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嘘,别侵犯孩子的领地
6035900000005

第5章 爱孩子从解放孩子开始(4)

在欧美西方国家,学校的办学宗旨并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也是学校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尽管孩子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用这种方法教育、培养孩子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中国的大多数家长所缺少的也许就是这种教育精神。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心理学家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吃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同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等等直接地影响他们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和发展。

家长培养与利用孩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与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能,经常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调整,会使孩子的个性和行为发生偏异,以后矫正就困难了。所以,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甘顺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就开始让他每天走5分钟的路程到小区值班室去拿牛奶。一开始那几天,他很高兴,准时跑去拿牛奶。但有个星期天,甘顺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去拿牛奶了,说自己好困好困。妈妈说:“如果送奶工人也说困,不起来送奶了,那大家有奶喝吗?我困了,不起来做早餐,你不就要饿肚子了吗?该自己做的事,不可能因为有了困难,就可以不做的。如果你不去取牛奶,那我们全家人可就要缺少一顿美味了。”甘顺一听,马上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妈,我知道了,我以后再不会赖床了。因为我发现,你们不能缺了我!”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和明白自己的界线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界线,才能在自己的界线内负责,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故事中,甘顺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这是很值得家长高兴的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呢?家长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在操作中,家长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同进行活动前后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要知道,孩子最初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用积极的、向上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一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第三,教育孩子接受与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先应该自我接纳才能被别人所接纳。只有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其发展自我和更新自我。

第四,引导孩子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因此,应该从小就要发展孩子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尽早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

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可真难管,一点都不听话?”“我们给他讲了那么多道理,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听不进去?”是的。许多家长与自己的孩子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孩子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和家长说,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和家长对着干,“说向东他偏向西。”常常让家长觉得很无奈。孩子也常常委屈地说:“家长根本就不理解我们。”遇到类似问题,家长该怎么办?不妨学习一些换位思考的艺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也就能理解家长的付出。播种一个方法,收获一片希望。通过换位思考,能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会使孩子更加信任家长,会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劳动都要经过一座庙,看到一个和尚经常坐在山门前的一株大树树阴下,悠然地摇着芭蕉扇纳凉,他很羡慕这个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想到庙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聪明,没有强烈反对,只说:“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平时我做织布等家务事较多,我明天开始和你一起到田间劳动,一方面向你学些没有做过的农活,另外及早把当前重要农活做完了,可以让你早些到庙里去。”

从此,两人早上同出,晚上同归,为不耽误时间,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饭菜送到田头,在庙前的树荫下两人同吃。时间过得很快,田里的主要农活也完成了,择了吉日,妻子帮他把贴身穿的衣服洗洗补补,打个小包,亲自送他到庙里,并说明了来意。庙里的和尚听了非常诧异,说:“我看到你俩早同出、晚同归,中午饭菜送到田头来同吃。什么事都有商有量、有说有笑,真是恩恩爱爱。我看到你们生活过得这样幸福,羡慕得我已经下决心还俗了,你反而来做和尚?”丈夫听后,当即打消了当和尚的想法。

这则故事不仅表现农民的妻子聪明贤惠,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道理在里面。换位思考,是自我学习的好方法,也就是与人处事,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问题,这样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可防止主观片面。

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平等交流和有效沟通,换位思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

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识,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平等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和孩子平等相处,才能做到尊重孩子,为有效的亲子沟通铺平道路,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也能为孩子做出尊重他人的榜样。

其次,要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妈妈带着自己两三岁的女儿去逛商店,不一会儿,小女孩就开始哭哭啼啼,要离开商店,无论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弄的妈妈心烦意乱。无意间,妈妈发现女儿的鞋带开了,就蹲下身来为她系鞋带,就这样,妈妈和女儿处在相同的高度了,妈妈发现,花花绿绿的商品不见了,原来,在孩子眼里,是高高的柜台挡住了女儿的视线,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见了。于是妈妈终于知道女儿哭闹的原因了。

第三,回顾自己童年的感受。有的家长把换位思考简单化,认为“要想公道,打个颠倒”,把自己和孩子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换位思考了,也就能体会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这样的理解也不失为换位思考。但这很难做到,因为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呢?如果我们能回顾自己的童年,设问自己,如果我小时候遇到类似的困惑、苦恼,我会希望自己的家长怎样对待我呢?就是说,把当下孩子遇到的问题放在自己的童年,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家长如何与我们交流?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这才是真切的换位思考、深层次的换位思考。这也是与孩子沟通的最为有效的选择。一些家长在做了这样的尝试以后,惊喜地发现很见成效。有的家长说:“小时候,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本来已经知道错了,也很希望妈妈能体谅自己。被妈妈数落了以后,我更加伤心了。”有的说:“我小时候,妈妈打我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有了这样的感悟,他们尝试这样与孩子换位思考,与孩子的沟通就容易多了。孩子的心事也愿意向家长吐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