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叛逆与觉醒:青少年心理教育影视漫画作品分析集
6004100000002

第2章 导论:影视·流行文化与青少年成长(1)

一、多元文化与青少年的需求

1.《小时代》的风波

前一段时期,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受到众多青少年热捧,其超高票房引发全社会诸多争议。对这部电影作品中呈现的价值观过于“物欲”的批评意见,也不断见诸主流媒体。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小时代》不过是一种流行的低俗作品,甚至称其为“烂片”,并对导演郭敬明的粉丝嗤之以鼻,鄙夷地称他们为“脑残粉”。然而这种观点却遭到更多粉丝的反击,由此引起很大的风波和争议。

其实,郭敬明的《小时代》只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一面。精神文化市场的需求是极其复杂的,人群的喜好、价值观和审美口味各有不同,没有必要贬抑否定一种,拔高颂扬另一种,使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变得单一化。

一部影视作品的高雅和低俗,是不能由社会的一部分人或“专家”说了算的,也不能用理性的、科学或法律的标准去衡量它。它是一种情感性、主观性很强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由个体的审美口味所决定的。就像欣赏歌曲一样,不能说美声歌曲就是高雅的审美作品,而民歌与流行歌曲中就没有审美价值,或者是低俗的。此外,对文艺作品更不能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或上纲上线,否则就会导致文化灾难,这是已有教训可鉴的。

如果说《小时代》的内容是低级趣味的,价值取向是低俗歪曲的,而它却受到那么多的青少年喜爱追捧,那这恰恰说明,高雅、健康、光明、美好又受青少年欢迎的影视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青少年们不得不以此类“烂片”来作为精神大餐,果腹充饥,这难道不是值得主流媒体和卫道者们好好反思一下的事情吗?

就如我们地球表面一样,因各种各样的物种的存在它才显得绚丽多姿。如果地球的物种逐渐变得单一,大概也就是地球消亡的开始。同样,在现代文明社会,多元化趋势使不同价值取向都得以被包容和发展。《小时代》也只是多元文化的一面而已,它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迎合了青少年某种审美口味,没有必要以“香花”或“毒草”的主流文化标准去全盘否定它。

然而,我们也无须特意去袒护《小时代》。对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的各种批评声音,无论是赞美还是贬损,也是一种社会多元文化的体现。各种争议和批评应该也可以共存。关键是我们在批判一部影视作品的同时,还必须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对文化的独特个性“需求”,以及多元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关系,即在一个庞大的青少年文化消费市场中,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2.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生活

“文化”是个特殊概念,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出现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仍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并不可避免地相互渗透、交融和吸纳。

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是一个复杂、特殊的被教化和内化的过程。“文化印记”是青少年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互动的过程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吸纳“养分”从而形成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就必须关注多元文化、流行文化和儿童、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就像璞玉,通过文化的塑造,才能成为文明的传承者,才能创造文化。青少年学习文学艺术,观赏影视作品,可以获得精神的养分,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品格,开拓视野。

然而,多元文化在儿童、青少年身上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比如偶像崇拜即“追星族”问题,语言方式问题,精神快餐问题,游戏暴力问题,文化价值判断问题,网络信息筛选和解构能力问题,性知识和色情文化接触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在儿童、青少年的内心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今,青少年已是“网络的一代”、“读碟的一代”、“拇指一族”的重要构成群体,同白领阶层一起成为新媒体的主要消费者。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大众流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了不少相关的研究,相继开展诸如“偶像崇拜”、“流行音乐(歌曲)与青少年成长”、“动漫风潮”、“COOL现象”、“流行语”为主体的研究。时尚文化已经渗透到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交流话题。少年儿童对明星的崇拜,对流行文化的热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有着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流行文化,从狭义方面是指上世纪60年代出现在西方社会中带有明显商业消费性质的,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大众通俗文化,其主要表征为机械复制、通俗肤浅、感官刺激、快餐式消费、颠覆主流、全民娱乐、物质取向、消费主义。它主要依赖商业化大众媒体来引领当下的文化品位与消费行为。媒介概念,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体,除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四大主要媒体以外,还包括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以及手机等新娱乐媒体形式。流行文化通过媒介传播、放大、渲染,在社会中蔓延与扩展,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世俗性色彩。

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复制它的技术手段决定。流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技术产品,而不是严格意义的文化创造。新媒介技术的发明与普及催生文化新的流行风尚,比如以手机、网络、MP3、三维动漫等新娱乐技术,启动与终结着对应的流行文化诞生、传播、起落、兴盛、衰落与消失的周期性运动。流行文化与媒介技术的战略联盟,使得少年儿童在各种文化符号与技术程序之间游走,盲目追赶着技术变迁背景下的流行文化的潮起潮落。

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广告、电视剧、MTV、卡通、综艺娱乐(如选秀节目)等。成人往往对新媒介技术包装下的流行事物或文化娱乐感到异常困惑,认识不足或者左右为难,因此经常为此与青少年发生观念冲突。

3.青少年对大众电视媒介的需求

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容易接触的大众媒介,也是青少年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大众媒介。据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电视媒体接触方面,儿童普遍偏好卡通影像,而青少年偏好影视偶像剧,其次是综艺娱乐,以休闲轻松的节目为主。

另有一些轻松的电视节目,使成人变得儿童化;相应地,一部分电视节目又使儿童趋向成人化,电视导致不少家庭中成人与儿童的年龄差距和个性化消失。以大众电视媒体为中介的流行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习惯,如语言、衣着、举止、品位等,也许今后会对青少年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带来一定的影响。

