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
5880300000004

第4章 古代西亚和埃及雕塑

两河流域是一个没有地理屏障的地区,那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但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四周高原的游牧民族的攻击,历史上曾先后被许多民族占领,政权交替频繁。那里形成的最早文明可从青铜时代算起,直至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前2700),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迦勒底文化”。之后闪米特王朝建立,公元前2450年萨尔贡一世统一苏美尔人、阿卡德闪米特人,建都阿卡德,并建立了巴比伦城;公元前2250年库提人入侵,牧人王库迪在拉格什建都;乌尔第三王朝于公元前2000年被埃拉米特人所灭;巴比伦第一王朝从公元前1830—公元前1530年;亚述帝国是从公元前1000公元前612年,首都在尼尼微;阿黑门尼德波斯从公元前6到公元前4世纪。它从政治和艺术上继承了亚述人的成就。

苏美尔人最早的雕刻作品体现了他们对母神的崇拜,在乌鲁克出土的一个大型雪花石膏祭祀瓶上雕刻着一个庄严的宗教场面,可能是母神的婚礼。陶瓶横向分为四层,第一层表现的是奴隶们向母神进献礼品;第二层表现的是全身赤裸的奴隶捧着贡品列队向前,下面两层是肥壮的羊群和长势旺盛的庄稼。

乌鲁克的瓦尔卡还发现了一件大理石制女神头像,与真人头等大。这个女神头像的面形柔和。头发用黄铜和黄金制成;眉毛和眼睛用蓝宝石镶嵌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眉毛联成了一条线,这是两河流域人像雕塑的一个特色。女神的眼睛很大,目光深不可测。同一处还发现了一个头部为母狮形象的石灰石女神像,她的身体肌肉结实,充满威严和力量感。

苏美尔人善于用被挖出的带有许多凹形图像的陶质圆柱体,在湿泥版上滚动,留下连续不断的图案。这些图案表现的是各种动物的形象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异兽,这些完全由艺术家想像出来的动物非常富于生气。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家对于动物形象的丰富变形创造曾激发了伊朗、拜占庭、罗马艺术家在这一方向上的灵感和想像。

在特勒·阿斯马尔的阿勃神庙的地窖里完好地保存了一批苏美尔人的圆雕人像。这些站立着的人像大小不一,其中有高大的阿勃神和一位女神。它们的基座上铭刻着他们的身份。在神的对面是大小不一、服饰各异的供养人和祭司像。所有的雕像都双眼平视前方,耸肩抬头,表情虔诚,双手紧握举在胸前,身躯呈圆锥形和圆柱形。

早期王朝的后期,动物雕刻十分出色。在哈发杰出土了一件小公牛雕刻,小公牛卧在地上,它的头扭转向后方,嘴上戴着假胡须,眼神显得天真可爱,它的身体富于弹性,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阿尔乌巴德出土的一件铜制高浮雕中,有一只狮头鹰身的怪兽,它通常被称为英杜格。它展开双翼位于构图的正中。在它双翼的下面对称地站着两只小鹿,仿佛在受英杜格的保护。这种雕刻所反映的内容含意至今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

阿卡德王朝雕塑

公元前2340年,闪族人在他们领袖萨尔贡的率领下推翻了苏美尔人的王朝。建立了阿卡德王朝。阿卡德文明源于苏美尔文化。

阿卡德的国王们为巩固王权,用坚硬的闪长岩和青铜制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纪念碑,运往各地,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和威严。阿卡德第三代国王梅尼希吐什对雕刻艺术兴趣浓厚,因而他统治的时期雕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从海上运来闪长岩制作雕像,这种石头非常适于雕刻,石质软硬适度而细腻。

阿卡德的肖像雕刻水平较苏美尔人有了提高。统治者的雕僚充分表现出了其威严,有较强的写实性。尼尼微地区发现的一件国王的青铜肖像,国王脸上的表情威严庄重,他的头上结着皇冠似的发辫,雕像的眼眶里原先嵌有珍贵的宝石,现已损坏,肖像的双眉与鼻梁上方连接在一起,显得目光深邃,这件肖像雕刻原先是涂彩的,股部为深黄色,头发为黑色。雕像面部的这些特征显示了苏美尔艺术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纪念碑雕刻通常用来表现帝王的战功,其雕刻手法接近于圆形印柱的雕刻手法,人物形象没有个性特征,仿佛是书写的符号,人物的裙子上刻着名字,标示出人物的身份。

