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
5836800000009

第9章 青铜篇:国之重器,贵压群雄(8)

铜奔马

——中国古代青铜雕塑之王

铜奔马,旧称“马踏飞燕”,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是中国青铜雕塑中的精品,构思精妙,铸造传神,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除了精美的外形和精湛的工艺,它的很多谜团也吸引着人们去破解。

形神兼备天马行空

1969年,原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的农民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9月20日这天下午,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地道挖到十多米的地方时,在地道的侧壁,一堵用青砖砌成的墙壁慢慢地显露出来。这是一座砖结构的古墓,墓道很深,空间很大,阵阵寒气扑面而来,墓中摆放着很多一尺多高的车马,有人颤颤地伸出手去,把一匹铜马拿了起来……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就这样与世人见面了。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马作飞驰状,昂首嘶鸣,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刹那间展翅回首,注目惊视,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唐代诗人李白《天马歌》中“回头笑紫燕”一句不谋而合。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通俗地说就是“顺拐”,这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可惜很少有人见到。

设计师以娴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完美境界。这一造型设计,充分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一蹄踏燕,烘托反衬出骏马的神速,于静止中给人以天马行空的美感,完全符合重心平衡的原理,既活泼生动又平实稳定,使人拍案叫绝。那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曾使诗人郭沫若深深折服,当场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后经郭老推荐,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铜奔马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发动了一场“文物外交”。铜奔马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展出期间,观众如潮,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它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倾倒了无数国外观众,其知名度之高,使它被选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它既象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又蕴含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精神。从此,铜奔马名扬世界。

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先后发行了四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1983年,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0年,铜奔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观众见面;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在全国高考中,铜奔马作为高考作文题与几百万莘莘学子见面;2002年,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将铜奔马复制品作为国礼,送给前来访问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它被欧美学者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高峰”,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品,是古代艺术的一颗明珠。

铸者之谜

铜奔马出土后的三十几年间,学术界对铜奔马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热门。人们都有这样的猜测:它究竟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两千年前的这个完美的造型为什么不是出现在文化昌盛的中原,而偏偏出现在了偏远的凉州古城——武威呢?

在铜奔马出土的20年间,史学界对其莫衷一是,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目前争议较少的一种说法是,铜奔马的设计制造者为南阳析县(今南阳市西峡县,古称析县)人张江。首先,出土的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据《后汉书》记载:“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显然墓主人的官爵大于太守,应为侯王之爵。另据清人所著《凉州府志备考》中记载,东汉时在凉州任职的唯一一个“侯”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侯——“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戍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那么,墓主的随葬品,就一定是他本人制作的吗?据考证,东汉时的凉州张掖盛产铜,凉州的冶铁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60年,张江由武威太守被封侯后,为表达汉明帝的知遇之恩,打算为明帝铸造铜马贡品。据说张江对《易经》有深刻的研究。他仿照易象太极图,以河西马独特的对侧步为姿势,融合了汗血马的形体特点,定“乾”;以凉州产肃肃鸟(此鸟状如燕,稍大,足短,羽似虹,高首修颈,飞速如电)为原型,秦时飞廉(风神)为姿态定“坤”;将太极图中的白鱼演变为白色肃肃,黑色演变为青色铜奔马,确定了中心意旨,喻“乾坤轮回,小弱胜强”,启示明帝效汉高祖,重振雄风,打垮匈奴与羌敌。铜奔马一蹄踏鸟,三足凌空的姿势,充分显示了天马行空,气势夺人的雄姿,因而当此铜奔马送到京城洛阳时,明帝十分喜爱,特迎置于平乐观,史称“凉州贡马”。不幸的是,此铜马后为董卓攻陷京城时所毁,让人惋惜不已。谁料昔日张江铸两套铜奔马,一套进奉,一套自留,死后私置墓穴中。千百年后此马横空出世,成为光照古今中外的华夏瑰宝。

“飞燕”之谜

关于马蹄所踏之物到底是什么,已经出现了燕子、燕隼、龙雀、乌鸦等四种不同的见解,也就使铜奔马有了不同的名称。

“马踏飞燕”是最被人们熟知的,初看时,它的身躯和翅膀较小,疾飞时翅膀稍向后,与身躯平行,正是燕子飞行的姿势。燕子是飞行速度很快的鸟,用燕子衬托骏马奔驰的速度,可谓奇思妙想;但仔细察看时,鸟首和眼睛似鹰,而鸟尾并没有剪刀式的分叉,所以它不像是燕子,而是隼。隼科飞禽中有一种头部和双目似鹰,身躯和翅膀也较小的,飞行姿势同燕子相似,故名为燕隼。甘肃、青海一带有这种鸟,俗称青条子、土鹘、儿隼等,飞行速度奇快,用燕隼来衬托出骏马奔驰的速度,也是一目了然;有的学者认为是龙雀,也就是风神“飞廉”,于是铜奔马有了另一个名字——“马超龙雀”。《离骚》有“后飞廉使奔属”句,《汉书·武帝纪》记载了武帝因崇信风神而铸造铜飞廉,并为之建造“飞廉馆”一事。东汉明帝还专程到长安把铜飞廉运到洛阳,可是被董卓销毁了。由于把飞鸟视为神鸟,于是铜奔马就成了马神;乌鸦之说源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中出土的《相马经》,其中有“一等逮鹿,二等速麇,三等可以袭乌,四等可以理天下”数语,故有的学者认为那只鸟应该是乌鸦。

用途之谜

如果是张江给明帝的贡品,那么它的主要用途应该是欣赏,是一件工艺品。但有学者受《相马经》中“三等可以袭乌,四等可以理天下”的启发,认为“马踏飞燕”青铜造型是一种“相马式”,即相马的模具。

传《相马经》为伯乐所作。伯乐善于相马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至于向他求教的人越来越多。据说伯乐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而画了相马图,写成了《相马经》。汉武帝对汗血宝马的热衷人所共知,曾作《西极天马歌》云:“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上行下效,汉人对宝马都有浓厚的兴致。张江作为戍边的大将军,对马亦有深入的研究,铜马的体形就融合了汗血马的特征,而他花费很大精力来铸造“相马式”,也在情理之中了。

趣味链接:汗血宝马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称之为“汗血马”。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一种挥汗如血一般鲜红的宝马。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引起轰动。此后,汉武帝连征西域大宛,从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得到了这种汗血宝马,并作诗赞美它为“天马”,汗血宝马从此名扬中国。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

汗血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特有的优雅步伐、轻细优美的体形,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完美的身形曲线。据专家们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雷台的威武、剽悍的铜奔马,就是根据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达到了相马的最高标准。

汗血马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仔,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这种马耐渴,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适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马耐力极好。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我国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先祖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