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微动作心理学
6114500000004

第4章 言谈举止:FBI告诉你言谈举止背后的真实信息

1

从说话方式看一个人的性格

人与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在我们第一次与人见面时,想要迅速读懂他人,首先要先对他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其性格特征掌握他对待问题大概会采取的态度。

初次会面想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可以从其说话的方式来大体做出判断。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能揭示出他的一些性格特征。FBI人类行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透露出其个性特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可以从说话的语态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对方的口中了解其个性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每个人的谈话方式都会与他人有差异,有的人话语啰嗦,很难说到点子上;有的人则言简意赅,妙语连珠……那么,当我们与某人第一次见面时,如何从一个人说话的语态中判断其性格特征呢?根据不同的说话态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别。

(一)善于使用礼貌用语的人

在初次与人见面时,如果对方使用的是礼貌性用语,那就表明这个人具有比较高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这样的人大都心胸开阔,具有包容力,会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体谅。

(二)善于恭维他人的人

这类人观察力比较强,能够很快识别他人的心情,并投其所好,属于圆滑世故之人。因此,这类人性格弹性比较大,适应力和应变力都非常强,与不同性格的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用语简洁之人

这类人属于豪爽型。他们开朗大方,处事干练,一诺千金,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开拓精神,充满着人格魅力。

(四)讲话时拖泥带水的人

这种人通常内心软弱,缺乏责任心,而且心胸不够开阔,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纠结。他们尽管对现状并不满足,但缺乏开拓精神,不愿意做出改变,这类人还很容易嫉妒他人。

(五)喜欢发牢骚的人

这类人属于好逸恶劳之人。他们贪图享受,却不愿意自己动手,只想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退缩。他们对别人要求严格,却不能管束自己,自私自利,很少去别人着想,总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

(六)习惯使用方言讲话的人

这类人自信心比较强,具有魄力和胆量,能够努力做事,也容易成功。他们重感情,但不容易适应和接受新事物。

(七)说话语速缓慢的人

这类人大都性格比较内向,但比较善良。说话时注重别人的感受,不希望自己的话语伤害到他人,所以总是以一种缓慢的语速来试探别人对他的反应。这样的人依赖性比较强,能真心实意对待朋友。

(八)说话声音洪亮的人

这类人一般比较开朗、豁达。他们心胸开阔,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是很容易相处的一类人。

(九)说话时喜欢小声嘀咕的人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爱议论别人,属于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性格。这样的人不容易相处,也很难得到朋友的信任。

(十)说话尖酸刻薄之人

这种人在说话时总是喜欢用言语刺激他人,以伤害别人自尊为乐事。此类人很难与大多数人相处融洽,朋友自然寥寥无几。

(十一)在说话时喜欢引经据典的人

有些人喜欢在说话时引经据典,张口便是名言警句、中外典故。此类人通常比较博学,也充满自信,能够吸引到他人的关注。这种人大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对权威主义比较崇尚,而且具有孤芳自赏的个性。另外,还有一种人,喜欢套用长辈的话,开头语往往是“我父亲说”“我母亲说”等。此类人往往比较谦虚好学,对别人的意见容易采纳,但也透露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主见的个性。

(十二)说话时时不时地在话语中穿插进一些英语单词或句子的人

这类人大都性格开朗大方,并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但这种说话方式,也表明其内心的不自信和紧张。

(十三)喜欢说“我怎么样”的人及喜欢说“大家”“我们”的人

有些人在说话时习惯说“我怎么样”,这类人属于性格强势之人,他们总希望自己来控制局面,成为其中的焦点。而喜欢说“大家”“我们”的人,则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周全一些,这类人大多时候能照顾他人的想法,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

(十四)喜欢噘着嘴说话的人

有些人在说话时总是噘着嘴,这样的人通常具有愚痴的个性。他们愤世嫉俗,喜爱唠叨。而且大都比较自私,不能替他人着想,缺乏反省之心。

(十五)说话时,语气像发怒的人

有些人在说话时,语气显得很冲,就像发怒一般。这样的人大多性格内向、心地狭小,总会给人感觉到他有些别扭的情绪。

其实,这类人一般都比较正直,但自卑感比较强,缺乏社交性,看起来比较笨拙。

(十六)讲话抖动的人

讲话抖动的人大都有着急躁的个性。这类人通常比较焦虑不安,有浪费的习性,但又不善于赚钱。

(十七)喜欢摸着下巴说话的人

有些人在说话时,总是习惯用手去摸自己的下巴。这类人通常过于自信,而且比较傲慢,喜欢轻视别人,具有阴险恶毒的性格。

(十八)讲话木讷之人

此类人不善于讲话,但往往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因为他的话语能让人感觉到诚实。

(十九)在说话时不看对方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你跟他说话时他的眼睛从不敢与你对视,此类人要么是因为害羞不敢看人,要么就是他所讲的话不是真话,所以不敢正视对方。

