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6001400000003

第3章 理念与方法(2)

温儒敏:道理上应当衔接,实际上未能很好做到。这又跟高考有关,应试教育搞得很多学生不会读作品,也不爱读作品了。我主张大学语文要定位在“把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这说得可能有些极端,意思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眼光开阔,重新激起对母语及文化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年我编了《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新的教材,和通常的大学语文体例及选文都有区别,是一种尝试。

当老师很需要“向前看”

李节:对于普通语文教师而言,要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良师,该怎么办?

温儒敏:首先是调整好心态。现在的老师很忙,各种考核检查让人穷于应付,加上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老师们确实很难沉下心来读书。要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论多忙,自己都能抽点时间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或优秀的作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修,自己重新审视与学习中文专业课程,包括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正式在职读研究生,可以订个可行的计划,自己来学习。因为已经有了教学实践,学起来会有新的心得收获,不是过去大学学习的重复。学习需要毅力,没有捷径。

李节: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提法比较热门,您怎么看待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温儒敏:“教师专业发展”不要理解为就是适应课改,或者单纯的职业训练,要有长远的目标,因此,可行的中短期学习计划非常必要。当然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考级、职称晋升等,但不要都是“直奔主题”,免得老师自己也卷入“应试教育”。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很重要,是长期的事情。还有就是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内容,而要在整体素质以及修养方面下功夫。现在高师教育是有问题的,课程设置太过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所谓专业发展也是人生事业的发展,要有一点理想主义。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女主人公瓦西里耶夫娜教孩子们念诗,有这样一句:“向前看,别害臊,前面是光明的大道!”我很为那些老师的理想与事业心所激动,这几乎成了我年轻时积极上进的格言。我想,现在当老师也还是很需要“向前看”的精神的。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王宁访谈

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在训诂学方面,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出版有专著《训诂学原理》。在文字学方面,她对《说文解字》一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并吸收了当代系统论的方法,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是已经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专家组和研制组组长。

访谈时间:2008年8月

王宁教授关心语文教学,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她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此外,得益于古汉语、训诂学的学养深厚,王宁教授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著有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言字词知识》与《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培养》,近年来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学习文言的目的等问题,也有深刻的认识。

“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

李节:现在的语文课基本上是淡化语言知识,注重感悟,提倡人文性。您怎么评论这种课程理念,您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什么?

王宁:过去的语文课有说教和灌输语言知识的倾向,为改变这种倾向,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但是,这两个概念带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比较难把握。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中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就是忽略语文课科学性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是不能取消的,那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能力培养必须也必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步,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在一起就是语言修养。我想,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我们过去没有从品味上和层次上定位语文教学,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工具性等概念里,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过去语文教学总说听说读写,而且把四者分开教学,这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阉割。听说读写谁都离不开谁。语文课一定是书面语的教学,而且主要是读写的教学;听说要向读写靠拢,因为书面语能陶冶口语。我想,即使是在小学也不必过分强调口语和听说。读和写是一种精加工,通过书面语的语感产生的口语肯定精练。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而不深入“想”这个层面,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

如何把别人的言语成果,也就是表达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感性的,就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语言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和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能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母语习得的初期,凭借的就是这种语言感觉。到了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还要形成更高级的语言感觉,才能自由运用学到的东西。所以,不轻视语感的作用,从小养成熟读和背诵的习惯,会使语感的形成速度和质量都有保证。另一个途径是理性的,就是要学习语言学总结出的理论和规律。

语言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因为光凭语感并不能解决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理论逻辑,如果完全不从语言上去分析,悬空而无据地去感悟,采用完全经验性的学习,学生是不能学会自己去分析鉴赏的,更不能达到通过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的目的。

当然,语理只能用来指导语感的培养,最后要落实到语感上。语感不是毫无依托的感悟,不能带有随意性,要有理性的理解作为基础。

李节:您认为语理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王宁: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典籍众多、缺乏语法形态的语言,不论是学习白话文还是文言文,语理学习的重点都应当放在词汇上,即词义的理解、语义的把握和词汇的积累。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淡化语法教学,热化词汇教学。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高不高,主要是看他掌握词汇的多少。因为一个人讲自己的母语,语法是不会出大问题的。问题往往出在词汇不丰富。因为词汇不丰富,思想感情就不丰富,词汇不丰富,就无法表达思想感情。

在汉语的母语教学中,以语法为中心是不妥当的,新课标实行以来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改变。还有就是,过去的教学方法往往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仓库,拆开来讲词法和句法规律,大多弄得“食理不化”,语言学知识懂了一点,反而变得不会说话了。把作品拆成句子,再按照西方语法的研究惯例,用抽去内容只讲形式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句子,或者把语言作品拆成词典一个一个孤立地解词,这不是语文课而是语言课。另一方面,如果只说教,只讲思想内容,那就成了政治课,也不是语文课,政治课是不讲语言的。

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懂得揭示语言现象。什么是语言现象?语言现象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实,非常典型的、不断重复出现的事实,带有规律性。通过现象,用语理推动理解和积累,同时使语感更精确、更迅速地产生。语理不要用说教的办法教条式地去灌输,而要让学生从语言事实中自己去归纳。启发学生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善于从语言现象中去归纳规律,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从别人的言语作品中学习语言,要语法和语理互相推动,教学用什么方法要因事而宜,但不能乱了规则。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方法”是不同的,而“规则”是固定的。

语文课的教学不直接讲语言学,怎么培养语理?应该通过语言现象帮学生养成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这对学习语言和文学,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分析语言现象入手教语文

李节:如何讲解语言现象?如果您是中学语文教师,您会怎么教?

王宁:我会从课文中找到很多语言现象,分析给学生看。语文教师应该有这个水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编教材的人也应该有。

比如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很多老师讲这个“横”字讲不清楚。“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等“横”的意思都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诗意上。得到了词义,就得到了风景;有了词义,才有鉴赏,语言和文学才能融为一体。词的每个意义之间是有关系的。人家用的词怎么能变成自己的词?从言语转化成语言之后,别人的词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感悟是主观的随意的,而语言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规律多次重复之后,学生就积累起语言现象。教学要理性化,但教学不能教教条,而是用它寻找教学里的知识点,寻找教学中要用到的东西。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在很多文章里也谈过。

李节:从语言入手,文学作品鉴赏也可以迎刃而解吗?

王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思想感情是靠语言媒介传播的。讲文学不讲语言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的深与浅,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对文学语言的把握能力,另一个是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语言接受文学,又通过文学积累语言。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思想的时候,不能脱离了作品中所使用的词语,因为文学形象是从语言中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用字典的释义来教书,必然会把生动的作品弄得概念化。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也就是蕴含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语言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

所以,还是要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一定要深厚。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有趣。修养大于能力,更大于知识。教师的语言学修养包括语言的理性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来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发现新的语言学课题并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还包括鉴赏语言和文学的品味。

语言学习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理性

李节:关于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问题,您曾经写过一篇《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将索绪尔语言学应用于语文教学,并且一直在用“言语作品”和“语言现象”等词语,您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掌握“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并将二者理性地应用于教学?

王宁:其实语文教师掌握这两个概念并不难,而且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很有用的。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因此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和体验在内的,是具体的。可以说有两种人文学科与语文课有关:一种是文学,它关注的是言语;一种是语言学,它更为关注语言。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指导我们的写作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