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经在京城的一所名校里读了4年中文系,后来又在南方的一所高校里教了6年新闻与写作(还兼过两个班的“主任”),同时还在旁边的一所大学里上着新闻传媒美学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同时还偶尔参加过几次高考的改卷(语文科)与招生,现在又回京城要做一家全国著名的大学生杂志的主编,好歹算是一个“过来人”人了,故平时学生们也既把我当老师也把我当大哥。于是我发现,在学习、成长的信息与指导上,对于一个在读学生,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当然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是何等的重要,尤其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高效率,新闻传媒、交通通讯事业飞速发达的时代。比如报考大学。我曾经问过自己的学生,你们当初为什么要选报这个学校?其中大多数说,是父母、老师让他们填的;或者他们是自己乱填的;或者他们是被调配来的,总之在进大学前,他们中根本没有几个了解它。他们开始还很不情愿,以为这所学校不好;等到进来后才发现,其实它还挺不错的。呜呼,我们的考生若是还像昔日的私塾相公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很久以来我便有个针对性很强的想法,要做这样一部纯实用性、指导性的图书,向大家系统介绍全国各地各所大学的情况,使大家在报考之始对其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实力、地域、专业、特长、兴趣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所学校(包括专业)。在此之前,我发表、出版过许多与校园、大学、教育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可大都是文学文化类、情感生活类、批判反思类的东西。但我想,像这样的实用指导类书也是广大学生、考生在考试准备、求学计划、填报志愿时所极为需要的重要参考文献。不光考生自己,还有他们的老师、家长;不光即将参加高考的应届或往届高三学生,还有即将参加考研的大四毕业生,准备专生本、准备读双学位的学生,准备考博的人们;就是一般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也需要了解自己学校、或其他学校的历程、实力、特色、定位,以及时变时新的各种数据与信息。而这些内容,对于一部分在大都市、重点中学的考生而言,也许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或者他们的老师、父母、亲戚,知道相当一部分;但对于大部分在普通县城、一般乡镇、偏远地区,或非重点中学的考生而言,他们的通讯、信息还不够发达、集中,所知就非常有限,更加需要这类书籍。就是大都市、重点中学的考生,所知也不一定非常全面、系统,有关的数据、信息也不一定是最新、最准的。再说,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各所大学的急剧扩招,相对昔日而言考试、录取不再那么困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早已一去不复返,此时如何选择一个位置、实力、特色、专业、地域、环境等综合因素最合适自己的大学(你心中的“ONLY ONE”),就显得更为重要。你也许会说,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可以在网上找到,但并非所有人上网都很方便;且漫无头绪的英特搜索又岂有一书在手、尽览无余好使?基于此种目的,我写了这本书,而该书的总体特点、读者定位、发行方向也正是在这里。
说句实话,类似高考选报大学的图书,市面上并不少。那我为什么还要做这本书?我这本书与众多此类“高考指导书”究竟有什么不同?简单点说,本书并不是一般的各所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数据的笼统罗列,而是有所选择地挑出335所名牌学府,归纳出其历程、实力、特色、定位、不足,对此本人形象地称其为该所院校的“招牌菜”。“招牌菜”者,自然是其最拿得出手、或最致命的东西。那么中国有1500来所各种高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或专业水平雄厚、师资力量强大,或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或环境优美、建筑独特,或位置优越、名声在外,等等,使得考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十分向往,趋之若骛。譬如,北大、清华自然是综合实力一流,人大、北影(北京电影学院)特色非常明显,武大、南京师大校园非常美丽,位于首都的中国政法大学比起偏处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来当然位置要有利得多,湖南大学因其前身是岳麓书院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贵州大学因为培养了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而突然名气提高不少,等等。本书正是把这些考生最想知道的一所大学的精华部分提炼与总结出来,并以优美清新、短小精悍、生动好读的文字进行表达。这正是本书的特色,也恰是本书的高明之处。335所院校,超过全国普通本科大学总数的1/2,够可以了吧。
而且,我又把这335所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硬件配套、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招生政策等方面的最新、最准、最全、最权威的客观数据作了高度提炼与概括后收纳于“招牌菜”之后。
而书中具体内容,均按辞条编排,即大学及其介绍均按照大区(即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省市、学校,依顺序排列,形式类似辞典,使内容更显精短、信息更显集中、编排更显紧凑,也比较方便读者翻阅。
在书尾“附录二”,我又把全国最新、最全的670所主要普通高校的“英名榜”也都列入,包括其所属性质、网址、电话、地址等;并在书尾放了一篇对高考如何填支愿有较强指导价值的“附录一”《告诉你,吃哪道“大学菜”最合适》。至此,本书应该说是比较全面与丰富了。
再说具体、明确点,本书与当下其他同类图书不大一样的地方是,其他图书都是完全实用类的高考填报志愿,所以力求全面,但特色不够;文字质朴、客观,但纯粹是说明性的;只是肯定、正面介绍,但并未反映问题。而本书除了是实用类高考填报志愿书籍之外,还有很强的文化性、知识性、学术性:因为篇幅有限,加上该书定位一直就是想做一本“大学招牌菜”的书,故对每个学校的介绍虽然也较全面,但不以全面取胜,而是提炼精华、抓住主要方面即学校最特色、最优势的东西给以概括、浓缩,即“招牌菜”之意;语言优美,有描写、抒情和叙述,对学校的环境建筑、历史沿革、知名校友等方面作了不少介绍与描绘,有一定文学审美性,同时也有很好的知识性、可读性;也有一定学术思考、人文分析、教育研究的成分,对一些学校的问题也做了轻度的、点到为止的反映,同时也能让家长、考生心里更清楚,所谓“拨开云雾”,让大家看看具体一些大学己方在堂皇宣传背后的弱点。另外,其他图书主要是讲填报志愿,重在操作,即能否进该校、如何进该校;我主要是评介学校,重在知识,即该校的优势、特色等是否适合你,其长处、短处让你是否愿意上。人家是讲如何选好大学,我是讲这好大学是否适合你。
本书的前身与起源,实际上是我几年前的一篇长文《中国大学“招牌菜”》。本书正是此文在深度上的开掘、广度上的拓展,内容更丰富、文字更精美,而知识性、实用性、时效性、可读性也更强。此文曾发表在著名的广西《求学》杂志上。该杂志是“中国第一本高考资讯·指导杂志”,其编委会由全国100所著名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联合组成,并有著名的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其读者方向就是在读的高考生,办刊宗旨与定位明确,所以才创刊短短几年就发行高达数十万。此文在该刊发表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本书的产生过程与真正成型,该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此文后来还收入了我的一部对当今大学与大学生进行全方位调查与反思的畅销书《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此书(包括此文)在读者中产生过较大的反响,这里也不得不要提上一笔。如今本书能得以出版,实谓“适逢其时”,幸甚。
肖飞于2005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