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行天下
5820900000005

第5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间无象(4)

其实,世间的纷纷扰扰不过是过眼云烟,但是人们很难看得通透。太过执著于某件事、某个人,最终的苦果还是自己品尝。当我们以宽容的眼光去看世间万物时,我们就会心如止水,平静而愉快。

眼深心宽亦谓宽容

庄子曾这样讲过:“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意指:对物常常抱有宽容的态度,对人无所侵害。

而且《庄子·庚桑楚》中也有言:“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也是说不能容人的众叛亲离,众叛亲离者自绝于人。庄子认为为人要有宽广的胸怀,有容人的雅量。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管身在何地,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地位,我们都要学会宽容,用长远的眼光看世界。尽量去容忍和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不单调乏味。

相信大家对魏征进谏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高瞻远瞩,用人唯才,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方面非常了得,他在即位后便重用了一大批过去的死对头,其中就包括魏征。魏征过去是太子李建成的党羽,但是李世民不计前嫌,把他们都争取了过来,并委以重任。

对于此种情况,李世民的老部下,尤其是过去为秦王府做出过贡献的人,就表现得很不满,抱怨连连。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主要是得力于以前秦王府这些工作人员。现在他们没有升官,反倒是李建成手下的人都封了官,他们当然很有意见。而且他们认为,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坐上王位,魏征是不会忠心为李世民效力的。

这时,李世民给他们解释说:“我做君王一定要公正,我重用这些人是看重他们的能力,看重他们可以为国家效力,可以为百姓效力。如果我的部下有才能,我必会重用。”

听了他这番话,老部下们也就再没有意见了,而在以后的朝政中,魏征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

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当时特别生气,但又不好发作,只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唐太宗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最后,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唐太宗的满腔怒火终于熄灭了,而且还认识到魏征对国家的重要。

直言敢谏的魏征在公元643年病死后,唐太宗十分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魏征的进谏难能可贵,凡是他认为唐太宗有错的地方,必定去当面直谏,对自己的意见必会坚持到底,决不会退让。而正是有了魏征的谏言,才辅佐唐太宗创下了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魏征的进谏固然可贵,但是唐太宗的容人雅量更是难得。唐太宗的宽容和敢于接受不同政见、不同立场的人,一直为后世所颂扬。

智者能容,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心胸宽广。不仅在古代需要宽容,当今社会,宽容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社会更加自由民主,每个人的看法往往都是不同的。在有不同意见时,我们要宽容地看待身边的任何事,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一切,那么,我们的忧愁和烦恼也将会减少很多。当我们做到眼深心宽时,我们的生活自然也能够恬淡自若。

恬淡自若走出困境

陷入忧愁和苦恼的人们往往想要走出困境,逃离那一方小小的阴暗天地,去看一看外面广阔的天地。但是摆脱忧愁和苦恼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这时我们可以学一学庄子的宽容、逍遥,处之淡然。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把烦恼忧愁远远地抛在身后呢?做到以下的几点,忧愁必定远离你的生活,留下的是恬静美好。

(1)凡事不要太过计较。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和碰撞,我们不需要为了这些而感伤。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我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是一种缘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需要我们耿耿于怀。

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遭人误解不但不恼、反而为对方而考虑,静下心来与对方谈谈,才是对宽容最好的诠释。要知道在这个社会,烦恼与争吵已经太多,没必要再去加一点。

所以,当我们不如意时,处之泰然,不为其所影响;受人讥讽时,不用多加理会;学习吃亏,便宜让给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

(2)不要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面对别人的伤害,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会选择怨恨,有的人则极端地选择了报复,最后有人选择了最好的一种方法——原谅。

当你选择逃避、怨恨或者报复时,你不但没有达到你想要的后果,反而用别人的过失惩罚了你自己。有人说过,当你因为别人的过错而产生怨恨时,就是又伤害了自己一遍。所以,我们要学会原谅,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做人做事。

(3)学会忍耐。

在面对朋友的批评、同事的误解的时候,过多的争辩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冷静、忍耐和谅解。相信这句话:“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同时,在看到别人拥有名利的时候,不必去羡慕他们,更不要苛求自己。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

(4)学会忘记。

多想想快乐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你让它过去它便过去了。忘记忧愁和烦恼,就像日历你翻过去就不再翻回来了。

