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6001400000008

第8章 理念与方法(7)

王炳照:政府部门是支持新课改的,极力加大推进力度,但下面的反应不是很理想。有人把这种状况归结为传统教育观念太强或习惯势力太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实际上这个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人们对新课程会有许多担心呢?比如,新课程有一个总的理念,就是知识是不重要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对知识的体验与感悟是更重要的。这就把一个问题给割裂开了。因为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理解、一种感受,不可能离开了理解、感受去判断他是否掌握了知识。同样地,如果知识不重要的话,那么理解、感受、体验从哪儿来?那就没有依据,没有依托,没有基础了。

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强调与生活的联系、与个体经验的联系,但不应与掌握牢固的、扎实的、系统的知识技能割裂开,对立起来。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知识的形态传授文明。

李节:您对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观点怎么看?

王炳照:这个问题要先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去看,学校教育这种形式是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形式。学校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有许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等。为什么人们需要学校教育呢?就是要把生活生产中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概括化、抽象化,变成知识形态的经验,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学校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场所,还有专门的人员,从事传授知识的工作,所以学校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学校不传授知识,要学校干什么?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学校消亡论,为什么学校要消亡?有人认为有学校就会产生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脱离、和生产劳动的脱离。把学校取消了,学校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事实上,没有一个教育学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学校还能够发展教育吗?没有一个教育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学校是人类需要的,传授知识是学校的基本职能,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学校就是要帮助大家掌握人类已经具有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掌握了以后,要变成能力,变成技能、技巧,那是踏入实际工作岗位以后才去发展的。所以我们学校里面说的能力,是理解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那个能力是工作能力,有了这个基础,才有解决那些问题的能力。

学校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这一点不能轻易动摇。

李节:是不是有些观念存在偏颇?

王炳照:现在许多学校都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语文老师正式上课的时候,也按照新课改的路子去上,上了以后,自己再用别的办法给孩子补课。到处都是这样的情况,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怎么样从根本上认识基础教育阶段所开设的课程?这些仍然不是很清晰。对教育原来存在的缺陷、弊病,在很大程度上有夸大的成分。包括我们通常讲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笼统地给以前的教育戴上应试教育的帽子本身就是不妥当的。素质教育要注重的,不是否定以前做的东西,重新开始一种教育,而是不断调整教育当中的一些薄弱地方、一些有偏差的地方,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武断地、主观地在这儿画一条线,以前的都是不对的,我们从今天开始一个全新的东西。教育没有这样的,你不能说以前那些教育全部是应试教育,推倒重来。

李节: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完全断裂的两个阶段的事情。

王炳照:我不认为是。从大的概念来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提法本身就不确切。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等于说教育全部是素质教育。但现在大家都这么说了,也慢慢在解释素质教育是什么含义,但是立足点却是对以前的教育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个思路本身是存在问题的。以前的教育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也有一些缺陷。我们的教育改革是要纠正那些缺陷、弥补那些缺陷,是要继承那些积累的经验和长处。而不是画一条线,重新再做,另起炉灶,这在教育上肯定是不行的。

教育改革是一种选择

李节:您从事教育史研究多年,您是怎么看待教育改革的?

王炳照:我觉得了解一点教育发展历史,对认识现在的教育很有好处。其实各个学科也应该把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当中去了解。拿语文教育来说,从新式学堂一建立,语文就成为独立学科了。然后就是几次变化,先是叫国文,后来叫国语,后来统称语文。变来变去,变了好多次。每一次改变都有一个根据。等变了以后,才发现原来的问题解决了,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还需要再调整,就又变了。几次变化以后,人们就慢慢看到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每次变是变什么,针对什么问题变的,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到最后你回头看这几次变革,就可以发现有好多东西是很根本的。最后就总结出来,我们在面对这些关系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作出一种什么样的选择。

实际上,我始终将教育改革看作一种选择,在各种矛盾中,在各种关系中,我们作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最终被证明是利大于弊的,就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有时候一个选择作出来,当时也有根据,但是最后被证明虽然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但是弊大于利,这个选择就是失败的。要不断地进行选择。所以我不赞成搞改革的时候,都说这个是完美无缺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说明自己改革的正确性,往往把以前的东西说得一无是处,全错了,其实这样也不对。以前做的,也有好的东西,不然的话,你没有办法解释。你说那个教育那么不好,可事实是科学发展了,又出现了那么多的人才。你说现在这个完美无缺,这只是理论上的,只是你论证出来的,经过多少年的实践后,结果到底如何,那还是不能马上得出结论的。