纳拉姆·字纪功碑,约凿刻于公元前2250年左右。它是这类纪念碑中代表性作品。这座石碑高2米,为红砂石质地。它记载的是国王纳拉姆·辛远征山区少数民族的历史事件。石碑刻画的场面雄伟壮观,雕刻家精熟于描绘人们在战斗中的不同动作。石碑的顶部是高大的纳拉姆·辛屹立在山顶上,他手拿弓箭,神态高傲。他的脚下遭受致命打击的敌人正在哀求饶恕,一些被标枪刺中的敌人仰面倒在地上。而阿卡德的两排士兵个个精神抖擞,高仰着头,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国王,使阿卡德国王成为整个浮雕画面的中心。

阿卡德时期的印章雕刻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仍然极富想像力,但较之苏美尔人的时代,更加注重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形象。并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和动物的肌肉,加强了对体积感的表现,对其动态的表现也富于戏剧性色彩。

古地亚雕塑

公元前2220年到公元前2104年间苏美尔人以拉伽什为中心恢复起其往日艺术。这一时期的雕塑是将苏美尔人的装饰趣味同阿卡德王朝粗犷的自然主义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时期的雕刻多采用坚硬的花岗岩材料,雕刻技巧熟练精湛。完成的作品又经过了精心打磨,变得光滑明亮。

伽拉格什出土的最杰出的圆雕作品是《牧人库迪像》,这座雕像用闪长岩雕成,并被仔细打磨光滑,他表现的是一位首领膝上放着神庙的设计图纸,他似乎正在思考。雕像身穿薄长衫,裸露着右臂,他的手臂肌肉结实,富于力量感;衣衫下面健壮的肌肉组织非常清晰;衣纹的刻画也十分精致逼真。雕像的座椅上铭刻着楔形文字。记述了神庙的修建过程。

巴比伦雕塑

公元前2003年后闪族人建立起巴比伦王朝,并逐步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文明仍然继承了美尔·阿卡德文化。

巴比伦时期留存下来的雕刻作品很少,现藏卢浮宫博物馆的汉穆拉比法典石碑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块石碑曾被埃拉米特人运到苏萨,后来被法国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出来。法典石碑刻在闪绿岩石柱上。碑体上刻满了用楔形文字记录的280条法典全文。在法典石碑的上部雕刻有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穆拉比授予法典。太阳神身穿长袍,正襟端坐,向国王汉穆拉比授予象征最高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而汉穆拉比头戴阿卡德式的王冠,举起双手宣誓。整个场面庄重严肃。这件石碑雕刻的比较细致,表面也被高度磨光。

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595年灭亡了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了西亚地区。赫梯王国的首都在哈图萨斯,都城的两侧建有坚固的城堡。又称卫城。城堡的大门两边装饰着各种狮子、神兽及守护神的雕像。

在距哈图萨斯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露天神殿,露天神殿内部的岩壁上布满了浮雕作品。这些浮雕表现了神的婚礼,场面庄重,并充满华丽的装饰。在主要场面之外是由诸神和宫女组成的长队。这件浮雕上还有象形文字。说明这个场面的来龙去脉。在另外一个神殿也布满了浮雕,这些浮雕长卷是赫梯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1935年在哈图萨斯附近的小城市阿拉加·呼耶克发现了一些古代陵墓建筑,在建筑物的门口有高浮雕的守护神,它们是一种狮子和怪兽的形象。赫梯人所表现的野兽在庄严威武之外还具有仁慈可亲的特性,这种独特风格后来成为安那托利亚地区艺术的重要特征。在赫梯王国的西面的特洛伊也发现了赫梯人的遗物。

在哈图萨斯大神庙内发现了一只水盆,水盆上雕刻着一只狮子,从侧面看它是表现狮子正在迈步行进的浅浮雕,而从正面看又是一件狮子昂首屹立的高浮雕。为了取得这种效果,雕塑家为狮子雕刻了五条腿。这件雕刻应当是亚述宫殿前巨大的守门神兽的祖先。

亚述雕塑

亚述人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公元前1230年起亚述人统治了整个两河流域。亚述艺术最初受到苏美尔艺术的影响,之后又汲取了巴比伦和赫梯艺术的营养。

亚述的王权统治非常强大,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宫殿内的墙壁上布满了浅浮雕,这一点是继承了赫梯艺术的传统。赫梯人的浮雕高度在1米左右,而亚述人为增加浮雕的宏伟感,将其尺寸扩展到两米左右。而在后来的萨乐贡王宫中浮雕的高度竟达到了3米半。这些浮雕多表现战争功绩、狩猎活动、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表现宗教活动的浮雕歌颂了王权的神圣威力;而那些战争场面通常是将国王的显赫战功编成连续性画面,用铭文分成不同的情节。

