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灾难来了会自救
5817700000005

第5章 突发状况的逃生方法(4)

2.打雷时不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切忌继续登高。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中,应尽量躲在低洼处,或干燥的洞穴处。

3.雷雨天气不要携带金属柄的雨具,摘下金属框架的眼镜、手表、裤带,若正在骑车,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以及其他金属物品,以免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4.雷雨天尽量避免江、河、湖边的活动。

5.电闪雷鸣的时候,即使安装了避雷针,室内也应关掉电视机、收音机、音响、空调等家用电器,以免发生导电。打雷时,房屋的正中央最为安全,电灯下、柱子、墙边、门窗边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6.在室外,要设法躲避到建筑物中,空旷的地方不适宜打雨伞,而且不要接打电话,应该蹲下来,双脚并拢。

7.雷雨天气,一幢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一辆金属外壳的汽车,这些都是不错的“避雷所”,一旦遭遇雷击,金属构架也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面。

8.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9.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要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的装置。

遭遇雷击后,要如何处理呢?

雷电伤人主要是由于强大的雷电电流的作用。当人受到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甚至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如果击中头部,并且通过躯体传到地面,会使人的神经和心脏麻痹,也会危及生命。

人受雷电电流冲击后,心脏不是停止跳动就是跳动速率极不规律地颤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血液循环中止,造成脑神经损伤,几分钟内就可能死亡,所以及时抢救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受伤者衣服着火,切忌因惊慌而乱跑,这样会使火越烧越旺。应在地上翻滚,使火焰不能烧及面部,或趴在有水的洼地、池中;也可以向受伤者身上泼水,或用厚外衣、厚毯子将其裹住使火焰熄灭,用冷水冷却受伤处后,盖上敷料。例如用手帕清洁的一面盖在伤口处,再用布条进行包扎后送往医院。

如果受伤者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不要因着急运送伤者去医院而没有简单的抢救;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症状,要进行头部冷敷。现场抢救过程中,不能随意移动伤员,若必须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30秒。

如果受伤者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可选择让伤者自行恢复一段时间,安静地平躺一段时间后再送往医院治疗。

安全常识链接

雷电分为直击雷、电磁脉冲、云闪、球形雷四种。对人和建筑造成直接伤害的一般都是直击雷。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云闪由于是在两朵云之间或一朵云的两边发生,因此对人类危害极小。球形雷的出现并不是一般的电闪雷鸣,而是颜色为红色或橙黄色的发光体。球状闪电在空中形成时,直径可达几十米,当它移近地面时,直径会变小,颜色也有变化。如遇球形雷不要惊慌,站在原地不要动,千万不要跑动,因为球形雷具有“跟随气流飘动”的特点,如果球形雷距离身边很近,可迅速将手边的物体向外抛出,这也是根据“跟随气流飘动”的特点将球形雷引走。

被困电梯,如何自救

日益繁华的城市中,高楼林立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电梯时代”。但是,随之而来的电梯故障,也让人们苦恼不已。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平均每年的电梯事故为40起左右,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电梯数约200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若在电梯中遇到危险,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自救呢?

首先,介绍一下电梯故障的现场判断:电梯出现故障而停止运行;电梯运行突然加快;电梯运行异常且伴有焦糊味。

发现异常后应立即停止使用电梯,并告知维修人员。

如果乘坐电梯时被困,应该采取以下方法:

1.保持镇定,不可有过激的行为。如胡乱蹦跳,电梯槽有防坠安全装置,会牢牢夹住电梯两旁的钢轨,所以受困者不必惊慌。应该调整呼吸,尽量平稳、缓慢地吸气与呼气,因为电梯内的有限空间里,尤其是静止的时候,氧气是有限的,所以保持平稳的呼吸可以保证被困者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缺氧而窒息。

2.利用警铃或对讲机进行求救,使用手机拨打119等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求援求救。当联系方式失灵时,可拍门叫喊,或脱下鞋子敲打,请求营救。在专业人员到来进行救援时,一定要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3.如果电梯外面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救援人员在场,不要自行爬出电梯,以防发生意外。

4.千万不要强行推开电梯内门,因为电梯外壁的油垢可能会使人滑倒。

5.电梯天花板即使有紧急出口,也不要爬出去,因为出口板一旦打开,安全开关就会使电梯刹住不动。但如果出口板意外关上,电梯会重新开动而使在电梯槽里的人失去平衡,容易被电梯缆索绊倒,或因踩到油垢而滑倒。

6.如果深夜被困在电梯里,最安全的自救方法就是保持镇定,伺机求援。注意倾听电梯外部的动静,如有行人经过,用力拍打电梯门引起他们的注意。

电梯突然出现下坠的情况,要马上摁下电梯内每一层的按键;如果电梯有手把,应该紧紧握住。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你保持平衡,以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重心不稳而摔伤,甚至在电梯落下的一瞬间造成全身骨折。正确的姿势是弯曲膝盖,并且要保持由头到背部紧贴电梯墙壁的姿势,令身子尽量紧贴来保护你的脊椎。

安全常识链接

如何判断电梯是否安全:首先应看电梯内是否挂有“安全检修合格”不锈钢牌子,并且看其是否在检查的有限期内;其次要看有没有电梯的注册号、注册机构、检修单位和检修有效期,若过了有效期则属于无证运营,乘客可向质量技术检查部门举报。

触电现象,如何避免

2010年11月5日,成都一名42岁的空调维修工在维修空调时发生触电。被工友紧急送往社区医院抢救时,男子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随即被宣布死亡。医生检查后判定,男子系触电身亡。据统计每年遭受电击的意外伤害超过千例。发生触电事件后,如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内脏受损、呼吸停止。

