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传闻逸事
5796300000004

第4章 双义庙

从前,有个山西人名叫李老实,在京城一家当铺做朝奉先生。

这天,有个叫赵甲的找上门来。赵甲是李老实穿开裆裤时就认识的好朋友,只可惜运气不好,一直找不到好差使,这次他想来京城开个杂货铺,可又缺银子,便来找李老实借。

李老实一听,二话没说就拿出自己多年攒下的一百两银子给他,说:“你先拿去,如果生意做得顺手,就算是咱俩合伙。”

赵甲顿时感动不已,千恩万谢地说:“我知道大哥攒下这笔银子不容易,咱们还是立个契约的好。”

李老实却涨红着脸连声说:“咱们从小一起长大,我怎么会不相信你呢?”

结果,赵甲没留半个字就把李老实的银子捧走了。

开个杂货店不容易,赵甲又要布置店面,又要四出办货,忙得不亦乐乎,等到一切就绪,终于到了开门大吉的时候,他去请李老实来喝开门喜酒,谁知赶到当铺一看,却不见李老实半个人影,一问才知李老实早在半个月前就突然得急病去世了,棺材也已经由他老家的儿子李小官护送了回去。

赵甲得此消息真是唏嘘不已,回来后就在家中为李老实设了个牌位祭奠。从此,赵甲克勤克俭做生意,十年之后就把一家小小杂货铺变成了名扬四海的绸缎庄,他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这天,李老实当年的当铺老板带了一个小伙子来找赵甲,这小伙子就是李老实的儿子李小官。当铺老板告诉赵甲,李家自从死了当家人,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李小官在外流浪了好几年,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跟了一个远房亲戚到京城来找老板,想混口饭吃。当铺老板记得当初李老实曾跟他说起过赵甲是他的同乡,如今见赵甲生意越做越大,便有心把李小官引荐给他。

赵甲一听,当场就把李小官留下了。他对李小官说:“当年要不是你父亲拉我一把,我赵某也混不到今天。前些年,我曾经到老家去找过你好几次,都得不到个准讯,所以今天你来真是再好不过了,以后就留在我身边当账房先生吧。”

赵甲如此仗义,李小官自然喜出望外,连忙磕头道谢。

当铺老板不放心,在边上衬了句:“工钱多少,也请赵老板定个数吧!”

可赵甲却打着哈哈说:“不急不急,一家人不说两家子话,这点小事还不好商量?”

他嘴上这么说着,却始终没给李小官定出个工钱的准数来。当铺老板不便强求,只好将信将疑地告辞。

话说这李小官,十足跟他父亲一样老实,总觉得自己初来乍到,不好向赵甲计较工钱多少,有口饭吃就不错了,从此就赤胆忠心替赵甲做账。半年下来。绸缎庄上上下下没有不夸他的,可他仍不好意思向赵甲提工钱的事。

这天,赵甲与李小官闲聊,聊着聊着,提起了李小官的婚姻大事,李小官顿时涨红了脸,说:“小侄到伯父这里帮忙,不过是混口饭吃,哪里谈得上成家立业。”

赵甲一听笑了,忽然就说:“你替我当了半年多账房,还没有盘过我的总账,今天就辛苦你替我盘一盘,我赵某如今究竟有多少家产。”

李小官不知道赵甲突然要盘账是想干什么,既然说盘那就盘吧,于是花了几天工夫,他总算把赵甲的家底给盘了个透:赵甲的家产,现金加上存货,一共有六万两银子。

李小官把盘账结果告诉赵甲,赵甲一本正经地问他:“这总账是你亲自盘的,不会错吧?”

李小官说:“不会错,伯父请放心。”

“好,”赵甲立刻接口道,“那我就放心了。这六万两银子,正好一分二,你我一人三万两。”

“什么?”李小官吓了一跳,“伯父,这……这可万万使……使不得,伯父是在开玩笑吧?小侄到这里半年,全靠伯父周济,有吃有穿有得住,我感激都来不及呢。就算是伯父看得起我,要赏我工钱,也不过一年几十贯的老规矩而已,小侄哪敢多要?再说,伯父子孙满堂,家产再多也该传给自家人才是,小侄可从来没有非分之想……这银子小侄是万万不敢要的。”

可赵甲却看着李小官直笑,说:“你不必客气,到时候我自有主意。”

三天之后,赵甲在家里设宴,特地请来了当年李老实的那个当铺老板,以及街坊上有声望的前辈,让李小官也来陪客。

酒过三巡,赵甲站起来向在座的客人们一拱手,神色庄重地说:“想我赵某十年前落魄在京城,全靠朋友李老实帮助,以小小杂货铺起家,我这一步步走来,在座各位前辈都是看在眼里的。当初李老实拿出他多年积蓄的一百两银子给我做本钱的时候,连个借据都没立,为什么?不就是讲的朋友义气嘛,是他信得过我赵某。如今李老实早已作古,而我赵某却成了大老板,这么多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我的大哥。好在现在大哥的儿子小官来了,想当年大哥和我说过,如果生意做得顺手,就算是两人合伙,既然他有义,我也该有信,如今我这六万两银子的家当,就该分一半给小官。有人或许要问:半年前小官来的时候,你为啥不早说?这里有个缘故。小官初来,我不摸底,怕他年纪轻轻,一下子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从此挥霍成性,不求上进,将来我到九泉之下,难向大哥交代。而今半年过去了,我看小官为人克勤克俭,而且完全有能力独立经营,所以今天特地请诸位到场做个中人,替我把这家当分了。”赵甲说罢,拿出李小官盘账之后亲笔誊写的明细账目,请大家过目。

赵甲这番举动,顿时震惊全场。

当铺老板第一个站起来,由衷地拍手称赞:“好!赵老板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果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这杯酒,我干了!”

在座的各位长老都纷纷举杯,一则赞扬赵甲为人,二则向李小官祝贺。

李小官却急得站起身来,连连向大家摆手,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诸位长辈听我说,伯父这番情义小侄心领了,不过十年前的事,毕竟口说无凭,不能认真。就算先父真有一百两银子给伯父的话,十年下来,一本一利,我收回二百两银子也应该知足了,再要多拿就是不义之财,小侄岂敢?”

赵甲却不与李小官多说,命家仆抬出三万两银子,放在大厅之上,说:“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赵某总算了却了十年旧债。银子全在这儿,怎么处置,就由小官自己决定吧!”

而此时李小官也不言语,走上去拿了二百两银子,向赵甲磕了一个头,转身就朝门外走。等大家明白过来追出门去,竟不见了李小官的踪影。

这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明摆着大老板不做,世上难道还有这样的傻瓜不成?赵甲请在座的街坊长老作主,大家说,这么大的地方,到哪里去找人?这事只好报官,让官府来处置。

后来事儿报到官府,当官的不信,说此事闻所未闻,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要找到李小官。于是官府发文通报各州各府,限时限刻要把李小官找到。

官府一插手,事情果然好办,不出半月,就在山西某地找到了李小官,当即护送回京。

大堂上一对质,就是这么回事。当官的想了想,于是就说:“既然如此,我看这六万两银子还是一人一半。如果李小官觉得心中不安,亦可捐出一笔,把城外那座破庙给修一修,做做好事,岂不了结?”

这一说,真是皆大欢喜,李小官立刻拿出一笔银子来修破庙,赵甲又添上一笔,当地百姓人人拍手叫好。

菩萨开光那天,官府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双义庙”三字。后来,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双义庙里的香火越烧越旺。

(顾希佳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