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不堪(中外宫廷奇闻录)
5957900000017

第17章 缇萦救父百年传——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人物小档案:

No.1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年—?),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史记》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No.2 淳于缇萦,生卒年不详。淳于意之女,西汉著名孝女,为父申冤,促成了肉刑的废除。

No.3 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即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母薄姬。8岁被立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齐王刘襄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24岁的刘恒即位。刘恒登基后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6月,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缇萦救父的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人称薄姬娘娘。她怕住在宫里受善妒的吕后陷害,就主动向吕后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富丽堂皇,薄姬生活也很节俭,对儿子刘恒要求也很严格。因此,薄姬母子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当时,汉代的刑罚很残酷,一人有罪全家都会跟着受牵连。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经过大臣们的商议,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这便是汉文帝减轻刑罚的开始,而真正将残酷的肉刑废除的起因,却源自一个小小的女子。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名为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临淄人,因为他曾经做过齐地的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大家习惯上称他为仓公。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医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刻痊愈,因此远近闻名。

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齐地的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是由贪酒导致的,这种病五日的时候就会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第八天这个侍御史就因呕脓而死。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近身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结果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仓公为其治疗。仓公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却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仓公听了他的辩驳,很无奈地笑了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体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仓公见遂没有虚心求医的态度,于是预言,照此下去,他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经此一事,仓公的名望更高了。

由于求医者众多,当地有些官绅和钜富,仗着自己财势骄人,家有病人却不想送往排队就医,往往派家丁身带“红包”抬着轿子来要仓公专门为他们走一趟,更有甚者,甚至以重金为弭,硬邀仓公长住他们府上一段时间,专门为他们服务。仓公以家中求医的病人太多为由,每次都予以婉拒。这些官绅钜富认为失了面子,对仓公开始怨愤。另外,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又因无药可医而死亡,病人的家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这些怨愤、责怪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有个权势之人的妻子生病,请仓公去诊治,病人吃了药之后却未见好转,没过几日便去世了。有权势之人便联络起来诬控仓公藉医傲气,轻视人命,造成病人不应有的死亡,请予依律定罪。仓公为人正直傲气,平时不肯拉拢和巴结当地官府,“父母官”对他印象不佳,听那些官绅钜富一面之词,便不问皂白曲直,立即将仓公拿办,谳成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但因仓公曾任过官职,按照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父母官”不能不奏明朝廷,朝廷下诏令将仓公押解到京师。

押人的解差对仓公说:“我们知道先生在郡里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还曾是大汉朝廷的命官,我们此行,也是奉了郡守之命,锁拿你至西京长安施以肉刑,还望先生不要记恨我们。”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父女们互相对望悲泣。仓公看着5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仓公15岁的小女缇萦又是悲伤又是生气,她暗想:“为何女儿偏偏是没用的呢?”缇萦是仓公最宠爱的孩子,她出生不久,生母即在产后病亡,是仓公既当爹又当娘,辛辛苦苦将她拉扯大的。仓公之前也曾为受过刑罚的人治疗伤口,有的是双股被鞭笞得血肉模糊;有的失去了一段足趾,疼痛得昏厥过去,那种触目惊心的哀嚎被在一旁的缇萦看在眼里,内心充满了不忍与恐惧。她常听受过刑罚的人说,无论是论罪该受罚还是受了冤屈的人,只要进了牢狱的大门,若无法申冤,不死也只能留下半条命;受了肉刑若得不到很好的照顾,那就连性命恐怕也保全不了了。

缇萦眼里含泪走上前来对父亲说:“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清冤屈。”仓公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很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仓公拦过她的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的额发,道:“去京师道路遥远,山河阻隔,汝年纪幼小,从未出过远门,如何吃得了这大苦?爹对不起汝,再不说傻话了!好好跟姐姐们回去吧!爹的事只好听天由命了!”