人体60%以上是由水分组成的,因此人体接触到设备的带电部分后会形成电流通路,从而造成触电。日常生活中低压系统触电最为常见,多数是电击造成的。按其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单线电击、双线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除了徒手触碰插座、裸露电线等大家熟知的触电诱因外,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也可能存在触电的危险。

如发现有人触电,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首先要关闭电源,不要试图用手去拽触电者。如果不能马上关闭电源,可用扫帚、椅子、地毯、橡胶门垫等干燥的非导电物体将人与电源隔离开来,不可直接触碰伤者。应尽量站在干燥的非导体上,如橡胶垫或书本上;然后,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20,并与触电者一起等待救援。等待期间应随时检查伤者的呼吸、脉搏,神志清醒的伤者,应就地平躺,不可站立或走动,以免继发休克或心衰。如果呼吸出现停止或变慢变浅的迹象,应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术;第三,如果烧伤,用自来水冲洗烧伤处,可减轻疼痛。如果伤者昏迷、面色苍白,可以让他躺下来,令头部略低于躯干,腿部稍高,盖一件大衣或毯子保暖。如果电击伴随着爆炸或跌倒等状况,可能会导致不易察觉的重伤,例如脊椎受伤,此时不要移动伤者,让其平躺,等待救护人员。

如果你的孩子遭受电击,要谨记所有由于电击造成的伤害都必须经过医生的诊断处理。

孩子发生触电后,首先要切断电源,在特殊的情况下,需要用干的、不导电的物体,例如木棒或是扫把,将孩子与电线或插头分开;随即检查孩子的呼吸,如果孩子还有脉搏但是已停止呼吸,要实施人工呼吸:扬起孩子的头,使之呼吸道畅通。如果是婴儿,用你的嘴盖在他的鼻子和嘴巴上,快速进行吐气;1岁以上的幼儿,掐住他的鼻子,进行人工呼吸2次,接下来每3秒钟做一次人工呼吸,连续做8次,若是8岁以上的孩子,每5秒钟做一次人工呼吸,直到呼吸恢复或救护人员到达为止。在此过程中,不可用力过度。

孩子触电后,即使看起来安然无恙,也要给医生打电话或去医院,表面看不出问题也不代表他内部没有受到创伤;如果被电流击倒,一定要立即送去急诊。

安全常识链接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接触水龙头或水管的同时,切忌触摸电器。如:电饭锅、电熨斗插电状态下接水,用电吹风时开水龙头,因为一旦电器有电路老化、漏电等情况,就极易引起触电事故;用湿拖把、吸尘器清理地面时也要小心,不要用其触碰电器的电线、插座等;洗澡、洗衣服,或手上有水时,不要触碰开关、开灯、吹风机等;当电熨斗、电视等家用电器着火时,要先拉电闸再救火,不然极易触电;如果连接电器的电线发烫或者有异味,可能是电器功率超出电线的承受范围,要赶紧拔掉插头,停止使用;如果电线压在桌子或其他物品下面,外面的绝缘层容易被磨破,进而发生漏电现象,还容易引起火灾。

食物中毒后的求生常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如果吃不对,很有可能有中毒的危险。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中表明,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89起,中毒人数8324人,死亡137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9起。那么,发生食物中毒要怎么办呢?

食物中毒通常指吃了含有有毒物质或变质的肉类、水产品、蔬菜、植物或化学品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共同进餐的人常常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最好马上到医院就医,进行洗胃、灌肠等治疗,不要自行乱服药,以免耽误病情。若无法尽快就医,也可立即大量饮用干净的水,以达到将毒素稀释的目的。

同时,应该进行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或用筷子、手指刺激咽喉,产生呕吐的反应,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有毒食物排出。口服催吐剂也可以,例如1:10比例的食盐水,吐根糖浆20~30毫升或吐酒石0.1克,如没有呕吐,可重复饮用以达到催吐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腐蚀性毒物中毒以及处于昏迷休克的患者,以及患有心脏病、肝硬化等疾病的病人不适宜采取催吐的方式。

误食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后,应及时服用稠米汤、鸡蛋清、豆浆或牛奶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对胃黏膜能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吃下去的中毒食物超过了2个小时,并且身体状况无恙,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用泻药,以达到促进中毒食物尽快排出的效果;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用开水冲服;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煎服番泻叶15克,服下后都有导泻的作用。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200毫升水稀释,一次服下。此外,也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饮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

安全常识链接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预防食物中毒,最基础的就是洗蔬菜水果最好先用清水浸泡,再仔细地清洗。而且在选购包装好的食品时,要注意包装上的有效日期和生产日期及要求保存的环境。煮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也要保持清洁干净;加工、盛放生食与熟食的器具应分开使用。加工、贮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冰箱等冷藏设备也要定期清洁;冷冻的食品如果超过3个月最好不要食用。不要采集、食用不认识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突发酒精中毒怎样应对

酒精(乙醇)中毒俗称醉酒。即由于饮用大量酒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重度酒精中毒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2012年6月17日,某地方台美妆节目主持人“茉莉”突发意外死亡,死因鉴定为“乙醇中毒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超过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占总死亡率的1.3%。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是酒精中毒?发生酒精中毒要怎么办?如何避免酒精中毒呢?

酒精中毒是指饮酒过量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因为酒精为亲神经物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所以饮酒后有松弛、温暖的感觉,有消除紧张、解乏和减轻不适感或疼痛的作用。血液中有大量的酒精能够损害脑功能,严重者可导致意识丧失,极度过量则可使人死亡。酒精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一次性大量饮酒所致,分为三个阶段:

兴奋期:眼睛发红,脸色潮红或苍白,轻微眩晕,语言增多,逞强好胜,有些则安然入睡。

共济失调期: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发音含糊。

昏睡期: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快,呼吸缓慢,瞳孔散大。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