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救忘录:一个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
600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如今我国家民族,大概还不至于有救亡的问题,而自己呢,却活到了“救忘”的危急关头!以每日平均读五千言计,读过之后,忘掉的简直也就是这个数。我几乎是天天读天天忘,这样每一天就都白过了,怎能不哀叹。“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于是开始着手个人的“救忘运动”:凡有所读,多少觉得该留些记忆的,便赶紧摘到本子上,不计所读者深而所感者浅,多半会或长或短写上几句,有的则是一时兴感,与所读并无关联,庶几挽住所读的印象和零碎的感想;自省亦颇能践履古人所主张的眼到、心到、笔到,和所提醒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于自家心田随撒随播,问耕不问获,乐在其中矣。如此积以时日,便有了大约十来万字的五本小册子,稍觉没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憾了。

这些零碎抄录和随意书写,始于何时,已经记不起来了。有闲就读,偶得辄录,文字犹如鸿爪,时间失去意义。由于内容极其琐杂,编辑时一点不想归类,也根本无类可归,只按照笔记的顺序,大凡一本归为一辑,随取第一段文字的首个词语,仿古作“××章句”,老实承认编辑乏术,聊以塞责耳。

如今的出版物五花八门。出版社认为此类私货也有印行价值,他们道理十足,我也不坚持。如果买了它的读者,偶尔随手翻翻,发现一则两则还有点意思,也不枉出版人的善意了。当然,要是有人翻了之后,发现只合放在洗手间的某个位置,与取用手纸一样方便,我也绝不反感;因为读书于“三上”,本是一句古训,比它高贵不啻千万倍的书,人们都经常往那里面带,我这又算个什么东西呢?

鲁迅说过:“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我不在乎花果,但每天多少总要舒展些枝叶——它们是我生命存在的见证。

我已经出版过的两本书《我即语文》和《如是我读》,都带着一个“我”字。这回考虑书名的时候,曾想用“俯仰我斋”四个字,表明是在自己的书房——俯仰斋——里作成的:狭小而孤陋。但是编辑先生却认为这名字虽颇雅致,也许只有几个韵人雅士才会去翻翻,放在网上或店里,问津的一定不会多。于是又复考虑了其他几个带“我”的书名,皆不妥切,最后彻底“回归本然”,便是这“救忘录”三字,倒也完全符合实情。

但是到了收到书稿清样的时候,编辑给的书的副题里却出现了“特级”二字,竟使我好几天晚上推迟了合眼,早晨提前了醒觉:我发现这两个字很是不妥,大有自炫的味道,好像只有特级教师才能如此读写,标榜之意跃如也。可是更换已经太迟,而且不管怎么说,从出版方看来“特级”二字还是有点诱惑力的。果真如此吗?我一向是很怀疑的。当今标上“特级饮料”、“特级酱油”、“特级米粉”之类的商品比比皆是,试问顾客多乎哉?最后想想,到底睡眠质量要紧,也只好从俗随宜了。

我每天的随读散写,是一个自我生命的流程,除非哪一天停止呼吸和无法动作,大概总能持续下去吧。不过我也十分清醒,这绝对是一堆速朽的文字,犹如每天地上杂遝的脚印,不多久就会磨灭。让私人的书写,变成为大众所窥的东西,非我本意。我的愿望,如同我在《如是我读》自序里说过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因此而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并留下痕迹,如此而已。过分袒露,无异招摇,实所不取。

我写字有时很认真,有时又很随便。从写得不无潦草又挤挤挨挨的小本笔记里,逐一辨认再输入电脑,变成工整可识的文本,为了这件事,我要特别感谢福州一中图书馆的李文华老师,还有我的女儿陈都,她们俩都为我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要不然,让我自己敲起键盘,大有可能终因艰难畏怯而废然中止。这样一来,究竟是该感觉遗憾还是值得庆幸呢?我实在也说不清。

二〇一四年芒种季节 于俯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