但小缇萦的意志却十分坚决,非要跟老父上路不可,并以死相求,看老父再三不允,乃转而向两位解差恳求道:“两位好叔叔!就让我跟着去吧!我除了沿途照顾老父外,我还会烧水做饭,不会拖累你们的!”那两个解差都是本地人,深知仓公是个好人,是受人诬陷进入冤狱的,心里都同情他,现在看到缇萦的至孝表现,大受感动,也帮她说话了,他俩对仓公道:“就让她跟去吧!路上我们二人会照顾她的!”仓公只好含泪点头。

于是一行四人爬山涉岭向京师进发,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辛酸,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京师。仓公被押入狱中后,缇萦几次到御史衙门打听情况。由于仓公为官时比较清廉,在官场上有一些好的口碑,好心人便告诉缇萦:想救你的父亲,非上书皇帝没有其他办法。缇萦虽说是一个弱女子,毕竟也曾经为官宦之女,平时也听说一些官场的事情。经好心人的提醒,她打定主意要向皇帝上书,为父亲求情。

时值一年一度的亲耕礼,每到此时汉文帝必会前往农庄,劝课农桑,这是申冤的唯一机会。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在一家简陋的小客栈里,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为父申冤的奏章。经一位好心的官差的指点,缇萦打算在皇帝出宫的时候,犯颜拦驾,上书救父。所谓犯颜,就是要惊扰皇帝;拦驾更是绊阻皇家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举动,唯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护驾的武士认为是刺客,会被立即格杀。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选定皇帝路经的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然而,阻拦圣驾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皇帝的护卫众多,缇萦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汉文帝的侍卫见一个小姑娘在路前呼喊,并未在意,缇萦鼓起勇气冲上前来,却被几个武士给拦住,汉文帝的仪仗浩浩荡荡地从灞桥经过,直奔行宫而去。缇萦并没有灰心,她知道想要直接面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她又走到汉文帝的行宫前,拼命敲打行宫外设置的申冤用的“路鼓”,并高声呼喊。

缇萦的呼喊声终于引起了汉文帝的注意,他差人去宫外查看,只见缇萦跪在台阶之下,双手捧着一份奏章,不断地大喊冤枉。侍从将缇萦押入皇宫,汉文帝看到面前跪着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小姑娘,知道这个小姑娘是想向他申述冤情,很佩服这个小女子的胆量,于是,接过奏章耐心地看了下去,奏章的大致意思是: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很廉洁。现在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受肉刑的人,一旦行刑身体缺失就没有办法弥补,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补救的机会。我情愿被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他的罪孽,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和孝心,以及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他见到缇萦的上书后,又详细地询问了她父亲的情况,感念其孝诚,立刻特赦仓公无罪,并给缇萦特殊的荣誉,令她亲自拿着特赦令去接她的父亲。汉文帝由此深深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必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汉文帝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的总体意思是: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若有人犯罪,便在其衣服上做记号,或让犯人穿戴与众不同的服饰,以此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和羞辱。惩罚虽如此之轻,可百姓却没有犯法的,这是多么高明的统治啊!现今的法律中有三种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戕害人的生理,但作奸犯科的行为却依然屡有发生,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无非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且对百姓的狡猾不明。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惭愧。所以说,若不对百姓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他们走向犯罪。《诗经》上说:道德修养很高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一般。现在有人触犯了法律,尚未对其进行教育,便施以肉刑,即使他们之中有人想改恶从善,却也没有机会了。我非常同情这种人。肉刑到了断人肢体、毁人肌肤的地步,终身也无法去掉,这种刑罚使人痛苦不堪,多么不道德啊!难道身为百姓父母的君王就能对此称心如意吗?现在下令废除肉刑,已经定罪尚未施刑的要予以纠正,不再施刑。此外,犯罪之人无论量刑轻重,只要在服刑期间不逃亡,期满后即可免罪成为平民。今后一定要完善这条法令。

御史大夫冯敬接到诏书后便同丞相张苍商量刑律的具体修改措施。冯敬和张苍商量下来的结果,却是不主张废除肉刑,只做如下改进:

