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弦·心声(中外经典散文读库 心迹卷)
5958200000006

第6章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一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复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人物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为新文学史树立起一块丰碑。

细品精读

黑暗中不屈的光明渴望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总共不到八百字。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人生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作者的这些哲理思考,是在一个“昏沉的夜”与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鲜明对立的描写中暗示出来的。这其中,“昏沉的夜”即是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作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

此外,这篇散文最令人称道的还在于它的景物描写,为了和城市的“昏沉的夜”相对立,作者所摄取的都是一些村野中最常见的自然景色。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印象派画家的手法,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和对于这些景物所象征的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散文的结尾意味深长,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要努力追回它,但是当“我”去取笔的时候,连那一点虹霓色的“碎影”也不复存在了。“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我”从美的梦境又回到“昏暗的夜”一般的现实中。但作者没有沉沦于黑暗之中,他在内心坚守着对光明的渴望。这种渴望在结尾段中得到隐晦但明确的表达:“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