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奔奔族”心理减压书
6041200000002

第2章 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星期四的下午,细雨蒙蒙,朝阳医院里的病人不多,稀稀拉拉的。一位相貌端庄的三十岁左右的少妇坐到了陈月面前。还没等陈月例行公式般地问她哪儿不舒服之类,她先开口了:“医生,我有神经官能症,经常失眠多梦还头痛,只想开点药!”

陈月是医生,当然不能只听病人的一面之词就开药。她仔细地为病人检查了血压,心脏、肺部,还做了心电图,除了有股子林黛玉似的美和憔悴外,别无所获。便细细问起了她的病史、个人史、家族史……

少妇凄楚地向陈月倾诉了她的一生:

她的丈夫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半年前走了,走得很急,所有他的熟人朋友都没有思想准备。那天,是在一辆大卡车的车轮底下找到他的,从他身上发现了一张纸条——请不要再挂念我了。这就算是他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对于他的死,所有人包括她的妻子都难以理解。因为幸运之神对他一直十分厚爱,厚爱得令人嫉妒。

他参加高考顺利考入某名牌大学化学系,临毕业那年,考取油酯专业研究生。之后又分到某研究所,拥有了一份十分理想的职业。从娶妻生子,到学业事业,可谓顺风顺水,一路鲜花。当然,他很刻苦,很要强,坚持自学日语、英语,勤奋使他的日语、英语都达到极深造诣,就像一只饱食绿桑的蚕,只需时间就能吐出更多更好的丝。可惜一帆风顺并没有成就他,反而毁了他。

少妇啜泣说:“正因为太顺了,使他对生活的承受力极小,心也极脆弱。在他出事的一周前,就吐露过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他觉得外面的朋友纷纷‘下海’,活得潇洒又自在。独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死水一样,每天是办公室、家里两点一线,想挪挪地方,又怕别人不要。事后家人才知道,引发他走入绝境的原因是公派日本的名单没他。他没有把这件事作为一次特殊偶然事件,而是当作生活对他的完全拒绝。”

送走了少妇,陈月陷入了沉思。

陈月的丈夫可算是一个“奔奔族”,他有着高学历,但是心理素质却不堪一击。有的人身患绝症,艰苦卓绝地与病魔抗争,历百难而坚强依旧,而有的人,不堪一击,说离世就离世了。生命究竟是顽强还是脆弱呢?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无法回答,其实,人的生命既顽强,又脆弱。虽然关于生命的道理如此简单,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那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优秀人才”,就因为不通此理,所以本该走向辉煌的他,却走向了毁灭。

我常想这样一个道理,即便给你强壮体魄,富贵身家,你又何尝能够长生不老呢?面对浩瀚无涯而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生命因其短暂、渺小而备加珍贵,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不珍视生命甚至自我。不管生活中遇到何等重大打击和挫折,比如疾病,比如丧偶,比如失业等等,比起生命本身,皆小事一桩!人之一生,“除死无大事”。可是社会上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选择了放弃生命,走向死亡。

一所重点大学的名叫枫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了,谁都无法把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和“死亡”这个残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但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年华正好的女孩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生有那么多条路,她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死亡?其实只要心胸开阔些,眼光再长远些,她应该可以发现,她本已是我们中的佼佼者,她本该有个灿烂的前程,她本该可以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重重的一笔,可她却选择了死亡!

最心疼的莫过于死者的父母了。二十多年的含辛茹苦,二十多年的无私奉献,结果却换来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不惜重金,不远千里,送女儿出来求学,本想把女儿培养得更出色,没想到在她考上研究生后三个月,一切都变了。枫呀,枫,在你纵身一跃之时,可曾想到无时无刻都在牵挂你的父母?你太对不起他们了!

据说,枫当时是以相当优异的成绩考上本校研究生的,但考上这里的学生原本就都是各路“诸侯”中的佼佼者。枫自杀前成绩不是太理想,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自杀”成为奔奔族(1975-1985)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在中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中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大学生自杀、青少年自杀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在于珍惜,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夫。”沧桑之感,跃然于情。时光无情地流逝着,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把握住现在的时光呢?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爱因斯坦临死时对家人说——“死”对于人来说是最平等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临死时对着众人叹息道:“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战胜不了我,但只有死却让我无可奈何。”

许多人以为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很豁达,可是一旦面临死亡,仍不免充满不安与恐惧。很少有人对“死”有心理准备,如同W·艾伦在其诗作中说的:“我害怕死,只是不想在死亡的所在稍作停留。”

能够顺利过完大半生的人实在很幸福。我们知道人皆有死,却从未考虑过自己所爱的人也会死、自己也会死。尽管一再告诉自己“死亡才能到达平静的彼岸”,但其实心里很害怕。

死亡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能永远存在于人世,因此,要掌握时间,尽情表现爱心、关怀与善意,该做事立刻着手去作。

不同年龄、社会地位、经济水准的人,都会有向人间告别的时候。

看过这么多生生死死,使我们明白了一个事实——死亡是不会等待我们的,我们与死亡的关系,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挥泪诀别之后,哀伤未了,泪痕始干,下一次的诀别又将到来。当然,亲友之死会让我们有失落感,因为找不到另一个相同的人代替他。然而,心中的空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填满,新的朋友、新的生活会逐渐淡化哀伤。释迦牟尼曾言:“‘你好’是‘再见’的开始。”也许并非绝对如此,但一件事物的结束,往往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开始,互道一声“再会”,是下一次“你好”的伏笔。死亡不足为惧,真正的悲剧并非死亡,而是未能充分掌握有意义的人生。能得到生命的喜悦,亦较易接受死亡,同时也会了解,存在的每一瞬间有多么重要!

