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
5880100000002

第2章 绘画艺术的起源

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窟里,至今还奇迹般地遗留着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受伤的野牛、飞奔的鹿群、粗壮的猛犸、机灵的山羊,丰富多彩、各具形态。考古学家利用放射性碳素测试法科学地判断出,这些优秀的艺术品出自于距今数万年前的克鲁马农人之手。数万年之前,尚处于蒙昧状态中的人类如何创造了这样动人的艺术品?对于这个问题,自从研究原始社会的艺术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围绕这个问题,许多西方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种种假说。归纳起来主要有装饰说、宗教说、游戏说、动实践说等。

关于艺术起源于装饰说,即认为艺术是起源于人类固有的爱美观念和审美性。我们知道,凡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全部是描绘在洞窟深处的,有的洞窟低矮之处须卧地弯腰,而有的洞窟天井之上需要叠人架物。而当时的人类都住在距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日光能够直接和间接照射到的地方,决不住在洞窟的深处。因为洞窟深处极其阴暗潮湿,即使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如点火照明势必烟雾弥漫,何况还时有塌方之忧。其次,洞窟内的壁画,除了极少数之外,其余大都被重叠地画在一起,根本无法起到装饰作用。同时,即使是原始人类的文身和最原始的“装饰品”,也首先是它的实用价值,而不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外表美的追求。实际上,人类的审美性是自然和艺术一道培养而来的,就是说审美观点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领会了自然固有的完善、比例、和谐等因素以后,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审美性并不是艺术的根源,倒是自然和艺术一道培养起人的审美观念并使之得到发展。

关于艺术起源于宗教之说,即认为艺术是宗教的附庸,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开始独立的。这一学说,现在看来很难成立。根据考古学的鉴定,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品出自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期。而真正的宗教观点是在原始社会终结并过渡到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在人类活动的早期,即使处于蒙昧状态的宗教也不存在。

关于艺术起源于游戏说,即认为艺术是原始人类狩猎之余的一种游戏的冲动。这一说法,也很难经得起推敲。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有很强的功利性。最初的艺术品是产生于人类刚刚控制了第一种自然力——火以后,这时候的人类为了生存而尽最大努力来觅取食物,如果这些洞窟壁画,没有现实的目的,原始人决不会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愉悦一下自己的眼睛,游戏说未免太摩登。

到今天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劳动实践说,即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包括美术在内的一切文化艺术。

首先,人类的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先决条件。

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仅使人类在支配自然方面根本脱离了动物界,也使人类在体质结构方面发展成和猿类完全不同的人体体质。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非常精辟地阐明了劳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品。

艺术的产生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此时,人类的每天生活都包含着与野兽生和死的搏斗。这些动物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现存的洞窟壁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因此而产生的异常发达的观察和记忆能力。然而,到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时,虽然在文化上高于狩猎民族,可是在造型艺术方面却要相差很多。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原始社会发展到农耕和游牧时代,在劳动中并不需要像狩猎时代对野兽那样完满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在这方面当然就有所衰退,因此写实能力也就比较落后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构成狩猎民族造型艺术的根本条件有两种:一是对所表现对象敏锐和正确的观察记忆能力;二是在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的相应发展。观察的深入和技艺的巧妙是原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完善,离不开生产劳动。

其次,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决定了原始艺术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生存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我们只需从当时艺术品的题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尚未农耕和游牧,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活,以动物之肉作为主食。因而当时人类所关心的就是捕获野兽和他们的繁殖。因而,在当时所表现的全是捕食动物的形象。学者们认为,对于原始人来说,他们将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看作现实动物的化身,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希望凭借一种“咒术”来实现杀死动物的目的。它们是一种“巫术”,一种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应该看到,它们绝不是无目的的游戏,它有着严肃的目的,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不可否认,艺术起源时的艺术创造与功利有关,在艺术开创之始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也许正如人类的起源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亦人亦猿”的过渡环节一样,在艺术起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既非实用品,也非艺术品,或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的过渡环节,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所谓“艺术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