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是一种大智慧(精华版)
6174900000003

第3章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2)

不要等准备好了才上路

有一个农夫,计划到几里外的南山去砍柴。为此他准备了几天,将几把斧头磨了又磨,又砍制了一条崭新的扁担,搓了足够长的麻绳,还烙了一大堆葱饼。等他收拾停当赶到南山时,那一片山柴已被先到者砍了个精光,这个农夫只得无功而返。

1973年,英国青年科莱特和比尔·盖茨一起在哈佛大学念书。大二那年,比尔·盖茨找到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科莱特觉得这个主意太荒唐,拒绝了比尔·盖茨的邀请。4年后,比尔·盖茨开发出了32BIT财务软件的试用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再次邀请大学刚毕业的科莱特加盟;但科莱特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再一次谢绝了邀请。10年后的1983年,科莱特成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而退学的比尔·盖茨在这一年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直到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这一年,比尔·盖茨则成了世界首富。

科莱特的经历就像那个农夫,等他精心准备好了一切,却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良机。而比尔·盖茨却果敢地停学创业,赢得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及早实现了辉煌的成功。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我只是感觉自己应该创业了。当然那个时候有些盲目,我对自己的创业成功没有把握,但我感觉我的做法是正确的,那就是,该创业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一点条件没有具备就要等待。事实上,要等到哈佛大学毕业后再创业,那么现在世界首富肯定不会是我,我敢肯定。”

和比尔·盖茨一样,爱迪生如果等到他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搞发明,也许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大发明家了。爱迪生出生于一个灯塔管理员和木匠家庭,幼时只断断续续上过5年学,按现在美国的标准,只相当于两年多一点。他曾承认:“在进行白炽灯实验时,我并不懂欧姆定律,我完全不管数字,我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结果,有些方法我完全不能理解。”尽管如此,他在一生中却搞出了1000多项发明,对人类进入20世纪电气化时代起到了关键作用。

是的,比尔·盖茨没有大学文凭,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首富。爱迪生甚至不懂得欧姆定律,但这并不妨碍他发明数百种电器。想一想他们,我们就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没有理由一味等待。

生命感悟:无论是追求事业、爱情还是财富,只要有了一个念头、一丝冲动、一点兴趣,我们就应该立即上路。条件是否具备其实无关紧要。因为,不具备的条件还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去完善和弥补,而有些东西如时间、机遇,还有激情等等,失去了也许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我就是你们最喜爱的人

莱斯·布朗出生在迈阿密附近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莱斯好动,而且喜欢不停地说话——尽管他口齿不清,因此被送进当地小学中一个专门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开设的特教班,直到高中毕业。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但是,他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

每天晚上,他都抱着收音机专心致志地听电台的主持人谈爵士乐。在他那间狭小的房间里,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创建了一个假想的电台。他用一把梳子当做麦克风,喋喋不休地向想象中的听众介绍唱片。

终于有一天,莱斯鼓足勇气来到本地的电台。当然,这个头戴草帽、衣衫不整的年轻人被拒绝了。

但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里,莱斯每天都去找台长。最后,为了让莱斯知难而退,台长同意雇用他打杂,但没薪水。莱斯的工作是为那些不能离开播音室的播音员取咖啡或买午餐、晚餐。

在电台里,无论人们让他做什么,莱斯都会愉快地接受——甚至做得更多。干完自己该干的事情后,莱斯就全神贯注地观察播音员们的一举一动。晚上,回到自己的卧室,他就认真进行练习,为他确信一定会到来的机遇而努力。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莱斯照例来到播音室门外。那位叫罗克的电台主持人来接班了,他要主持长达4个小时的综艺广告节目。罗克从莱斯身边走过时,莱斯感觉到他的脚步跌跌撞撞的,而且满嘴酒气。莱斯不由得心中暗喜:也许这家伙坚持不到播音完毕就烂醉如泥了。不久,罗克说话果然语无伦次起来。正在这时,电话铃骤然响起,莱斯拿起听筒。电话是电台台长打来的,台长着急地说:“莱斯,我看罗克出了问题,你能打电话通知其他播音员,让他们过来接替罗克吗?”“好的,先生,我一定会办好的。”

