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做人智慧叫低调
6036000000010

第10章 利刃悬心,看我百忍成金(2)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一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体内会合成一些有毒性的分泌物。经常生气的人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自然难以健康长寿,活活气死者也并不罕见。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斯通博士,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遇上高兴的事,其后两天内,他的免疫能力会明显增强;如果一个人遇到了生气的事,其免疫功能则会明显降低。

生气既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极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万一碰上生气的事,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己给自己“消气”。要学会息怒,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万万不可生气”,“这事不值得生气”,“生气是自己惩罚自己”,使情绪得到缓冲,心理得到放松。

把生气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认识到容易生气是自己很大的不足和弱点,千万不可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样就会放纵自己,真有生不完的气,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从前,有个脾气极坏的男孩,到处树敌,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男孩自己也为自己的脾气而苦恼,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一共在栅栏上钉了37个钉子。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更容易,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掉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的所有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现在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了小孔,它们不会消失,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那些伤人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伤痕。你这样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有位脾气暴躁的弟子向大师请教,“我的脾气一向不好,不知您有没有办法帮我改善?”

大师说:“好,现在你就把‘脾气’取出来给我看看,我检查一下就能帮你改掉。”

弟子糊涂了,说:“我身上没有一个叫‘脾气’的东西啊。”

大师说:“那你就对我发发脾气吧。”

弟子更糊涂了,说:“不行啊!现在我发不起来。”

“是啊!”大师微笑说,“你现在没办法生气,可见你暴躁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既然不是天生的,哪有改不掉的道理呢?”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人之所以难以忍受,是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应该反抗。

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这样对待我!

我没有那样做过,你也不能那样;

我和他干得一样多,为什么工资要少一大截?

上次吃饭是我买的单,这次还要我买?

……

谁会愿意承受不公平呢?但人世间纷纷扰扰,又岂是“公平”二字能概括与规范得了的?渴求公平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是一个没有绝对公平存在的。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不公平;虫子吃树叶,对于树来说是不公平的……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物是很难用公平来衡量的。如果要要求一切公平,那么大自然立刻就会失去生机勃勃。

而生活中,生不公平,有人生于富贵人家,有人生于白屋寒门;死不公平,有人幼年夭折,有人寿比南山。佛家的解释是前世的注定今生,今生注定来世。但今生的我并不能决定前世的善恶,却要让我今生来承受前世的因缘,这公平吗?今生的我虽然可以决定来世的“我”,但来世的“我”和“他”又有什么区别?——这同样不见得怎么公平。生与死都不公平,你凭什么去要求处于生死之间的人生旅程中事事公平?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曾说:“生活是不公平的,而所谓的公平,则是把一切看得到的不公平掩埋起来。”把“一切看得到的不公平掩埋起来”,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的糊涂。既然不公平绝对存在,那就不去计较,用平和之心待之。

领导在下班时对你说,小张,今天你加班。可是昨天你才加了班,同事都休息,怎么今天又是自己?不公平吧?嗨,计较什么公平不公平,糊涂一点,加班就加班吧,什么都别说了。也许,你接连加两天班后也会让别人接连加班呢。也许,是领导看重你的能力给你锻炼的机会;也许,是领导忘记了你刚加班……也许,没有也许。别想那么多,糊涂,还是糊涂些好。

你还需要明白的是:公平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系统里去看。唐僧师徒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如果只过了八八六十四难,付出是付出了,但依然是没有回报的。社会总体上是公平的,但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地点,任何事情都强求绝对公平。山有高有低,水有深有浅。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如果我们事事要求公平,必然会钻入牛角尖中。爱默生说“一味愚蠢地强求始终公平,是心胸狭隘者的弊病之一。”

最后总结一下编者对于“不公平”的观点: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二,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系统里去看,世界相对更公平。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些,今后再遇到所谓的“不公平”时,就能做到心平气和地面对了。

最高境界:唾面自干

“唾面自干”,是唐代名将、大臣娄师德传下来的一段佳话。

这一年,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刺史。临行前来到娄师德的家中,向其辞行,并询问哥哥有没有要交代的事情。

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是宰相,你又要担任一方大员,荣宠至极。但这并不是好事,必定有一些人嫉恨我们。想要免受其害,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忍耐。”

他的弟弟马上跪在地上说:“大哥,你放心,就算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也会自己擦干净,决不为他们计较。”

娄师德听后,暗暗摇了摇头,告诫弟弟说:“别人发怒后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你一擦了之,他的怒气仍不会消,一定继续嫉恨你。要我看,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自己不要擦掉,应该让它自然干了才是。”

脸上被吐了唾沫,是一件让人恶心不已、极受污辱的事情,普通人往往勃然大怒,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但是,智者却不这样认为,唾脸自干似乎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一天,一个脾气暴躁的年轻人来到大德寺,找一休和尚。

他说:“禅师,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决不跟任何人吵架或打架。就算有人向我吐痰,我会默默地把它擦掉,绝不揍那个人。”

一休说:“不,不,别人向你吐了痰,你可别擦掉,任它在身上自干好了。”

年轻人不服气地说:“这未免太强人所难了,让吐到身上的痰自干,我的耐心可没那么大。”

一休说:这其实并不难。你不跟他发生纠纷,他却向你吐痰,这种人简直就是一只苍蝇。苍蝇会停在粪便上,也会停在贵人或美人身上,肆无忌惮,目无法纪。抓住这种苍蝇,骂它可恶,又有什么用?给类似苍蝇的人吐了痰,对你绝不造成什么耻辱,何必为它而大怒?你不用为他而发脾气,大可嘲笑他。”

年轻人又问:“要是有人莫名其妙地打我呢?”