(二十)喜欢打断别人讲话的人

这类人的个性一般比较易怒,反应快,所以常常在他人讲话时插嘴。这类人大都比较自私、轻率,不懂得体贴他人。

如果我们在初次与人见面时,通过对其讲话时的语气和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大体是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性格特征的。

2

从言辞中判断话语的真实性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交流是人们的一种本能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但是,如今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得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言。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人们无法辨别他人话语里的真假,就无法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

而作为一名FBI探员,在与罪犯或嫌疑人交谈的过程中,想要从其言辞中找到破绽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嫌疑人会找出各种办法掩盖自己的罪行。所以,FBI探员想要从对方的话语中判断出他有没有说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辨别知识,还需要行为心理学家教官的细心指导,同时,更需要FBI探员有敏锐的洞察力。

FBI探员在办案过程中,经常要面对各种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在审讯中,也会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说谎方式。首先,他们会从嫌疑人的措辞里分析对方试图掩饰的真实信息是什么?

有一次,FBI抓获了一名盗窃分子,进而对其进行了审讯工作。FBI探员问:“请问你的名字叫什么?”

这位盗窃犯面不改色地回答:“安里·卓杰。”

FBI探员问:“能说一下你家的详细住址吗?”

安里·卓杰回答:“纽约州布鲁克林区,第×街区××小区12栋208室。”

FBI探员继续问:“在圣诞节前夜的晚上10点10分时,你在哪里?”

安里·卓杰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回答:“天啊,10点?我当然是在家了,我只知道那天我哪里都没有去。”

FB I探员语气严厉地问:“请你再仔细想一下,那天你到底去了哪里?”

安里·卓杰似乎感觉事情不妙,再次加重了语气说:“哦,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哪里也没有去!”

FBI探员突然沉默了,他看着安里·卓杰,停止了追问,而安里·卓杰也开始平静了下来,但是在探员的直视下,他有些受不了这种平静的气氛了。终于,他有些暴躁地抬高音量说:“该说的我都已经说了,那天我哪里都没有去。请你们尽快放我回家,再说,我怎么可能去做违法的事情呢,请你们查明事情再来审问我。在没有有力的证据之前,我不会再发表任何言论。如果你们采取强硬手段的话,我会让我的律师控告你们侵犯个人权益。”

事实上,经过调查,FBI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线索,证明安里·卓杰就是一个盗窃分子。虽然安里·卓杰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百般推脱,但是他企图用愤怒的语气掩饰自己的紧张,以及为了开脱而编造的谎言,都让镇定的FBI探员发现了蛛丝马迹。对FBI探员来讲,在与嫌疑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措辞,都是探员们分析的对象。FBI探员会尽可能地对嫌疑人所说的话进行分析,因为这能够让他们对谎言以及话语中的意思更加敏感。FBI探员只要经过仔细地分析和观察,总能从犯罪嫌疑人的供词中找到对方语言上的漏洞,而这些言辞上的漏洞,正是FBI探员破案的关键。

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其他人都会用谎言掩饰某些秘密。然而,人们又总会在言辞中不经意地泄漏自己的秘密。可以说,即使谎言再完美,也有其破绽之处,即世界上不存在无懈可击的谎言。只要你懂得观察,留意对方的语气变化,就能从对方的言辞特点中找到一丝破绽。比如,声音忽高忽低,说话前后矛盾,语言思维逻辑混乱等,都是人们说谎时常见的语言特殊现象。FBI认为,在与犯罪嫌疑人交谈的过程中,一个不经意间的言辞变化或谈话内容都可能隐藏着一个谎言,而识破谎言的办法就是从语言出发,牢牢地抓住对方言辞的特点或语言上的漏洞。通常,这样的方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托尼和洛夫是一对好友,两人经常一起出去打猎。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托尼被洛夫用猎枪打死了。杀人之后,洛夫立刻去警察局自首,他一脸悲痛地向警察说起事情的经过:“我和托尼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打猎,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意外。都是我的错,我是个杀人犯,我开枪杀了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

