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2011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精选集(美文卷)
5852200000007

第7章 妈妈的坚持让他变得坚强

段奇清

他的姥爷是开国元勋,他的太姥爷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他的爷爷也是一位知名科学家。他说,这样一些光环并没有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方便,他该吃的苦照样吃,该受的罪照样受。

4岁时,一次妈妈领着他上街,他在商场里看到一种玩具,邻居的小伙伴就有一个,他喜欢那样的玩具,可小伙伴从来就不准他碰。他要妈妈买一个,妈妈却认为那玩具不适合他,拉起他的手就要走。这时他开始耍赖,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妈妈拉他他也不肯起来。妈妈松开他的手,扬长而去。他想,妈妈绝不会丢下他不管。可是妈妈越走越远,眼看就要不见人影,他害怕了,赶紧爬起来赶上妈妈。

妈妈说:“倒地耍赖哭鼻子,不应该是男孩子的作为,我的‘坚持’是要让你学会明理,学会坚强。”在他日后的成长中,妈妈始终不放弃“坚持”这个法宝。

上幼儿园,妈妈让他全托,别的孩子每天都有人接,但他在幼儿园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他想,上小学了,每天就能和妈妈见面了,可妈妈不让他上离家很近的公立学校,却让他上了远得多的吃住都在那儿的私立小学。初中念完了,妈妈更是让他远离北京,去了陕西就读于一所农村高中。除了吃的很差外,每天还要跟着老乡干活。他总向妈妈大倒苦水,可妈妈从不为之所动。是的,坚持让孩子离开那种会使他变得孱弱的父母的羽翼。

妈妈从来都认为,让孩子变得坚强以及提高体能比机械地学习重要得多。妈妈有时还会请假带孩子去旅行。14岁前,她就带着他去过天山,去过大草原,去过大三峡……是的,坚持就是让孩子以脚去丈量天下的山山水水,让他变得像山一样的硬朗,似流水一样充满活力。

妈妈似乎就是要这样坚持到底,她竟然想出了最为出人意料的一招:送儿子到美国费城读军校。他曾说,这可是将他赶入了“狼窝”。2010年国庆期间,远在美国的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下面就是他对记者讲述的在美国费城军校的一些生活片段。

2006年3月23日,他开始了第一天军校生活。清晨5点30分,睡梦中突然有人抓住了他的睡衣领子将他拽落在地上,一个愤怒的声音几乎震聋了他的耳朵:“新兵蛋子!你必须在40秒内赶到食堂吃饭,如果迟到,拳头就会落在你的脸上!”他顾不上摔痛,穿好衣服直冲饭堂。还好,他提前了4秒钟。

吃饭时,必须按照标准动作:屁股只能坐座位的三分之二,挺胸收腹,背部不能靠在椅子的靠背上,伸直胳膊,使大臂和小臂成90度角。就这样用一种如同机器人的姿势将饭菜送进嘴里,然后双手贴在身子两边,才能开始咀嚼。不是训练有素,好多餐你都不可能吃饱。

不说白天每一分每一秒训练的超强度,单说晚饭后洗澡时,每一个人只允许30秒。那天30秒一到,学生官就把他从浴室里拖出来顶在墙上。那时他浑身是泡沫,就只好用浴巾擦了泡沫穿上衣服。

晚上,尚不满15岁的他拿起笔坐在床上给妈妈写信:“……这里不许外出,不许打电话,不许和别人说话……妈妈,我好难受!”因为学校有规定,两个星期内改变主意可退还学费,他是多么希望妈妈能允许他退学回到北京呀!信寄出后,他天天查看信筒,可妈妈没有给他回信,妈妈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

妈妈的坚持,也是他的坚持,终于让他变得非常坚强。在这所学校,学生不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三代、第四代,就是高官的子女,甚或还有中东王子,他居然很快就脱颖而出。1个月、2个月、3个月,因他的意志坚强,他的体能也就上来了。在练习长跑中,他从最初连胆汁都快要吐出来,到能跑在带队教官的前面。精准的射击以及所有的军事项目他都名列前茅。他和最强悍的学员进行“挑战极限”比赛,先是负重高速跑800米,接着攀上15米的垂直悬崖,然后在5分钟内将一辆重型卡车的轮胎从侧面翻动着快速走过50米,再在15分钟内飞快地跑完2000米。比赛结束,学员们一个个对他伸出大拇指。

因成绩突出,他只用3个月就结束了新兵训练,比一般学员提前了足足3个月。6个月时他参加军官训练,成为一等军士。到当年11月,即入学不到8个月时,他已成为上士军官。第二年2月,他被提升为上尉。到这一年的9月,他成为了步兵总教官、军警队长和国际部代表,属于正团级军官。

他的名字叫孔一诺,美国费城军校唯一的中国学生。

特别是在他担任正团级军官后,每个星期天例行的阅兵式上,他身穿着威武的海军陆战队正团职军官服,长筒皮靴铮亮,腰带佩剑,指挥部队列队完毕后,正步走向主席台,向前来参观的所有来宾大声报告:“我是孔一诺,来自中国北京!”那种光荣,那种为国争光的自豪感让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是的,坚持就是让孩子在血与火中受到淬炼。

3年后他毕业了,费城军校的生活,让从小“泪腺丰富”、性格懦弱的他硬是脱胎换骨,成了一名铁骨男儿。如今,他又就读于纽约的曼哈顿大学,学习金融与国际关系学。

一个孩子不怕从小多么软骨弱势,只要做父母的能循循善诱,“硬”着心肠让他成材,长大后的他也就能够以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