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5928200000021

第21章 守信的人才能游刃于世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守信是社交中一个人的品牌,是个人的无形资产,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是指一个人说话算数,只有信守诺言,一诺千金,才能让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更为顺利,并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

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印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有。有些好奇的人便走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越聚越多,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从车上抬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5两。”

众人议论纷纷。人们相互打探、询问,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试,被身旁一位长者拉住了,对他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5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身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1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1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就行。”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全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微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1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诵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

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可见,一个守信的人会不折不扣地履行他的诺言,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承诺的事情。只有守信并且视信誉为生命的人,别人才能与他合作。

古人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讲的就是一个信字。所谓信,首先是“言必信”,即讲话一定要严守信用,不食言,对自己所说的话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取信于人。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妾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守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终生都来维护。一个人信誉度越高,就越容易让人接受,守信能让人在社会上更容易地生存,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不讲信用,很难在他人心中有好印象。

只有守信的人,才会让人信任,才会取得社交的成功。守信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行走的通行证,只有守信的人,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那么在社交中,怎样才能做到守信呢?

第一,说到做到

说到做到,是顺利进行社交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充分显示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守信的品格。在答应帮助别人之前,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到。如果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会让对方产生抱怨的情绪。

第二,坚决履行承诺

许下诺言就要兑现,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决履行,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人或者言而无信,会导致他人怀疑和难以再信任你,这样会给你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千万不要欺骗和说谎

没有一个人能运用欺骗的手段走向成功,即使一时得逞,终究也会被发现。不为利动、没有欺骗,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言行一致,这种美誉所取得的价值要比欺骗得来的利益大过千倍。

第四,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

也许眼前的利益可以让你得到一时的满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眼光就显得非常短浅。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无不以守信立身。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一定不要被眼前利益迷惑,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要看到潜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