亚述的青铜雕刻也相当发达,在英格尔·恩利尔古城的神庙门上,装饰着铸有凸纹形的青铜饰板。而在横向的长带上雕有传统的故事。这些青铜浮雕中有一个场面描写的是为国王雕刻制作胜利石柱的情景,这种题材在西亚雕刻中是较为少见的。

亚述圆雕在技巧上要逊于浮雕。圆雕刻画的人物往往采取僵硬的正面的姿势,亚述那帕二世及其儿子的两座石灰石雕像是亚述圆雕的代表性作品。雕像表现了正在虔诚祈祷的国王。这两座雕像一座被放置在卡拉赫城的尼纳塔神庙中,一座被放置在亚述城门口,以供广大臣民膜拜。

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亚述艺术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公元前800年萨尔贡二世在霍尔萨巴德修建了一座王宫,称为“杜尔·沙鲁金宫”。这座宫殿的护门神兽是一对石灰石雕刻,它是集人头,狮身、牛蹄于一身的怪兽。这个怪兽被称为“谢都”,长3到4米,形体近似于高浮雕。怪兽的头上戴着华丽的高冠,双目炯炯有神,它的胸前垂挂着编结精美的长胡须。巨大的羽翼展翅欲飞。这个怪兽有5条腿,在正面看它两腿直立,威风凛凛地守卫在门口,侧面看它四腿岔开,缓缓起步。充满神威。这件雕刻既表现了静态同时又表现了动态,成为其独到之处。在“谢都”的背后是英雄吉尔盖什的浮雕像,他用一只手扼杀了狮子。在他的身后又是有翼的人物和有翼的公牛的形象,这一连串宏伟的浮雕作品形成了一个饰带。它们耸立在大门的入口处,气势浩大,雄伟壮观。

这座宫殿的外墙上装饰了浅浮雕饰带,这些浅浮雕的总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浮雕表现的奴婢。臣仆和诸侯手捧贡物,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向大门。在宫殿的内部也装饰着大量浮雕,浮雕在宫殿装饰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浮雕的内容是记述萨尔贡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宛如一部浮雕编年史。这些浮雕有的涂着颜色,有的是用烧制的琉璃砖拼接而成。

萨尔贡二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将首都迁到了尼尼微。在尼尼微的宫殿的装饰中浮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浮雕主要用来表现政治事件。辛那赫里布的孙子对尼尼微的宫殿进行了扩建。这时的亚述艺术家开始用复杂的动态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在《亚述帝国战争浮雕》图中国王亚述巴尼拔率军攻打一座城堡的战争场面,被表现的极为惨烈。沙场上战车飞驰,尸横遍野。亚述王勇敢地屹立在战车上,向敌人射箭,城堡中的敌军负隅顽抗,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亚述军队;亚述王身旁驾车的战马已经有一匹中箭倒地,然而亚述王毫无惧色,镇定地奋勇作战。这件浮雕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构图宏阔。浮雕对于人物服饰、兵器及建筑物的各种细节都刻画的十分精细。浮雕上还刻有铭文,对战争的背景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在动物雕刻方面,这一时期的亚述雕塑家表现出了他们最高的成就。亚述人善于狩猎,他们在表现动物的形象时高度逼真,被猎取的动物逃窜或陷入绝境的情态被亚述雕刻家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雕刻的动物充满了野蛮的活力。大理石浮雕《负伤的牝狮》(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高1.68米。表现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阿苏尔那希帕狩猎狮子的场面。牝狮身中数箭。鲜血淋漓。它的下身已经瘫痪,但仍用力撑起前身,发出最后的怒吼,它的前腿肌肉绷紧,凸起,给人一种垂死挣扎,万分痛苦的感觉。

亚述艺术是西亚艺术史上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给后来的新巴比伦、波斯及伊斯兰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基础。

新巴比伦雕塑

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攻陷了尼尼微,并在公元前609年最后消灭亚述帝国,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定都巴比伦城。在巴比伦城建立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其中宫城的大门称作伊什塔尔门,大门墙面上覆盖着彩色琉璃砖,在蓝色瓷砖上。镶嵌着狮子、公牛和蛟龙浮雕。大型宫殿建筑中也有大量的浮雕装饰。宫殿的内壁通常有狮图案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