一休回答说:“以同样的态度对付他。”

话刚说完,年轻人朝着一休和尚光秃秃的头,猛然打了一拳。

他瞪着一休和尚,问说:“怎么样?我这样揍您,难道您不生气?”

一休若无其事的笑了笑,说:“我的头硬如石头,你那么用力一揍,恐怕伤手了吧?很痛吧?”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没有擦掉,让唾沫自己干了,表示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这样做算了不起,有风度,有修养,高人一筹吗?古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当别人向脸上吐唾沫时,一般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口唾沫吐将回去;第二种是将吐到脸上的唾沫马上擦掉;第三种不吐还回去也不擦,让它自己干了。第一种有一种不甘示弱,勇于自卫还击的战斗精神;第二种充满了悲情,也显示一种忍辱负重的深厚修养;第三种不是简单的大丈夫行为或英雄壮举,有藐视天下的悲壮感,昭示出一种高超的做人境界和风骨。

放下、回避,这是智者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当人生的重负背不动时就放下,前面的路走不过去就回避开,绕着走。有时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路障,如果是一块石头,能搬走就搬开,如果是大山,或者是悬崖,就要绕开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不要纠缠。这绕开走路的心里磨炼就要自己承受了,就像唾面自干,是一种极深的人生修养。

过分忍让也不可取

低调做人主张人们要在“忍”字诀上苦心修炼,但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忍让的尺度。事实上,过分的忍让并不可取。一个人如果过分地忍让,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痛苦甚至是耻辱;过分地忍让,还会使忍让者的骨骼中缺乏了“钙”的成分,成了直不起腰的奴婢;过分地忍让,也会使忍让者缺乏活力,缺乏向前闯的勇气……

具体来说,过分地忍让会产生以下几个负面的后果。

第一,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缺乏个性的人。人需要自己的个性,需要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对于那些忍到了家的人来说,只是为忍而忍,将忍看作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因此,只是逆来顺受,只会压抑自己,自己想说的话不能说,自己想干的事不能干,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做,处处受到干涉和阻止,一点都不能发展自己。这样忍,是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为代价的,因此,他们只能整天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地活着。这类人因为过于忍耐,其自我萎缩,缺乏鲜明的个性。

第二,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他们就容易变成守旧、毫无进取心的庸人。唐代学者刘禹锡诗曰:“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人生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人以忍作为进取的一种手段和智谋,还是可取的。而有些人的忍,并不是为实现正义而做的一时妥协,并不是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目的而做的暂时的撤退,只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无限制的妥协和退让。它是懦弱的表现,因而胆小如鼠,俯首帖耳于恶势力之下。有时明明是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然而他们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后缩,越来越变得胆小怕事、守旧,越来越缺少斗争勇气,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

第三,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这种老实过头的结果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带有奴性,越来越自卑。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忍?就是缺乏自信。太自卑,对他人就只能无条件地顺从、服从。如果这种忍的时间一长,变成习惯之后,就会很快地转换成一种奴性,印刻在他的行为之中,时时、事事都得依靠他人,变得离开他人就无法生存似的,甚至连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世上生活下去。由于自我的极度萎缩,这种人越来越心安理得地忍,倘若离开了他人,倘若别人不弄出点事来让自己忍,甚至会感到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一般。他们会越来越缺乏独立性,会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越来越自卑。

第四,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对个人来说也只会带来矛盾和痛苦。过分的忍,实际上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消极适应方式,是将个人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矛盾、问题都由自己默默地承受。这种人不会宣泄,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化解矛盾,只会一个人在夹缝中生活,只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结果呢,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也就越来越痛苦,既害了自己,又误了别人。世界上本来有很多矛盾属于“一点即破”的,然而一到了那些能忍、会忍的人身上,就听任矛盾积累起来。于是,本来不复杂的,变成了相当复杂的,本来很容易解决的,就变得很难办了。这类人,因为凡事过分地忍,其感情世界往往是最痛苦的,而且往往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摆脱。

的确,如果忍让浓浓地烙上了保守、落后、安命不争、平庸、易满足、缺乏进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软弱、过于自卑等痕迹时,那么,这样的忍耐就变了味,一定叫人憋气,叫人难受,叫人窝囊,叫人痛苦……为何?因为这种忍耐太缺乏时代精神,太缺乏人的进取精神,太缺乏人的主体意识,太缺乏人的骨气,太缺乏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了。

我们前面说做人要“忍”,现在又说“忍”不要过分,那么,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呢?

简单地说,忍让是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之间的力量太悬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力太大时,忍让,便作为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不将把柄送到敌对势力的手中,而是将力量慢慢地蓄积起来。这种忍让,绝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而是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那邪恶永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