几名探员听了洛夫的叙述之后,再根据案发的经过进行了分析,认为这起案件只是一次意外事故,这名失手杀死好友的男子并没有罪。然而,资深的探长罗曼却不那么认为,他觉得洛夫杀死了自己的朋友。理由是,洛夫虽然脸上看起来非常伤心,但是在回答探员的提问时言辞语气却非常平静,声调也没有太大的起伏。因此,罗曼探长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很让人伤心,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事情的经过,所以请你再清楚地说一遍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

洛夫说:“原本,周末那天我并不准备出去打猎的。但我刚起床,托尼就已经站在楼下喊我了。我出去一看,发现他在林子的空地上,而在他的不远处刚好有一只熊正走过来。”洛夫在叙述的过程中,迅速看了罗曼探长一眼,发现他并无特别的反应,于是就继续说:“当时,我为了保护朋友,于是赶紧拿起猎枪向熊射去。但是因为我刚起床的缘故,再加上太过紧张,没有打中猎物,却发生了让我伤心的一幕……”

这时,罗曼探长重重地呼出一口气,对洛夫说:“你根本不用伤心,因为你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谋杀了你的朋友托尼。”

洛夫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大声辩解道:“警官,虽然我确实杀害了托尼,但这是意外。”

罗曼探长摇摇头,说:“不。这不是意外,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杀人。按照你刚刚所叙述的,如果你是从上面向空地方也就是你朋友的方向射击,那么子弹应该是斜着进入托尼的身体。然而,法医的验尸报告却告诉我们托尼是被一颗直线进入的子弹击中了心脏而死。”面对罗曼的分析,洛夫最终供认了自己谋害好友托尼的事实。

在审讯的过程中,罗曼警探细心地询问事情的细节,而洛夫很显然有所隐瞒,因为他在回答问话时无法说出事情的具体经过,而是简单地进行了叙述,并且罗曼探长从他的言辞语气中发现了端倪。对此,FBI指出,人们在说谎时,最显著的特征除了含糊其辞外,就是无法说出真实、具体的经过。有时候一个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会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当你再深入询问时,他们的情绪波动往往会非常大。此外,当罪犯或嫌疑人面对FBI警探的询问时,一开始他们会假装配合,脸上布满疑云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而询问持续久了之后,他们就会开始无理取闹,说:“在我的律师没有来之前我是不会说任何话的。”在这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语气以及音量也会跟着提高,甚至会大吵大闹,而这些语言特点都是他们掩饰谎言的信号。

FBI探员在对嫌疑人进行审讯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对方言辞的特点之外,还会注意他们性格的变化。FBI指出,性格内向的罪犯通常在面对审讯时,会表现得比较平静、沉默寡言,如果他突然变得健谈起来,这就说明他想要掩饰什么;而性格外向的罪犯,如果在审讯过程中突然间陷入沉默,声音降低,那么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不愿意回答。总之,在遇到这些改变的情况时,人们都应该提高警惕性。由此可见,人的言辞语气上的破绽也是揭破谎言的一个突破口。只要认真观察,就能从对方的话语中“看出”一些端倪,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对方说话时的音量、语气、情绪、动作等,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对方有没有对你说谎。

3

说话时结巴可能在撒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偶尔会遇到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人。当遇到这种人时,人们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对方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这种表现往往意味着对方可能由于隐瞒了你一些信息,其正处于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表示,当人们在说谎时由于怕被别人拆穿谎言,所以在生理上会心跳加快、内心紧张,而这就很容易使人出现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情况。

FBI高级探员弗洛伊德·I·克拉克表示,在审问过程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编造谎言或隐瞒事实真相时总会露出一些破绽,比如,说话结结巴巴、眼神闪躲、不断地强调等,这些破绽很难逃过联邦探员的法眼。一旦联邦探员捕捉到这些破绽后就会发起强大的攻势,对犯罪嫌疑人步步紧逼,这样一来,犯罪嫌疑人就会难以招架,最终道出事情的真相。弗洛伊德·I·克拉克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件:

