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叛逆与觉醒:青少年心理教育影视漫画作品分析集
6004100000004

第4章 导论:影视·流行文化与青少年成长(3)

偶像崇拜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如果崇拜变成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甚至为其醉生梦死,这样就已经超出了偶像崇拜的范围,成为一种狂热的迷恋行为,结果会有损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人格的独立发展。偶像崇拜还有内外二层性的欣赏,即表层性欣赏和内在性欣赏。表层性欣赏的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形象性和流行性特征;而内在性欣赏,其突出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人格和气质特征。这两种方法,一个重表,一个重里;一个重欣赏,一个重认同,反映出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不同取向。

偶像崇拜的心理发生原因在于,青少年常常会将其社会学习行为和依恋情感定位在某个特殊人物身上。因此,偶像崇拜就是一种直觉的、情绪化的和梦幻式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行为,这些偶像在青少年内心中已被神化,产生了某种光环效应,于是迷恋心理就会强烈地发生。

但如果能够把社会学习和情感依恋定位在某个正面形象的明星,或偶像的某些特质上(如完美的人格特点、高尚的情操、自我励志的精神等),青少年也可以通过明星和偶像的榜样作用,促进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健康。这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

三、青少年文化反哺与朦胧的恋情

1.青少年文化反哺及其影响

根据社会的常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一般是受到长辈、家庭、师长的哺育、影响或教导而成长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好多家庭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以及教师的认知、行为反而会受到青少年的影响,或两者之间形成互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

青少年的文化反哺现象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青少年有自身的主体意识,他们不但希望有主宰自身事务的能力,同样希望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被家庭和师长们接受。他们不断表达的观点,对家庭的生活方式、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均产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例如青少年喜欢的影视片或明星、偶像,甚至一些网络用语和流行文化,他们在津津乐道谈论评判时,也深深吸引了成年人。成年人一经涉猎,不知不觉也受到了感染或者同化。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开始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后不少成年人从中获得了多重的教育启示。

这种文化反哺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于新变化的适应能力都超越了他们的长辈和老师,特别是在科技新技术、新兴消费品的运用或社会流行用语、新鲜词汇的使用能力上都明显超越了师长们。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力去看这个世界;他们同样希望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长辈告诉他们该接受什么、学习什么。

当青少年与父母长辈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大多数孩子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力图说服他们;也有部分孩子会采取激烈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长辈让步或妥协;还有小部分孩子采取心里不服气,嘴上沉默的方式,仍然我行我素。这种碰撞也会产生文化交融、文化反哺的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另一个事实是,青少年对于父母一辈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价值观、政治倾向、为人处世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按照一般的看法,父母、老师的社会阅历丰富,在理解社会和人生体验方面能够给孩子较大的影响和帮助,但事实却是今天的孩子有时比父母更能正确地看待社会。孩子也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与父母长辈交流。例如,有些孩子在接受一些社会准则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比父母更为坚定的一面。比如,孩子会在父母不经意乱穿马路,或者随手扔弃食品外包装或烟头时提出质疑。孩子在这些社会规范行为上的表现经常成为父母长辈的榜样,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是青少年获得“文化反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影响到了青少年思想、行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青少年有条件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尤其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年青一代更是如鱼得水。孩子似乎“与生俱来”拥有电脑技术和语言使用上的优势,他们基本垄断了对互联网及其信息的话语权。

在文化反哺这一“反向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老师确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尤其对于更为讲究次序尊卑的家庭来说,亲子关系的“颠覆”,会让人感到难堪。父母在家庭、老师在学校课堂的教育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灌输权。孩子从网络新媒体上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也许让你一时难以接受、理解,然而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尤其是向孩子晚辈承认缺陷、虚心讨教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青少年文化反哺远没有像父母一辈对他们的正向社会化教育那样在文化传递中占到主导地位,但从社会价值上说,这种现象其中的积极意义却不容忽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难题。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青少年教育方式是否要面临变革?在文化反哺现象下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如何开展?

2.家庭文化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是社会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它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对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作品的欣赏、品味,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从“超女”的火热到各种明星杂志的热卖,电视赋予名人以各种光环。无论是时尚动态,还是社会知识,青少年大多是通过家庭生活这个平台获得的。因此建立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就至关重要了。

在我们这本影视漫画分析集中,可以用《如此爹娘》和《伴你高飞》两部影视片作为一反一正两个相互对照的案例进行研究。电影《如此爹娘》是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在上世纪60年代演出的喜剧片,影片中的“小宝家庭”与“阿龙家庭”是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家庭,两个孩子面临的家庭文化教育也是截然不同的。小宝的撒谎、逃学、乱花钱等不良行为,实质上就是模仿其父母的行为。父母的“以身作则”,所谓的“身教”,对小宝的影响是极大的。

在电影《伴你高飞》中,女主角艾米童年时期与父亲的关系很淡漠。后来艾米在自家附近的一片湿地发现一群小雁。随着它们的成长,小雁成了父女情感交融的催化剂。父亲的信任和关爱,给了艾米成长的力量,良好的亲子关系使父母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抚养小雁的过程使一家人拥有了共同的兴趣,艾米终于勇敢、坚强、快乐地成长起来,她像长大的小雁一样,终于可以在希望的蓝天上展翅高飞。

这两部影片展示:一个拥有良好行为、兴趣和情操高尚的家庭文化,经常能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起到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有助于子女养成良好品德、健康人格,能引导子女积极向上,使之成为有用之才。相反,一个自私、贪婪、虚伪的家庭,往往给子女造成恶劣的影响,使他们感染上不道德、不诚实等坏习气,造成他们天然的认知缺陷和情感障碍。这些孩子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蔑视社会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甚至跳入犯罪的泥潭。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课堂,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处于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此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家庭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消除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着手,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家庭防治的及时性要求家庭在防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关注、提早干预,尽其所能做到“未亡羊而先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