上述相同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在选择电视节目风格、电视剧情节内容、主持人风格各方面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在有关节目类型的调查中,选择信息丰富的为14.4%,轻松有趣的为17.8%,时尚新潮的为17%,严肃深刻的为7.8%,其他的为3%,以轻松有趣与时尚新潮选择率最高。在有关电视剧特色的调查中,选择青春偶像的为16.9%,情节刺激的为18.7%,爱与正义的为19.6%,风趣搞笑的为44.8%,风趣搞笑名列榜首。在有关主持人风格中,选择另类怪诞的有4.1%,帅气靓丽的有24.6%,幽默夸张的有49%,智慧知性的有3.2%,其他的有3.2%,幽默夸张风格的作品成为近一半儿童、青少年的首选,因其具有娱乐轻松的特质。

由此可见,“寻求乐趣,释放压力”成为儿童、青少年看电视的需求的主要方面,并远远超过其他严肃深刻的文化需求。我们推测,由电视媒介传播的当今流行文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让儿童、青少年情绪发泄与释放的功能,特别是缓解学习的压力、忘记烦恼、排解焦虑等。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做家长的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现在儿童、青少年有如此沉重的压力?如何还给孩子们一个有游戏的“童趣”时光?

此外,大多数少年儿童坐在电视机或电影屏幕前,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对大众流行文化毫无免疫能力;面对流行文化的“连续轰炸”,许多缺乏思辨与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很可能是无可奈何的接受者,只能一味模仿与追随。这是因为儿童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缺乏生活经验与辨别能力,同时又在课后作为独生子女受困于家庭之中。处在与繁华都市生活的隔离状态,使得儿童主要通过电视媒介了解周围世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曾进行关于电影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社会研究。该研究采用调查、实验、统计方法,侧重研究大众媒体是否会对儿童、青少年犯罪、社会偏见、侵犯暴力、色情刺激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后的主要结论是:电影是模仿,是无意识的学习,并且是情绪化的根源。

有一部分儿童、青少年也会在接触电视媒介时,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往往不加选择地看电视,除了看电视,对其他活动都不大感兴趣,尤其对人际交往不感兴趣。他们把看电视当成最好的精神寄托,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得懒散、麻木和消极,成为一种“病状”。这是因为流行文化一般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像讯息出现,能够快速吸引青少年,从而转移其对现实的注意力,使其脱离其他社会活动。由于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正确使用大众媒介,对流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他们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烦恼与焦虑,内心就会迅速被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冲击,从而逐渐形成不良的态度与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开头所说的电影《小时代》的风波,实质上应该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来审视。《小时代》只是多元文化和流行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它自有其存在的需要,会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如果说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得承认这些影响其实早就存在了。这种负面影响在其他媒体文化中或多或少也都出现过,因此不能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电影《小时代》身上,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更抬高了《小时代》,反而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对于流行文化,在看到其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正面的审美价值。在倒洗澡水时,不能把孩子也泼出去,尤其对于文艺作品,是不能简单地用“香花”和“毒草”来区分的。

二、青春期叛逆心理与影视文化

1.青春的突变

什么是“青春期”?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回答的问题。有人把它看作是“急风暴雨期”,也有人把它视作是反抗或逆反期,学者们称之为“心理离乳期”。但也有不少人把它讴歌为人生最灿烂美丽的一段日子,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

青春期是指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从儿童发育成人,身心各方面发生快速变化的过渡时期。例如,一个头扎蝴蝶结,蹦蹦跳跳,整天缠着外婆讲故事的小女孩,经过了青春期以后将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青春期是以性器官的发育为标志的,这些变化主要通过第二性征表现出来。

所谓第二性征就是区别男女性别差异的外部特征。人一出生就有男女之分,生殖器官的差异为第一性征,这在胚胎时期就形成了。第二性征则在青春期逐渐出现,比如:男孩身材魁梧、肩膀宽阔、喉结突出、长有浓密的胡须和体毛、音调低沉等,女孩则乳房隆起、骨盆宽大、体态丰满、音调尖细等。这时男女都会有阴毛、腋毛出现,这些都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人类进化的自然属性。

青春期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第二性征往往会变成衡量发育是否正常的标志。同时,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等方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把人体比喻为数百亿个“生命之砖(细胞)”建成的“生命大厦”,那么青春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工程,处在“快速加工阶段”。这个时期施工的质和量将决定这座大厦的质量和寿命。

随着青春前期的少男少女迅速地成长,他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逐渐形成自我的价值意识。同龄人的压力迫使他们穿着相同的服饰,说着他们认为“合适”的流行语,形成他们对时尚、明星或爱情的一致看法,他们认为即使不被成人社会认可也不是一种什么大不了的惩罚。这就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有时为父母和师长不理解的缘故。

在我们这本影视漫画作品分析集中,宫崎骏大师的《千与千寻》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这部动漫影片一经上映便赢得满堂喝彩,但最能赢得观众赞赏的并非影片中唯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而是影片中主人公千寻破茧成蝶,奇妙的成长经历。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少女冒险记。千寻的成功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蕴涵在自身中的生命潜力,发挥了人本身的智慧,遇见了一个更美丽的自我。正如少女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千寻”含义一样,象征青少年经过不断的磨练,终于形成了自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