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弦·心声(中外经典散文读库 心迹卷)
5958200000032

第32章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节选)

(英国)罗素

道德问题

接着讲道德问题。我认为在基督的道德品性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那就是他相信地狱。我自己认为,真正非常慈悲的人决不会相信永远的惩罚。《福音》书中描绘的基督无疑是相信永远的惩罚的,我们也一再发现把不听从他训导的那些人视为寇仇的报复心理,这种态度在传教士中并不少见,但它确实有损于他至善至美的形象。举例来说,苏格拉底[1]就没有这种态度,他对不听从训导的人总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我自己认为,采取这样的态度要比采取愤怒的态度,对于圣贤来说,是更值得称道的。也许大家还记得他临终的遗言,以及他平时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所说的话吧。

你们会发现基督在《福音》中曾说:“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这是对那些不听他教诲的人讲的。我认为这并不是很高明的口气,而诸如此类关于地狱的描写也比比皆是。当然,还有一段经文,是关于亵渎圣灵罪的,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唯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这句经文给世界带来了无穷苦难,使各种各样的人都以为自己已犯下了亵渎圣灵的大罪,今生来世都不能得到饶恕。我坚决相信,生性还有一点仁慈的人,就决不会把世界置于这种畏惧和恐怖的笼罩之下。

基督还说:“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的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他还不断谈到哀哭切齿,这种说法在一节又一节的经文中一再出现,使读者明显地觉得,说话的人对于别人哀哭切齿感到某种乐趣,否则他就不会这样津津乐道。大家当然记得分别绵羊和山羊的故事,讲到他第二次降临时将如何把人类分成绵羊和山羊两大类。他要对山羊说:“你们这被诅咒的人,离开我,进入那永火里去。”他继续说:“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他又说:“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来。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他也一再重复这一说法。我必须承认,我认为把地狱的永火当作是对罪恶的惩罚的这种理论,是一种惨无人道的理论。它是给世界带来残忍,使世界世代受到残酷折磨的理论。《福音》中的基督,如果你相信他的传记编写者所描绘的那样,无疑是对于这一点必须负部分责任的。

另外还有些重要性较小的例子。例如格拉森猪群的事件,驱使恶魔进入猪群,使它们撞下山崖,投海而死,这样做法显然是不很仁慈的。你要记得他是无所不能的,能叫魔鬼走开了事,但他却让它们进入猪群。还有无花果树的那个奇怪的故事,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大家都知道无花果树的遭遇:“耶稣饿了,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往那里去,或者在树上可以找着甚么。到了树下,竟找不着甚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耶稣就对树说:‘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彼得……就对他说:‘拉比,请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这个故事荒谬绝伦,因为当时并不是结果子的季节,你很难归咎无花果树。无论从智慧上看或者从品德上看,我自己都觉得他不像历史上传颂的某些人那样高超。我看在这些方面,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的地位要比他高。

感情因素

正像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我认为人们信仰宗教的真实原因同论证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信仰宗教是由于感情的原因。人们常说,攻击宗教是错误的,因为宗教使人更有道德。有人这样对我说过,我没有理睬。大家当然都知道塞缪尔·巴特勒[2]写的《重游埃瑞璜》对这种论调的嘲讽。你们都还记得他在书中提到,有个叫希格斯的人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一段时间以后乘气球逃离了那个地方。二十年以后,他又旧地重游,发现那儿出现一种新宗教,说他希格斯已经升天,并崇拜他为“太阳王子”。他发现纪念他升天的节日即将到来,他听到汉基和潘基两位教授在交谈,说他们未尝目睹希格斯的尊容,也永远不愿碰到他;但他们是“太阳王子”教的大祭司。希格斯勃然大怒,就走到他们面前去对他们说:“我要揭露这一切骗人的鬼话,我要告诉埃瑞璜的人民,我不过是凡人希格斯。我是乘气球腾空而去的。”别人却对他说:“你可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个国家一切的道德准则都是同这一神话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一旦知道你并没有升天,便会一下子全变得邪恶了。”他终于被说服,只好悄悄地走了。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坚信基督教,我们都会变邪恶了。我倒似乎觉得,信仰基督教的人大多都是极其邪恶的。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咄咄怪事,就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时期,只要宗教信仰越狂热,对教条越迷信,残忍的行为就越猖狂,事态就变得越糟糕。在所谓宗教信仰的时代里,当人们不折不扣地信仰基督教义的时候,就出现了宗教裁判所和与之俱来的严刑,于是也便有数以百万计的不幸妇女被当作女巫烧死,在宗教的名义下,对各阶层人民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残酷迫害。

