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6065600000011

第11章 时政卷(9)

看上去,中国的土地问题似乎是一个无解之结的中国结,实际上是个一句话就能解开的极简单的结。解开这个结,与其说需要智慧,莫如说更需要的是勇气。需要像前任总理朱镕基那样的“准备100口棺材,其中有我一口。”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赴难的勇气。

中国农业缺少的是《国歌》所呼唤的那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2010年10月19日 《三秦都市报》)

中国古代皇帝们的《罪己诏》

——封建帝制时代的自我批评

什么是《罪己诏》?

仅仅是《罪己诏》的三个字便让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这三个字,字字千钧,居然敢“罪”及皇帝?在有文字记载的长达4000多年的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谁敢问罪皇帝,妄议朝政,以身试法?敢如此无法无天,轻则砍掉脑袋,重则诛灭九族。

可我们细读历史,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真有皇帝们的《罪己诏》,而且数量庞大,车载斗量,难以尽数。

读读皇帝们这些字字含泪,声声泣血,声泪俱下的《罪己诏》,中国古代的真龙天子们,其诚惶诚恐,自责自省,卑谦恭如,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让人五味杂陈,感动不已,唏嘘不已。

皇帝们不仅自我降罪,还要昭告天下,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样的帝制政治?

皇帝也会犯错自责自裁吗?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之尊”,是因为他建立起了中国式的封建帝制大厦,他为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大厦,砌建起了“三纲五常”的花岗岩般的强大柱石。中国封建帝制的香火之盛,树大根深叶茂延绵数千年而不断,全世界独一无二。

孔子理论的核心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当“在家从父母,出嫁从夫君,夫死从儿子。”。

在中国的封建帝制下,“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权威大得无边无际,达到生杀予夺,大到无以复加,大到如日中天。

所以,中国字中的“理”字,是由一个“王”字加上一个“里”字组成。即“王”之“言”即为“理”也。皇帝的一言九鼎可见其重。敢以下犯上者,诛其九族,可见皇帝的威严到了何种惨烈的程度。

皇帝是永远不会有错的,判断对错的标准是皇帝一张嘴说了算,错的也是对的。皇帝的意志是天意,“天”还会错吗?

可皇上也真会有错,可奇怪的是,中国的权威大得无边无际,大到无以复加的皇帝也常常作自我批评。皇帝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模式便是《罪己诏》。

单听到这三个字,便足以让人心惊肉跳了,皇上会有“罪”吗?皇上的“罪”居然要“诏告天下”,更加地不可思议了。

“为尊者讳”的原则在这儿行不通了。若旁人竟敢如此批评圣上,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就是那五个字:“君辱而臣死”。可皇帝自己却要发《罪己诏》,可见皇上的自我批评,坦诚到了何种程度。

《罪己诏》源远流长

中国的皇帝的《罪己诏》渊远而流长,居然可以上溯到公元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自有帝制以来,便有《罪己诏》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不要以为下《罪己诏》的皇帝,都是亡国之君大厦将倾时的被动之作,我们查一查《罪己诏》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下《罪己诏》的皇帝大多是功德盖世的圣明之君。

据典籍记载:大禹登帝,一次,见犯罪之人,伤神饮泣。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禹见民罪,深感负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帝王。

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以皇帝“口谕”的形式发布的《罪己诏》。

商灭夏后,汤帝布告天下,此布告史称《汤诰》。在《汤诰》中,汤检讨了自己的过错。禹、汤“罪己”,后经附会神化,遂成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形式《罪己诏》诏告天下的皇帝是汉文帝。

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在该“诏”的开篇第一句话中便自责说:“朕既不德,……”这4个字的分量很重,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

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第二道《罪己诏》。

由此可见,在“皇帝威严大于天”的中国,发布《罪己诏》的。并非都是亡国之君的被动“罪”己,更多的是开国之君、盛世明君的自我反省的主动之举。

明君盛世的《罪己诏》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在唐太宗的历史卷宗中,我们找到了这位在位不过23年,却颁布了28道的《罪己诏》;这位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的开国之君,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他的谦恭讳和,自责自省自律,真的是万世楷模。

在“二十五史”中找到的,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居然下了260份《罪己诏》,另外还有4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如果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8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

最早的一份《罪己诏》是汉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2085年。平均每8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颁布。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十个皇帝有八个下过《罪己诏》。

镜可以正冠,史可以鉴人。

范文:清·顺治皇帝的《罪己诏》

中国古代皇帝的《罪己诏》甚多,但清朝顺治皇帝的《罪己诏》读来让人感悟良多。

顺治皇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不过10年。首先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诸多弊政,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落后因素,笼络汉族士大夫以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将满族的统治,也变为满汉一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间的相对包容,使得国力强盛,府库充盈,扩疆拓土,使得满清王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朝大国。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福临顺治皇帝是清朝开国时的圣明之君。

然而正是这位盛世明君,在他的《罪己诏》中,其反省之诚恳,痛深创巨,字字千钧,痛陈自己的14宗大罪,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反省自裁,自我批评,是十分难得的,谌称《罪己诏》之范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一位大清王朝300多年的开国之君,能作出如此深刻的自我反省,难怪当时的清朝,可以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GDP总量世界第一的天朝大国。

我们在皇帝的《诏书》中,既没有听到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的狂妄自大,也没有听到,排除异己强权政治的专横跋扈,几乎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耳朵。

《罪己诏》是执政者强大的标志

西方学者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一书中,把中国帝王的“罪己诏”,跟西方的charisma(魅力)理论相比较后认为,如果一个皇帝不能对自己的政过进行反省的话,他的charisma就会流失掉。

《罪己诏》是“君权神授”的帝王们的“自我批评”。《罪己诏》并非执政者之耻,而是执政者之荣,并非执政者软弱的表现,而是执政者强大的表现,通过这段中国封建皇帝的自我批评中的极品鉴赏,我们又该从中悟出些什么?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自洁自净最好的过滤网。对于一个实行一党制的国家,尤为重要。

对吗?

2016年第4期《唯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