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不堪(中外宫廷奇闻录)
5957900000030

第30章 玉容未近香袭人——香妃香魂永留存

人物小档案:

No.1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之裕陵。

No.2 容妃(1734年—1788年),即传说中的香妃。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阿里和卓之女。清高宗时为和贵人、容嫔、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岁。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不仅如此,香妃还留给后人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1

1788年香妃病逝,年届80岁的乾隆帝老泪纵横,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困于有悖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清皇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帝陷入“两难”,在愁肠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何不在名字上做做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而生。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形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瞻仰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帝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由香妃的家人护送回新疆喀什。100多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墓内,由此人们只记住了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

传说2

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且身上有一股奇异的香味儿,人们都管她叫香妃。这件事儿被清朝乾隆帝知道了,就派军队出战新疆,同那个维吾尔族首领交战,首领战败,军队将领把香妃抢到了北京。家仇乡恨,香妃满腔悲愤,身上暗藏了锋利的刀子,想寻短见。被“选”进北京以后,要不是乾隆帝叫人看得严,香妃早就自杀身亡了。要叫她给乾隆帝做妃子,是谁说也不从,谁劝也不依。乾隆帝望眼欲穿地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也没办法,不敢接近她,因为知道她身上藏着刀子,怕她自杀了,但又不死心,就把香妃安置在如今的中南海住下了。乾隆帝为这件事很犯愁。维吾尔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为了讨好香妃,乾隆帝命令宫人一定要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去安排香妃的起居饮食。宫人也都照办了。这虽说博得了香妃的欢心,但仍然消除不了香妃想家的念头。乾隆帝心里又暗自思索:如何才能给香妃消愁解闷儿呢?他想来想去,忽然想到回民住的地方都有做礼拜的地方,如果照着她家乡的礼拜寺给她盖一个,她一想家,就叫她看一看,不就好像到了家乡一样吗?命令一下,很快就在宝月楼(就是现在西长安街中南海的新华门楼)的对面儿,仿照香妃家乡的礼拜寺,修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礼拜寺楼,有两三丈高,楼基上有两层楼阁。在这座建筑的后边儿住着的是随香妃来北京的回教人。每当香妃思念家乡心切的时候,就叫宫女陪着,登上宝月楼,向南眺望对面的这座仿照她家乡样式盖的礼拜寺楼。看见了自己家乡的礼拜寺楼,看见了头戴回民帽子、出来进去的家乡同胞,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香妃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于是这座楼便被叫做了望家楼。后来望家楼没有了,宝月楼改叫了新华门。但是现在西长安街附近还住着不少回族同胞。北京人心里还一直纪念着香妃,一代一代地传说着关于香妃和望家楼的故事。

虽然有了望家楼,但是香妃还是想家,根本不顺从乾隆帝。乾隆帝的母亲皇太后很替儿子着急。她想如此这般下去是不行的,于是打定了主意。趁着乾隆帝出宫不在家的当口,她把香妃叫到了跟前,问香妃:“你到底是从还是不从?”香妃还是不从。皇太后说:“不从,就叫你死!”香妃笑着说:“我被你们抢来就没打算活着!”于是皇太后就“赐白”,叫人把香妃给绞死了。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说是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

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真。

有人指出,有关香妃事迹仅为传说而已,并非历史事实,根本不存在香妃其人。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一般认为她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但实际上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和卓氏是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属和卓旗。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二月,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回部,和卓氏亲属因配合清军作战有功而受封,并到京师定居,和卓氏也随同到京师。后和卓氏被选入宫,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被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晋升为容妃,时年35岁。容妃深得乾隆帝宠爱,曾随乾隆帝东巡、南巡,特允于宫中着本族服装,专配回回厨师。自乾隆五十年起,容妃因病很少于宫中露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病故,年55岁。史籍与档案中,也未见容妃有体散异香的记载,更无被皇太后赐死的结局。可见,容妃并无传说中香妃的曲折经历,她不是香妃。