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出现了一小股黑恶势力。该黑恶势力不仅贩卖军火,还暗地里进行毒品交易。联邦调查局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定对这股黑恶势力给予严厉的一击,为此他们派出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弗洛伊德·I·克拉克来铲除这股势力。弗洛伊德·I·克拉克接到任务后和组员经过认真地分析,认定此案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理查德·杰克森的男子。于是,他决定先拿这名关键人物开刀,然后逐渐瓦解这股势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弗洛伊德·I·克拉克开始对理查德·杰克森进行了跟踪,期间意外地发现这名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他有着多重的身份,一会儿扮演一个名叫“路易斯·杰克”的医生,一会儿又扮演一个名叫“彼得·科比森”的教授。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弗洛伊德·I·克拉克开始审讯这名核心人物:“姓名和职业?”

“路易斯·杰克,是……是一名医生。”这位核心人物说话有一些结巴。

弗洛伊德·I·克拉克没有揭穿他,而是继续审问:“知道为什么审讯你吗?”

“不……不知道。”这位核心人物依然装傻,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结结巴巴的话语已经将自己的谎言暴露无遗了。

弗洛伊德·I·克拉克不动声色地说道:“因为你涉嫌参与黑社会犯罪。”

这时,这名核心人物露出一些紧张的神色,但仍然不死心地狡辩道:“我……没有,我可是清白的。”

看到这名核心人物露出紧张的神色后,弗洛伊德·I·克拉克厉声说道:“你从头到尾都在撒谎,其实你结结巴巴的言语已经将你暴露了,理查德·杰克森。”

听到弗洛伊德·I·克拉克的话语后,这名核心人物明显变得慌张了,尤其是当弗洛伊德·I·克拉克叫出他的真实名字后,理查德·杰克森的脸色一下子变白了。

弗洛伊德·I·克拉克看到这种情况后,又说了一句话:“理查德·杰克森,家住北卡罗莱纳州的莫里斯威尔小镇上,1986年杀害了一名年轻的少女,之后加入了一股黑恶势力,如今成为了这股黑恶势力的关键人物。”无疑这句话成为了压倒理查德·杰克森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弗洛伊德·I·克拉克说完这句话后,理查德·杰克森完全惊呆了,他的心理防线也完全被弗洛伊德·I·克拉克打垮了。之后,他便向FBI一一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并将他所知的黑恶势力的其他人物也供了出来。就这样,不到3个月的时间,弗洛伊德·I·克拉克就协同其组员将这股黑恶势力铲除了。

在这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的结结巴巴的话语完全暴露了其说谎的事实,但弗洛伊德·I·克拉克探员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不动神色地继续审问,在关键时刻将犯罪嫌疑人的谎言一一揭穿,最终使得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了罪行,并成功地将那股黑恶势力一举击溃,为保障人民的安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有些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结结巴巴、吞吞吐吐,殊不知,这种吞吞吐吐的行为恰巧暴露了其说谎的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兰德表示,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在说谎时,心理会变得紧张、不安起来。而人们越是想掩饰自己的不安情绪,说话时就越会变得吞吞吐吐、结结巴巴。

比如,面试官在面试时通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之前的月收入为多少?”有些面试者在听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吞吞吐吐地回答说:“我……以前的工作月薪为8000元。”当面试官听到面试者吞吞吐吐的回答后,再结合他以前的工作经历及工作性质(可能刚刚大学毕业一年,以前在一小公司做的是文职工作),那么就很容易得出这个人说谎的结论。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人很有可能会与这份工作无缘。

海伦是美国纽约长岛地区的一所名叫贝拉克·奥巴马的小学的老师。一天,一位名叫杰尼的学生走进海伦老师的办公室,并偷偷地对海伦老师打小报告:“老师,昨天晚上放学后,我看到班里的希伯来·杰克逊同学去游戏厅了。”因为海伦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严禁学生们走进这种场所,所以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

由于海伦老师不知道杰尼所说的消息是否真实,所以她决定把希伯来·杰克逊同学叫到办公室来,与其谈心。当希伯来·杰克逊来到海伦老师的办公室后,海伦老师心平气和地问他:“希伯来·杰克逊同学,昨天晚上放学后你去哪里了?”