其一,将“黥刑”改为“城旦舂”,即男犯罚修长城,女犯罚舂米,为期均为4年。

其二,将“劓刑”改为打300大板(或鞭)。

其三,将“斩左趾”改为打500大板(或鞭)。

汉文帝同意了他们的改进办法。但是这样更改之后,却出现了很多弊端。犯人被割了鼻子或剁了脚,虽然落下残疾,但至少可以保全性命;但很少有人在挨了300或500大板后还能活得下来。改进后的刑律显得更加残酷了。汉景帝即位之后,又下了两道诏书,大幅削减“打板”的数量,还对刑具的长短厚薄、犯人受刑的部位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且特别规定,行刑过程中不得换人。

仓公免受肉刑之后,潜心行医民间。由于他治病“决生死,有验、精良”,享誉四方,因而受到了汉文帝召见。汉文帝当面询问了他从医的经过、诊病要旨及原则。仓公一一作了回答,并举出若干病例事实,具体说明他为人治病的原则、方法,深得汉文帝嘉许。

由于这次救父之事很受皇帝重视,也从此废了肉刑,诏令施行后,长安民众围住淳于缇萦,夸赞她说:“缇萦不但救了自己的父亲,也替天下做了一件大好事儿。从此以后,罪人受刑不再残毁肢体,这虽属当今皇上的仁政,但如果没有你的冒死上书,恐怕皇上也未必会留意于此。”孝女缇萦救父之事,很快就传遍了全京城,长安有很多著名之士向缇萦求婚,缇萦表示她愿终身侍奉父亲,不准备结婚。仓公出狱后曾留在长安行医了半年,名气又渐渐地大起来,缇萦怕父亲又惹起麻烦,就劝父亲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仓公继续行医救人,直至去世为止。

据有关记载,仓公淳于意对中国中医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总结临床经验,著《诊籍》,加深了医论、药论的研究;二是授徒传术,发展了齐医学派。而这一切皆得力于舍身救父的小女儿缇萦。没有缇萦冒死上书汉文帝,仓公淳于意早已成了一个肢体不全的废人,根本无法对中医的发展做出贡献。缇萦上书救父,不仅解救了自己的父亲,还促使了肉刑的废除。其孝心、壮举成为了大家口耳相传的美谈。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曾经作诗词来赞美缇萦,最为有名的是东汉著名文人班固的《咏史》一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相关链接:

肉刑

“肉刑”,是古代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墨、劓、刖、宫等酷刑的总称。其特点是残废人的肢体、残害人的肌肤、破坏人的身体机能。从夏、商、周开始便有此刑,在秦朝最为风行,一直延续到汉初。

“墨”是肉刑里面最轻的一种。墨刑是在受刑人脸上割出、刺出字来,然后在伤口上揉进颜料,颜料是黑色的,所以叫做“墨”,也叫“黥”(qíng)。

“劓”是割鼻子。与劓刑相关联的是割耳朵。这种刑罚的发明者认为:耳朵的用处在使人因听而聪明,犯罪的人,显然因不听而笨,所以,耳朵该罚。

“刖”,也叫“荆”,是砍掉脚或脚趾(重刑砍右脚趾,轻刑砍左脚趾)。它的最早名字是“膑”,也叫膑刑,夏商五刑之一,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后来被古代最早掌管刑法的皋陶改为“刖”,但后来“膑”与“刖”仍然通用。

“宫”是强迫割生殖器,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这种刑早在尧舜时就有了,尧时有象刑,就是规定犯罪者穿戴的服饰要和一般人有所区别,以示惩戒,其中犯宫刑的人要穿草鞋。舜曾经赞美主管狱讼的名臣皋陶说:“汝作士,五刑有服。”舜时的五刑包括宫刑,当时只用来对待蛮夷,而对于本部落里的罪人并没有真正使用。舜以后,禹时才正式施行宫刑,是禹制定的肉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