莱斯放下电话,箭一般冲进演播室,轻轻把罗克移到一边,坐在了他期盼已久的旋转工作台前。他打开麦克风的开关,激动而充满自信地说:“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莱斯·布朗,您忠实的音乐使者。我年纪很轻,单身一人,就喜欢和大家一起倾听音乐,品味生活。我保证带给你们一档丰富多彩的节目,让你们开心、满意。听着,宝贝,我就是你们最喜爱的人!”

这期节目大获成功。

生命感悟:正如人们所说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现在,莱斯是美国最著名的音乐节目主持人之一。

生命的林子

僧人唐玄奘剃度之初,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远不如寺里的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很快显露了。”

玄奘思忖良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定辞别师父,离开这吵吵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光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意做烛光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很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意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都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后,便明白了,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成为一代名僧。

生命感悟: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树林。

神奇的破皮鞋

多明尼奎·博登纳夫,是法国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艺术家。他所经营的公司就是发展美术业,但他始终没有看到兴旺的一天。

一天,他在徒步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脚下被什么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破旧皮鞋。他刚想抬起脚将它踢开,却又发现这只鞋有几分像一张皱纹满布的人脸。一个艺术的灵感刹那间在他脑海里闪现,他如获至宝,于是赶忙将破旧皮鞋拾起,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将其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件有鼻有眼有表情的人像艺术品。

以后,博登纳夫又陆续捡回一些残旧破皮鞋。经过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艺术之手再加工,一双双被遗弃的“废物”先后变成奇妙谐趣的皮鞋脸谱艺术品。后来,博登纳夫在巴黎开设了皮鞋人像艺术馆,引起了轰动,生意异常兴隆。

生命感悟: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人不屑一顾的小小事情里,往往都隐藏着成功的契机。当然,要成功,得用心发掘。

思索创造收获

所谓的天才,就是平常人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方向,日积月累地苦苦探索追求。当然,这里的常人必须是那些全身心追求自己目标的人。一个人只要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勤于思考,他总会找到属于他的成功的“偶然性”或机遇;当然,“偶然性”和机遇也只会光顾这样的人。

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回答一位抱怨没有时间考虑问题的年轻科学家时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这不是短时期,而是1~3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他见一个学生仍伏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什么时候进行思考呢?”

生命感悟:一个人如果想在某领域获得成就,除了努力工作外,还必须勤于思考,必须在百忙中把思考的时间留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年轻人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生意很红火。父亲看好了洗衣店的发展前景,把儿子安排到洗衣店里工作,希望他将来接管这家洗衣店。但年轻人只对机械方面感兴趣,而对洗衣店的工作不仅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厌恶。所以他总是磨洋工,整天无精打采,不得已,也只做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其他则一概不过问。他父亲为此十分恼火,认为儿子不求上进,没有出息。儿子的所作所为使他在员工面前深感丢面子。

年轻人再也不愿继续这样消磨时光了,他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情。有一天,他向父亲诉说了心声,说自己希望到一家机械工厂去工作。“什么?现成的不干,去从头开始?”父亲十分惊讶,也十分恼怒,并表示坚决反对;但最终由于改变不了儿子的坚强决心,只好让他去当了一名机械工。

年轻人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干着比洗衣店辛苦繁重得多的工作。但他却如鱼得水,欣喜若狂,快乐地吹着口哨,根本不知道疲倦。他一边干活,一边选修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废寝忘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波音飞机公司总裁的强森。他制造出了“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为世界航空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生命感悟:强森的成功,是他的兴趣促成了他的成功。不难想象,如果他当年屈服于父亲的反对意见,最多也只是一个洗衣店的小老板。

认准了就做到底

某国最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即将结束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在该国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演说。门票不菲,但还是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对观众说:“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年轻人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台下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渐渐弱了下去,直至静得没有声响。观众都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