希伯来·杰克逊听到老师的问话后,一下子惊慌起来,他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昨天晚上放学后哪里也没去,我……直接回家了。”

海伦老师看到希伯来·杰克逊的表现后,顿时明白了希伯来·杰克逊在说谎。

但是,她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希伯来·杰克逊说道:“希伯来·杰克逊同学,说谎可不是好孩子哦。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告诉老师,昨天晚上放学后你到底去哪里了?”

希伯来·杰克逊听到老师温柔的话语,终于鼓起勇气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撒谎了。昨天晚上放学后,我和表哥一起去了游戏厅。对不起,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去了。”

其实,海伦老师之所以知道希伯来·杰克逊同学是在说谎,主要是因为他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但海伦老师得知其说谎后没有勃然大怒,而是打消希伯来·杰克逊同学内心的恐惧,引导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当然,如何引导小朋友说出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行为背后隐藏了一种信息——这个人正在说谎。

4

说话习惯也是一个人性格表露

FBI指出,人们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会逐渐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这些说话习惯与他们的性格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的性格影响了说话习惯的形成,而说话的习惯各有不同,它们反映的正是彼此个性的差异,即说话者的心理特征。FBI认为,说话习惯的形成本身就十分复杂,难以改变,即使人们通过明显的修饰试图改变,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从他人一些习惯性的语言中找到制胜的关键。

首先,语速是人们在说话时最容易形成特定习惯的。每个人的说话方式有所不同,而语速也不尽相同。FBI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人们平常会采取自然的语速习惯。而从对方的语速快慢中,大致可以初步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一般思维敏捷、跳跃性强的人,语速通常很快,而心思缜密、大智若愚的人则语速较慢。此外,说话声音的高低也是FBI探员分析对方性格的一条线索。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不同的,一般有着开朗、豪爽、固执的性格的人说话的音量会很高,而比较懦弱或有阴险的性格特点的人则说话声音较低。除了说话音量之外,人说话时的音调或节奏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线索。有的人在交谈时抑扬顿挫,显得很有节奏感,这样的人一般感情丰富;有的人在交谈时则一直语调平平的没变化,如果不是受到了某种打击导致情绪不振的话,就是其本身性格比较理性。

这些最为常见的说话习惯,是人与人之间交谈的要素。FBI认为,从以上这些方面观察嫌疑人的言辞习惯,能精确地分析出嫌疑人的性格特征。通常,FBI探员喜欢使用比较精密的仪器,对嫌疑人的资料进行全面地收集和细致地整理。当然,除了这些方面的信息收集之外,还要对其说话习惯进行比较广泛地了解。比如,口头禅、打招呼等各种习惯性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出说话者的性格以及心理状况。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称呼的使用习惯代表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心理距离。从双方交谈的称呼中,在一定程度上便可看出双方之间的亲疏关系。比如,有的人习惯称呼自己的同事为“××先生”或“××小姐”,这代表同事之间存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足以掏心掏肺。

对于东方人而言,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称呼上的问题可以表明彼此之间的亲疏程度。而在美洲的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在非正式的场合中,直呼其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称呼方式。但爱人之间也这样称呼你的话,说明他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刻。因为,爱人们通常会称呼彼此为“亲爱的”或称呼对方的昵称。在一些社交场合,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初次见面,在还没记住对方的名字时使用这种称呼方式是十分恰当的。但如果你和对方已认识了很久,还依然如此称呼对方的话,则是向对方表明“我们保持距离”的态度。因此,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你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如此称呼你,就说明此人试图在心理上和你保持距离,希望双方互不干涉。

当然,在一些场合中也会遇到那些既不称呼对方为“先生”或“女士”,同时也不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以“这位”或“那位”等进行称呼的人,这些都是他们内向、不善拉近关系或和陌生人之间的称呼的表现。如果某人在讲到自己的家人时,不以“我的”为开头,比如“我的先生”或“我的妻子”等,而是用“孩子的父亲”“孩子的母亲”等称呼开头,则是以家庭为重、把家庭放在第一的心理。总是以“我的”词语为称呼开头的人,从表面上来看是亲密关系的表现,但实际上这种亲密更多的是源于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由此可见,人与人在交谈的过程中,称呼,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显示出人们的心理距离,因此,高明的交际者往往会采取改变称呼的方法来拓展人脉关系。比如,当他们想亲近一个人时,就会不经意地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称呼,如此一来,就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亲近感,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会逐步缩小。

