照中心县委的规定,王文生选定周金大为警卫员,下属一个武工队,队长黄鸣岐,副队长陈元度,队员有葛太芳、钱锡兴、陈展技、韩福大(以上为党员)、姚鞋宝、韩焕大等。黄鸣岐任支部书记,钱锡兴为党小组长。武器配备有快机4支、卜壳枪1支、马枪3支、手榴弹每人4个,穿便服,在正副队长率领下,活动在澄西全境。

各区的留守坚持人员为:李汉平在戚墅堰路段北,衡根兴在焦溪北,郦琴在武北留有许云龙、黄盘林、邵生大等同志,刘伯铨、羌金苟、潘宝生在郑陆桥一带,张兆生、江顺大、薛培青在利港一带。上述人员一律带短枪,着便服,留守在各自阵地上隐蔽活动。

所有人员的生活费,按照抗战时期的标准,每人每月折大米6斗,其中伙食费4.5斗,余为零用钱,作为肥皂、牙膏、草纸等费用,衣服鞋袜由公家统一定期发给。

留守组织对外统称“新四军澄西留守处”,主任王文生。留守处的任务,公开宣传执行的有三项:一是保护不能撤退的伤病员和烈军属的安全,照顾他们的利益,安定生活;二是与一批抗战时生死与共、患难相处的朋友和群众保持联系;三是处理一些大军北撤后的未了事宜。

留守处建立单线领导的秘密党组织,除李汉平、郦琴、衡根兴继续领导各自在抗战时期留下的党组织之外,余由王文生直接掌握。由于北撤前基层组织大都公开了,北撤后很不健全,王文生根据保存的名单亲自审查整理,按照实际情况重建组织关系。

3.康迪率部去丹北

澄西县委书记康迪把“陶纵”送过长江以后,又接通知到丹北大成桥,在段家桥附近与金柯联系,金柯告诉他:五地委已改为丹北中心县委,陈云阁任中心县委书记,你任组织部长。又交待办好三件事:一是布置澄西坚持留守的组织机构、负责人员等;二是在澄西县总队挑选一个排的精干武装带去中心县委;三是其他人员都交给俞迺章带领上兴化。康迪立即返回澄西把事办好。挑选一个排的武装,排长陆汝耕,3个班25个人。机枪班长邓锡坤,步枪班长陆定芳和徐顺正,每班8人;事务长朱绍良,战士有曹桂生、陈佩度、钱锡林、张岳明、黄木金、陈金生、张仁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