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课:修炼强大的自己
5887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今天,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还是在日本、新加坡,都掀起了一场“阳明热”。

似乎你如果不知道王阳明,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那么,王阳明究竟是何许人呢?他又曾经获得过什么丰功伟绩呢?

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名守仁,号阳明,人称王阳明。王阳明小时候就胸怀大志,并把“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作为人生己任。

王阳明在28岁时考中进士,曾担任过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想当初,涉足仕途不久、性格直爽的王阳明冒犯了专横暴戾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随后又被贬至贵州龙场。

当时的龙场是穷山恶水之地,不仅居住环境恶劣,甚至连基本的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王阳明屈服,反而激励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问的研究上,并最终创立了影响世人的“阳明心学”。自“阳明心学”创立之后,王阳明开始以讲学的方式向世人传授自己的心学思想,在当朝即成为远近闻名的心学鼻祖,跟随者络绎不绝。

宦官刘瑾死后,王阳明再次被朝廷重用。后来,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在任职期间,王阳明不仅歼灭了盘踞江西多年的贼寇,而且成功地平定了宁王之叛。王阳明在政治上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战绩,他在仕途上也一路攀升,并高居左金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之职。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王阳明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创立了自己的“阳明心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顾名思义,所谓“心学”,就是指研究“心“的学问。

如果把“阳明心学”进行细致划分的话,大致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其一,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其二,心外无物的哲学论;其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坚决反对朱熹主张的“先知后行”学说。

所谓“知行合一”,即一个人如果知道一个道理,就应该去实践这个道理,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知道。比如,当一个人知道孝顺的道理时,就要把孝顺付诸行动;当一个人知道仁爱的道理时,就应该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做到仁爱。在王阳明看来,真正的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应该同时发生,而不是“先知后行”或者“只知不行”。

所谓“心外无物”,其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和心都是同体的,所有的物都不能离开心而存在,所有的心也都不能够离开物而存在。也就是说,当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没被心感知时,它就处于一种虚寂的状态。比如,在你的房间里有一盆花,当你感知到它时,它才存在于你的心中;当你没有感知到它时,它就不存在你心中。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理论。其大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具有良知的,良知不但是一个人内心的光明和良善,更是一个人本心的体现。通过内心的良知,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王阳明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心中存有杂念,所以很难成为真正的圣人。这正如古人所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人。”

经过上文的逐一介绍,无论是对王阳明本人,还是对王阳明心学,我们都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和了解。那么,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影响力呢?

针对这一问题,清朝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清朝的另一位重臣左宗棠,则对王阳明评价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另外,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对王阳明的评价则是:“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而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和中国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就在于两个国家的人民对待王阳明的态度不同。比如,中国人很少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理论,而日本人始终在学习并坚持这种观点。为了能够领悟“阳明心学”的精髓,很多日本人亲自去阳明洞参拜朝圣。关于王阳明,甚至有人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圣人,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则是王阳明。

对于“阳明热”现象,很多人质疑道:“王阳明是几千年前的‘古董’人物,为什么却倍受现代人的追捧呢?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其实不然,这一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阳明心学”是一门永不过时的学问,它不仅适用于古人,而且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很多人的内心越来越浮躁,甚至会为了心中的私欲而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此时就需要用王阳明所提倡的“省察克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所谓“省察”,就是要时时反观自省,所谓“克治”,就是要及时克制心中产生的私欲。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内心欲望的膨胀,而造成了幸福感的缺失。关于欲望和幸福感,存在一个幸福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这个公式中,所谓的效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所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欲望不变时,他的效用越大,心中的幸福感就越大;相反,当一个人的效用不变时,他的欲望越大,心中的幸福感就越小。即幸福感与一个人的所得成正比,而与一个人内心的欲望成反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虽然整本书都在讲述“心学”,但很多故事都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说,本书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心学”智慧手册,当遇到生活的难题时,随手一翻,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困惑的我们豁然开朗,茫然的人生也可变得柳暗花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