综上所述,FBI认为称呼也是一种语言上的说话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FBI探员办理的一些案件中,当探员们要求对方供出犯罪者的合伙人时,这些人通常不会表现得和合伙人太过亲密,但是FBI探员总会适时地制造机会让其发言,然后从称呼上看出犯罪者们的关系深度,进而找到制胜的关键。此外,FBI还尤为关注嫌疑人们的口头禅,因为不同的口头禅代表的是人的不同个性。FBI通过研究发现,习惯用语里面也藏有人的心理秘密。比如,有的人总是习惯说“这是真的”“老实说”“不骗你”之类的话,这表明他们善于说谎,而事实也会告诉别人他们所说的与真实状况相差甚远。虽然他们所说的话语在刻意地表明自己的行为是诚实可信的,但他们的目的只是想你重视他们所说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想让他人认可自己的观点,便会说“必须”“一定”等强调性强的词语,则说明这种人通常比较冷静、自信;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常说“好像”“大概”“或许吧”等模糊性话语的人,往往防范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总是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想让别人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类人在做事时会比较到位,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与他人的距离拉得过远,所以人际关系并不乐观。在日常工作中,有些人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通常会说“听说”“据说”等套用“第三者”来完成自己的表述,这表明一方面他不希望有人对自己的建议产生置疑,另一方面则是不想被自己的说话内容所连累,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想承担发言责任的说话方式。

那些处事圆滑、老练的人,比较喜欢运用这些“推卸责任”的说话方式,这种做法很明显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但这也是他们缺乏果断决策力的体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也会出现矛盾与纠结的情绪,当所谓的“据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时,他们会说“我当时也对这个说法存有置疑”;而当达到预期的结果时,他们又会说“不错,我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在人际交往中,也经常见到那些把“我”挂在嘴边的人。FBI认为,这种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通常所围绕的话题多为自己,总是对别人说“我最近如何”之类的话语,不会认真地听别人表述自己的近况,同时也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此外,这种人还常常打断别人的谈话,且显得非常直接,使得人们不由地就对其产生了厌恶感。因为,这类人的内心表现欲比较强烈,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焦点,所以在别人眼中会显得有些自大。

FBI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说话习惯和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交流中,很少会对说话习惯和聊天方式进行分析,因此无法了解语言习惯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当然也就无法掌握人际交往中制胜的关键。因此,FBI才提醒人们,如果想要了解一些人的心理状态,打破双方之间的心理界限,掌握语言习惯背后的深意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捷径。

5

喋喋不休背后的欲盖弥彰

无论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还是在警察询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喜欢侃侃而谈的人。与普通聊天不同的是,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那种看上去喜欢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这类人在与人交谈时。会伴有某些辅助性的行为动作。很多人包括一些警察,往往会把这些人的举动看成是一种诚实的表现,尤其在面对一些关乎案情真相的关键证人或目击者时。相反,如果对方在讲述中表现出欲言又止时,则通常会被认为这个人在撒谎,无论是刚刚步入警界的新手还是一些老手,都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的认识。但FBI高级探员克拉伦斯·M·凯利认为,这种直观的判断到最后常常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认为,造成上述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很多人都过于看重视觉神经所带给自己的信息反射了,而这也是很多人意识之中的一种对外部印象的惯常意识,因为这些人在相信自己眼睛和感观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人因为说谎时的紧张而做出来的对这种心理不适的特殊反应形式。

当一个人因说谎而内心感到不安、紧张、恐慌时,就会寻找一种情绪的释放方式,用以缓解内心的慌乱。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之安慰行为。这种行为有时候并不一定会用摸鼻子、出汗、松松领带结或衣领等肢体行为去表现出来。心理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通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安慰性的情绪释放行为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比如眨眼睛、间或性地咳嗽、偶尔大口地呼气等,但是只要观察者能够做到仔细观察,其实这些行为背后的信息是不难被捕捉到的。还有一种行为,如果不是有经验的亲身体验者,或是有过系统心理学研究的人,是很难被发现的,那就是通过喋喋不休讲话掩藏真实信息的行为。在他们身上,除了表现出喋喋不休,从其他行为与表情上很难看出他在说谎。这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喋喋不休与其他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有时语言上出现了卡壳,他们就会做出一副看上去好像是认真思考或回忆的样子,然后继续对自己所知的一切发表意见。FBI探员亚历克·马丁表示,在面对此类犯罪嫌疑人或听取此类目击者的供述时,只要向他们问一个问题,他们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给出很多个相关的答案,看上去好像生怕因自己的叙述不详而漏掉了什么。所以,这种能够为警员提供很多信息和细节的人,往往很容易博得信任。但FBI探员亚历克·马丁却认为,对于一名FBI探员来说,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太过草率了。因为判断一个人讲话的内容是不是事实,决不能以他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在于他所提供的证据是不是充分。除非这个人能够提供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讲的一切是真实的,否则他所讲的话只能被认为是他个人的一种讲述或意见与观点,尤其是当被问询的对象是这样一位女性时,就更要注意了。