每年,在希尔的讲座中所出的习题,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学生的讨论,产生非常复杂的情绪反应。但某些问题,学生们都会尽力回答。有的问题甚至非常诗情画意,像“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五天时间,你想做些什么”即是一例。“我要在大自然星空下、情人的怀里死去”、“我要继续学习,一面学习东方哲学,一面过我的最后一瞬间”。也有人说喜欢冒险——乘坐滑翔翼到天空翱翔,跃入蔚蓝的海洋,到人迹罕至的森林独居;也有人决定要静静地回忆往事,向神祈祷,心中获得平安。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回答都很平凡:“我要在爱我的人陪伴下死去”,“我要告诉家人我爱他们”,“我要平静的告诉孩子们,我即将离去的事实”,“我要开个盛大的派对,仔细地看看我所认识的人”……

每个人都想利用最后的时间,做使自己满足的事,这是非常热切而真实的期待。撇开他们的答案,我们不禁想问:“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而非得到最后五天才做?”

我们经常讨论到死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电视上看过几千次死亡及生离死别的苦状,但关于死亡之谜,我们的了解依然有限,找不到肯定的答案。因此,“死亡”对于人类而言,蒙着一层神秘黑纱,令人又惧又怕。

英文中,没有比“死亡”更婉拒的说法。“亡故”、“离开人世”、“到另一世界”、“长升天”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解释。大家都避免讲到“死”字,因为“死”实在太恐怖了,由于害怕死,即使提到都感觉不安。E·佛朗说:“人的一生,即是自己赐予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人面临死亡时,必须确定自己得到了完整的生命。”

我们刻意把死亡塑造为掠夺生命的黑影子,但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生命有多宝贵,绝不可漫无目的的浪费,过一天算一天。必须充分利用上天赐给我们的所有时光,赋予其真实的意义及完整的生命。

但是,我们都把死亡视为悲剧,尤其是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的死更令人悲伤。我们并非悲伤那个孩子的死,而是同情,因为他未来的事还很多,尚有许多责任未了,可是现在一切都已来不及了。

的确,尚未充分掌握人生,生命之源即被切断,真是最大的悲哀。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在油尽灯枯之前就明白此道理呢?一面哀伤逝者,一面警惕自己,好好利用目前的光阴,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做好。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总是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有哪些该做的事没有做,哪些该说的话忘了说,体悟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自我人生的重要。

我们都晓得关怀生命,却很难了解不久以后,自己也将如此。不论你认为死亡是迈向天堂之门也好、冰冷的地狱也罢,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白死亡的真正意思是要我们对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加以珍惜。

T·N·威尔德的剧作《我的乡镇》中,女主角艾米丽回忆她没有充分掌握的一生时说:“地球,再见吧!滴答滴答响着的时钟再见吧!妈妈栽种的向日葵再见……再见吧!食物和咖啡、熨过的衣服与温暖的洗澡水……睡眠和睡醒的时刻。啊,地球,你实在太美,可是人们却无法看清你的真面目。”

“奔奔族”生活在“社会”中,他们离不开“社会”,“社会”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事实上根本没有社会,有的只是你自己。“奔奔族”活在世上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你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无论代价多大,该做的事情必须做到。自立者,天助之。

“奔奔族”热情、直率,他们努力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他们明白生命是短暂的,把有限的生命用来做无聊的事情其实是一种浪费,所以他们认真渡过自己的每一分钟,生命对他们而言是如此珍贵,人生真的很短暂,人生的每一瞬间都充满生命,想做就尽力去做,掌握所能拥有的幸福与喜悦。如果“奔奔族”能做到这点,死亡便不足为惧了。

[杂谈]盘点奔奔族代表人物——他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有人评价奔奔族是一群不安分的叛逆份子,狂放不羁的个性、追求时尚的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近年来,奔奔族们成为了一支活跃力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讨论焦点。虽然褒贬不一,但身边的这些奔奔族们却让人看到了他们真诚坦率的一面。

刘翔

奥运冠军刘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不断刷新着中国田径的历史,在他夺冠的一刹那,带给国人的不仅是一时的兴奋,更是永远的骄傲。同时,刘翔在2007年2月6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室内赛以7秒53破60米栏赛会纪录夺冠,2007年2月11日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室内赛,他7秒42破亚洲60米栏室内纪录夺冠,果然不负众望。希望刘翔在08年依然会有不俗的表现。

韩寒

奔奔族新锐作家代表韩寒自“新概念”大赛中脱颖而出就以其叛逆的个性和天赋才情而备受关注,韩寒的作品文笔老练,言语犀利,观点独特,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喜欢和追宠,颇有文学天赋的他在出版了多部作品后,又出乎意料的选择当一名职业赛车手,成绩也不错。无论外界对他评价如何,韩寒依旧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

ACOSTA

就是这样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用他的真诚与善良去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们,ACOSTA作为中国第一草根博主,他唯美的文字吸引了众多人,在他的倡导下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慈善的队伍中来。同时,由他主演的《化学反应》也是一部描述“奔奔族”真实生活的影片,ACOSTA的本色出演也得到了导演组的一致好评。

徐本禹

他就是曾经感动中国的那个山村教师,徐本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在大学期间节衣缩食,用自己勤工助学的微薄收入和刻苦学习所得到的奖学金,先后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同学,并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毕业后,徐本禹毅然决定回到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学校,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已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李宇春

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因参加05年《超级女声》而受到众人关注,从成都赛区晋级到全国总决赛,李宇春以3528308票获得了总冠军,凭借其浑厚的嗓音和中性的装扮在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了无数草根的偶像,更令人震惊的是玉米们对她的痴迷程度已超出人们想象,持续走红的李宇春首张个人专辑表现颇佳,希望她再接再厉,星路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