另外,有史料证明,乾隆帝下令在西苑建宝月楼的目的不是为容妃(或称香妃),从时间来看,宝月楼建在容妃进京之前,当时乾隆帝怎么知道和卓氏进京并能为己所爱?所以香妃事迹纯属子虚乌有。此外,关于容妃墓的地点,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容妃一人怎葬两地?传说当年容妃去世后,其遗体由灵轿运送到喀什噶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下葬,一架“驮轿”还停放墓侧。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1979年10月被发掘,地宫由两个券堂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在金券的宝床上,停放一红漆棺木,棺帮被盗墓人砍开一大洞,棺中已空,棺头正中有数行回文文字,意为“以真主名义……”,棺木西侧有一头骨,西北角有一根85厘米长的花白发辫、青缎衬帽、包头青纱等,还有一些龙袍残片和几件织物,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墓中还存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棺头文字表明墓主为伊斯兰教信徒,龙袍和猫眼石等证明其身份为妃子,由花白发辫推断死者为55岁左右,织物上“四德”、“成善”皆为乾隆五十三年的织造官,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容妃墓。

香妃之名的由来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道:“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则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装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香妃画像

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画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画像。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像,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这幅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庞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香妃葬地

被认为是香妃葬地的,起码有三处,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东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于喀什市东北郊区的浩罕村,占地30亩,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30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修缮、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此墓有墓堆58个。以前此墓称“海孜来特麻扎尔”,译为“尊者之墓”。也有人称为“阿帕克和卓扎尔”的,简称为和卓墓,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称呼。此墓群最初并无“香妃墓”之称,后来才传说香妃也葬在里边,但连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后来,不仅“香妃墓”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而且还明确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将据说是当年运送香妃遗体的废旧驮轿也摆了出来,以证实香妃确实葬在那里。此墓建于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现于民国初年,况此墓又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为止也没见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确的文字记载,故称之为“香妃墓”应是后人附会之说。

至于北京陶然亭北丛芦乱苇中的土堆,当地老人称之为“香冢”,有人便说是香妃的坟。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镌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从碑文来看,葬于此处之人确为一女子,生前似乎发生过曲折离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个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后岂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说也不可信。

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里,其妃园寝建在裕陵旁边。这座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位于裕陵西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及规制为:园寝最前面有一道马槽沟,正中建一孔拱桥一座,东侧建三孔平桥一座。往北是东西厢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东西值班房各3间,单檐卷棚顶。宫门一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院内东侧燎炉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院内正中享殿一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享殿两侧各建园寝门一座。后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楼。方城后为宝城、宝顶。在宝城两侧各建小宝顶一座。在宝城后有4排宝顶,计32座。整个园寝共建大小宝顶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宝顶建在大宝顶后第一排东端第一位。整座园寝除厢房和值班房为布筒瓦外,其他建筑及墙顶均覆以绿色琉璃瓦。这座园寝规制之高,建筑之完备,在清代妃园寝中仅次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园寝中也数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这座园寝,《大清会典》及其他官书、《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等书不仅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且还绘有葬位图。清宫档案中还有关于容妃遗物、送葬人员等方面的资料。1979年10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容妃地宫进行了清理,不仅找到了遗骨,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香妃就葬在这座妃园寝内。

香妃婚姻

根据档案记载,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进宫的,当时已27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宫时已经27岁,有人据此推测她很可能已经结过婚,而且婚史不会很短。如果香妃入宫前结过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谁?这次入宫,是因丈夫死了还是离婚了?如果是离婚,离婚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时候结的婚?都无从得知。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宫前没有结过婚。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晚婚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妹,风姿绰约,聪慧柔顺,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为她的美丽聪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岁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负美名,远近闻知,她难道就不会是第二个“老女”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美貌女子,依恃自己的财、貌,高不成,低不就,总不能找到遂心如意的郎君,直到妙龄花季已过,耽误了婚期。香妃会不会也属于这种情况呢?这个谜团恐怕真的难以解开了。

相关链接:

香妃墓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000米的浩罕村,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陵墓始建于1640年,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实际只见大小58个墓穴)。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阿帕克霍加墓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得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柱顶各建一座精致的圆筒形“邦克楼”,楼顶各有一根铁柱群,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高26米,底长35米,高擎着一弯新月。主墓室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主墓室外墙和屋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陵墓厅堂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坟丘,坟丘是用白底蓝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洁。大礼拜寺在陵园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节日期间供教徒们做礼拜用。小礼拜寺和门楼是最外面的一组建筑物,彩绘和砖雕图案极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参天,清幽宜人。

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但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