2011年8月,在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发生了一起令人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城区繁华的街道上接连出现了很多起盗窃案,但小偷盗窃的东西说起来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小偷偷的是一些餐馆积攒下来的“地沟油”。由于许多餐馆、酒店纷纷来报案,所以这件事引起了FBI的重视:难道有人在利用这些地沟油非法加工成食用油再返回人们的餐桌?为了尽快搞清事情的真相,FBI派出了资深探员亚历克·马丁和一位刚刚加入FBI不足一个月的新探员亚历桑德罗。

在小石城,亚历克·马丁和亚历桑德罗听取了当地警察局的介绍后,对整个案情很快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两个人就分别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在调查各个被盗的餐馆老板(向他们询问被盗情况)时,亚历克·马丁了解到,这个盗贼每次都只是盗取餐馆每日积攒下来的地沟油,其他的一概不偷。亚历克·马丁觉得这有些奇怪,经继续调查才得知,原来这都是由于汽油价格上涨的原因造成的。本来这种废弃的食用油是根本没人理会的,在早些年一直是令那些餐馆老板头痛的问题,甚至他们每天都会花钱雇人像垃圾一样将其处理掉。当时也有一些公司在搞这种对废弃的食用油进行加工提炼然后代替汽油再使用的尝试,但都因成本过高而放弃。然而随着原油价格的节节攀升以及这种提炼转化技术的纯熟,大大降低了转化成本,所以一时之间那些既有污染又臭不可闻的用过的食用油反倒走俏起来,而这些餐馆老板不但不再花钱雇人将其处理掉,还将其变废为宝,使其成为一笔额外的收入。

事情虽然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也只是谈谈而已,但亚历克·马丁却从这些老板的言谈中窥出了一丝端倪。为了锻炼一下新探员亚历桑德罗,亚历克·马丁让其围绕着以前那些被雇佣倒垃圾油的人入手去调查此事。几天后,亚历桑德罗果然查出了几个嫌疑目标,其中有一名叫塔伦蒂诺的女人嫌疑最大。这个女人的家庭状况却引起了亚历桑德罗的感触——她两年前与丈夫离婚,自己带着三个孩子过日子,生活很困苦。而阿肯色州一向以贫困落后著称,虽然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外资,使经济上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按人口平均收入算仍然是全美国最低的一个州。

在询问中,亚历克·马丁一直坐在监控室内看着询问室里的一切,他发现,在询问那名叫塔伦蒂诺的女人时,这个女人很能讲。新探员亚历桑德罗问一句,她接着就会回答好几句。而当问到大概是什么人在偷这种油时,塔伦蒂诺一会儿说可能是那些倒垃圾的清洁工吧,一会儿又说可能是那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吧,总之,她讲了很多很多的可能。几次询问过后,看亚历桑德罗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亚历克·马丁便让亚历桑德罗就这个女人的话去一一求证。几天后就有了结果,塔伦蒂诺所说的事竟然没有一件是真的。亚历桑德罗恍然大悟,然后换了一种询问方式,很快塔伦蒂诺便主动交待了,那些废弃的食用油就是被她偷走的。

FBI资深探员亚历克·马丁用自己的经验让新探员亲身体验到了,像塔伦蒂诺这种因面对FBI探员或是联邦警察的询问时,为了克服内心的紧张情绪而让自己不停地说话的人,往往说出的都是谎言,因而让亚历桑德罗因对方表情和身世等外部表象所迷惑。事实也进一步告诉亚历桑德罗:只有准确地抓住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揭穿对方的谎言,还案情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