忘记不快乐,就是快乐。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它会冲淡一切。

学会这几点便学会了宽容。用宽容去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潇洒的过自己的生活,不为名利而忧愁和烦恼。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可以说天天都在犯错误,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用宽容的心去看待所有的一切,放下自得圆满。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拥有宽容的人,其心胸就像天空一样宽广开阔,像大海一样浩渺深沉。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

懂得宽容的人,才懂得人生、懂得快乐。站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可能拥有不同的忧愁和苦恼。天地万物,因果轮回,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去看世界。只有我们能够放下,才能够把世界看得通透,才能处之泰然,人世间万物流逝,而我们笑看风云变幻。

7.清扫无象之境

孩子的心灵是世间最纯净美丽的,如同水晶一般,童心世界是个充满爱的世界。一个人只有柔和平顺了,心灵得到净化,才能拥有一颗干净的心,清扫无象之境。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此句话就是说,把能量聚集在一起,就能够达到极其柔和的状态。请问你能像婴儿那样“专气致柔”,让自己的气场变得非常柔和吗?能像婴儿那样怀有一颗童心,天真、单纯、心无杂念吗?即使保有一颗童心,请问你能“涤除玄览”,让自己的心灵没有一点瑕疵吗?“玄览”即是明镜。一个人要经常自我反省,扫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让心灵像明镜一样干净透亮。只要你能做到心如明镜,用这样的心境去面对世间万物,就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在诱惑面前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遇而安,远离灾难和烦恼。

柔和平顺立身之要

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并以此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我们说,一个人的素质是高是低,不在于他的外表俊俏与否,也不在于他的钱财多少,更不在于他的地位多高,而在于他内心深处的灵魂高尚与否。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卑污的,那么即使他有万贯家财,君临天下,也会为世人所不齿;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高尚的,即使身居陋巷,大家也会仰慕他,比如老子和庄子。

一个人的身世以及一些外在条件也许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灵魂可以靠自己的修炼去改变,灵魂是高尚还是卑污,由我们自己决定。

曾国藩刚出道时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名心太切和俗见太重了,这不仅阻碍了他思想境界的提高,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后来,他深受道家影响,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曾国藩的一篇日记中,有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名心切,故于学问无成,德行未立,不胜其愧馁。俗见重故于家人之疾病、子孙及兄弟子孙之有无强弱贤否,不胜其萦绕,用是忧惭,局促如蚕自缚。

在这篇日志中,曾国藩就写出了自己在尘世中为名利所累,功利心太重,使得他心烦气躁,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怎样才能远离名心与俗见呢?曾国藩在这篇日记后面继续写道:

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仅富贵功名及身家炎顺遂,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心切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而且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耻辱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去偷去抢,但我们非常欣赏一个人功成名就,立德立言。我们只知道去偷去抢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反而忽略了一个人功成名就的弊端。

如果一个人的俗见重,必定是因为他名心切。实际上,所谓名心就是成功、成名等,这是人们生活所追求的一种广泛的、普遍的愿望。名心切使人们对许多事情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圆圆满满,事事顺心如意,而这就是俗见。一个人如果为好多事担忧,他的心就会累。没有谁的精力可以估计天下所有事,让所有的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人一天到晚如果总是处在患得患失之中,何时是个尽头啊?

在这篇日记中,曾国藩不仅发现了自己心灵上的尘埃,而且也找到了扫除尘埃的办法。那就是一个“淡”字,真可谓一字值千金,淡然而无为,淡然而无累,深得道家真传。

庄子曾说:“淡然无极而各种美德归属于他。”一个人如果拥有“淡”这种心态,就可以做到柔和平顺,自然而然地得到他想要的。

我们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而且快快乐乐的,那我们就要做到柔和平顺,这是我们立足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品性。《刻意》中说:“平静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全其德而神不亏。”这样心静神宁,柔和平顺,才能一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悲哀的情绪不能侵入。

净化心灵便得“道”

明朝时期有一年,山东大旱。

当时董京深受皇帝重视,于是皇帝命他前往山东进行抗旱。后来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制止了灾情。因抗旱有功,在董京回京之后,皇帝决定好好奖赏他,并官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