环顾今日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人类的情感稍微有一点进展,刑法有任何改进,缓和战争的每一步骤,改善有色人种待遇的每一步骤,奴隶的解放和道德的进步,都曾受到世界上有组织的教会一贯的反对。我可以很慎重地说:基督教作为有组织的教会,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世界道德进步的主要敌人。

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要独立思考、光明正大地看待世界的一切——善的、恶的、美的、丑的,正视客观而不是害怕现实。用智慧征服自然而不是仅仅慑于自然的淫威,甘愿俯首听命。有关上帝的整个观念来源于古代东方专制主义。这种观念是同自由人格格不入的。当你听见人们在教堂中自我贬斥,说他们是可怜的罪人这类话时,会感到是可耻的,是同有自尊心的人不相称的。我们应当昂然奋起,坦率地正视世界。我们应当把世界建设得尽可能美好些,纵然不能十全十美尽如人意,也总要比别人在过去干的强得多。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的是知识、善良、勇气;而不是对以往嗟悔不已,也不是用许久以前无知的人用过的话语来禁锢我们自由的思想。这需要的是大无畏的观点和自由的思想。这需要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对于业已死亡的过去永无止息的怀恋。我们深信:用人类智慧创造的未来世界将远远地超过死亡的过去。

【人物·导读】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在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上颇有造诣。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其与人合著的巨作《数学原理》成为人类数学和数理逻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哲学方面,著有《哲学原理》、《意义与真理的探究》等名著,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一文中,罗素首先从道德角度,认为基督教的“地狱”说给世界带来了残忍。从感情角度,他认为人类情感的每一进展,都受到了基督教的抵制。最后,他认为有关上帝的观点源自古代东方专制主义。这种观点使人们沉浸在对业已死亡的过去的怀恋中,从而丧失了面向未来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链接

罗素的养生之道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不仅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还一贯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主义,因而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还精通养生之道,因而享年98岁。他的养生三大秘诀,尤能予人以启迪。

罗素认为,一个人首先必须对生活充满兴趣,即使到了晚年,也不能放弃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

其次,罗素提出老年人应注意做到两个“避免”,即避免过多的回忆,避免插手年轻人的事情。不要去回忆那些悲伤的往事,那样有损于身心健康。不管以往吉凶祸福如何,凡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应当瞄准未来,设想今后应当干些什么事,如何圆满去完成它。老年人不可这样想:“我过去多么有活力,而现在……”这种前后对比是消极的,只能使人精神老化,故应尽量避免。有的老年人总爱唠叨不休地干预儿子、媳妇乃至孙子的事,许多家庭矛盾便由此产生,结果子女不高兴,老人也不愉快。罗素指出:“孩子一旦成人,即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幼时那样对他们感兴趣,插手他们的每一件事,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因此,老年人应当超然一些,儿孙的事,让儿孙自己去干,即使他们处理不当,也只提醒一两句,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既有利于儿孙的成长,又有利于老人自身的健康。

再次,罗素认为老人应当豁达大度地看待生死问题,必须克服“怕死”的思想。克服怕死念头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关心更多的事情,多考虑那些个人以外的事情,逐渐使你的兴趣变得广泛,把人生看成同河流一样,历程千里,最后归入大海。这样,你就会感到与整个自然界共存了……如果能这样看待自己的生命,怎会苦于怕死的折磨呢?人们应该学会忘记过去,乐观对待未来,便一定会有幸福的人生、长寿的生命。

注 释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2].塞缪尔·巴特勒(1835——1902),英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众生之路》、《埃瑞璜》,死后方为人知,被誉为“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最伟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