要研究,我们就要比较客观地、比较公正地对待每次改革的成绩和缺点、成功和失败,从里面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发展。教育这个东西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后者否定前者的过程,而是后者继承前者的东西,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的发展过程。

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吴思敬访谈

吴思敬,1942年11月生,北京人,诗歌评论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诗歌鉴赏心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冲撞中的精灵》《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走向哲学的诗》《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文学原理》(主编)、《中国新诗总系·理论卷》(主编)、《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主编)、《文学评论的写作》(合著)、《文章学》(合著)等。其中,《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于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于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心理诗学》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访谈时间:2008年4月

教材中新诗内容有所拓展,但还不够

李节:我国的新诗从五四时期诞生至今,也有将近九十年的历史了。您认为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诗能否反映这九十年的发展史?

吴思敬:新诗在语文教材中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多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很少选新诗。我们做过调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闻一多当然是优秀诗人,但选他的诗,主要还是因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还有艾青。艾青成了右派以后,就选不成了。再有就是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李季。选鲁迅,主要选的是旧诗,有个别的,比如《野草》,实际上是散文诗,但也属于新诗范畴。大概能选的就是这几位,而且选的篇目也很少。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对新诗史上的众多流派,以及很重要、很有影响、受到读者喜爱的诗人是有些漠视的,比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另外还有朱湘、穆木天、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七月诗派”当中,除艾青之外选的也很少。“九叶派”的诗人,如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基本没有选。新中国成立后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选的范围比较窄。以政治标准为第一,主要选择主旋律的。而对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诗、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或运用了现代手法的诗,选择的比较少,这就比较单调了。

由于新诗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始终过于偏狭,这就使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理解比较片面。跟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占的比例少多了。选旧体诗应该说没有问题,因为选的都是很优秀的旧体诗,包括毛泽东、鲁迅的一些旧体诗。但是新诗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太少。这就使学生读的新诗太少,很难受到优秀新诗的熏陶。学生对于新诗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对新诗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缺乏相关理解,艺术趣味就会比较偏狭。

李节:新诗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窄,对学生接触优秀新诗作品肯定是不利的。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思敬:如果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缺位以及对新诗九十年的历史缺乏介绍,我觉得是比较遗憾的。新诗诞生以后,教材中对重要诗人的推荐、对优秀诗歌作品的介绍,都是比较薄弱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我们把语文看作工具,说它是基础课但也是工具课,而我们更多的是把语文放在交流和读写的层面,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我们就去学。而写诗恐怕在任何一个时代也不会是大多数人的事,说人人当诗人,人人都去写诗,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除了考虑语文教材的工具层面,更应该把它看成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更应该强调它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我们对于新诗陶冶学生性情的功能,估计得太低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诗始终是和这个社会的脉搏、和读者的心灵相通的。

古代诗歌肯定也有陶冶心灵的作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伟大的诗篇,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古代诗歌毕竟离我们太远了,它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方式跟现代人不一样。新诗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所以相对来说它跟学生比较容易贴近,那种健康的,体现心灵美、语言美及多方面美的新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作用、感悟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别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新诗内容。目前的教材中,散文,包括某些实用文体的比重较大,有其必要性,但大到什么程度,似可再斟酌。现在的问题是,新诗的比例太少,不能反映新诗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也造成了学生对新诗的隔膜。

诗歌界人士应介入教材编写

李节:一段时期以来,教材编写一直是独家垄断,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大学教授、学术界专家开始关注并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您作为新诗界的专家,也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教材的编写。您可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思敬:长期以来,参与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要是出版社的编辑、教研机构的教研员、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及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人员相当稳定,而且基本是终身制。这就导致教材编写者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会不断地在教材中延伸。结果,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这次我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工作,除了吸取人教社历年来的编写经验,还利用了北大等高校的资源。

其实,在教材编写这一环节,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都可以介入,也就是说编写人员不要仅仅限于出版社编辑、中学语文教师或者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这样可以取得一种互补。

我们编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意在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感受在爱的琴弦上弹奏出的生命之歌。所选篇目,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以审美为主要尺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讲授,特别朦胧、特别艰涩的诗我们没有选。在选的时候有意发掘一些在新诗史上很重要,但从未或很少被选进教材的诗人,如冯至、绿原、杜运燮、穆旦、陈敬容、蔡其矫、昌耀、痖弦、洛夫等不同流派、不同色彩的诗人,包括新时期以来涌现的青年诗人,如食指、梁小斌、江非等。

李节:目前诗歌界与语文教学界的沟通情况如何?诗人们是否关心中学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