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家妙语话人生
6100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儒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是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根本的是修身。儒学关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历代儒士传承、研究、改进和推广的。那些儒学大师,往往代表了当时儒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很多中国人,不管他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人,还是不知《论语》为何物的人,都熟谙儒家思想。我们每做一件事,每想一个问题,往往都带着儒家文化的色彩。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儒学提出,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当然,人与禽兽也有相同之处。人也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所谓“食色,性也”,这一点是与禽兽相同的。只解决了吃饭、穿衣、住房等物质生活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摆脱禽兽的境界。人能够高于禽兽,在于人能组成社会。有社会,就有人伦关系;有人伦关系,就要有道德和政治种种规范。有道德,懂得怎样处理人伦关系,才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有“情”和“义”。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儒学强调要学会做人。而所谓做人,就是要提升自身修养,懂得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这是儒学思想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的辩证思想方法和道德行为准则,在孔子的大力推崇下延续至今。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为《中庸》题解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思想所主张的是“中道”,反对的是“过”与“不及”这类极端状态。

儒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独尊地位,儒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儒文化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儒家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恒因素需要每一时代的人去重新发掘,重新诠释。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契合的。孔子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我们工作和学习的目标。怎样做人的问题,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

儒学不仅是对中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生哲学,其中也有颇多生活中的实用内容。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人的人生观具有启迪作用。尽管儒家讲人性善,但并不认为人天生都是君子。它强调要进行教化,要自觉提升修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修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儒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是一种讲人的学问。带着目标生活,是儒家奉献给世界的最好忠告。儒家的目标极具弹性,可大可小。大则济天下,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小则善其身,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随才具时运,进退俯仰,人生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书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其睿智的人生哲理,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