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人靠什么赚钱(经典珍藏版)
6176800000010

第10章 善用优势,找到赚钱秘笈(2)

不做金钱的奴隶,就要认识到:

(1)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2)钱财是为了人的生活服务的,为人是目的,为钱就是为了为人。

(3)金钱只是交换的一种媒介物,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4)金钱要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死钱就会变成活钱。

(5)让金钱在利己的同时,利人利国家。

穷人不羡慕高薪

某个乡下的小孩,大家都叫他傻子,因为他永远选择5毛,而不选一元。有一个外地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分别放在两只手里,叫那小孩任选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地挑了5毛的硬币。围观的人看得哈哈大笑,非常开心。那个外地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孩子:

“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价值吗?”

“不是的!”孩子小声地说:“如果我选择1元钱,下次他们就不会让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个“傻子”其实才是最聪明的人。的确,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这件事就变得“不好玩”而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毛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拿的越多,他得到的,比当“聪明的人”拿的还多。

现在有些年轻人,自恃文凭高,有一技之长,应聘打工,专挑高薪职位,结果干不了多久就被炒鱿鱼。

几年前,华东一带曾炒起一个号称“中国第一打工仔”的年轻人,他以年薪50万元被一家大公司聘用,上任仅一百多天,他就被炒了鱿鱼,于是,他又一次成为媒体聚焦的人物,新闻界称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大潮中拼搏与漂泊的一个缩影”。

那是在一个冬季,他在一家大报上看到了某公司50万元招聘一名市场部经理的广告,他报名应聘,接受了一次面谈,他很快就被通知进入了初选的40名。

不久,他又被通知已进入前20名,他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选中的。

第三次见面,他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谈了一通营销理论,就又糊里糊涂进入了前10名,这时他对公司还是知之甚少,并且感觉这个企业有什么地方不对头,但当他得知自己是108名佼佼者中选出来的前三名时,骨子里争强好胜的个性促使他不断向前,此时3名候选人已通过媒体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他难以置身事外,整天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在最后的争夺战中,他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在短短的任职期间,他备感苦闷,他缺乏许多发挥回天之力的客观条件,包括营销部的自主权等等,他夸下的海口无力兑现,他被称为“绣花枕头”,让公司炒了鱿鱼,公司又以种种借口,拒付高额年薪,他感到深深的屈辱,觉得自己像一只猴子,被人牵着耍了一圈儿,然后又被随意地扔了出去。

后来虽然在法律的保证下兑现了报酬,但从此他对高薪聘用彻底地失去了信任。

高薪往往是与高能力相一致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高薪职务也就意味着高难度的工作,需要付出高强度的精力才能胜任,所以,一般人还是从事一般性的工作,拿一般人的工资踏实。

穷人总有出头之日

穷人没有资本,但从来都不缺聪明的头脑。在中国,曾有这样的顺口溜:“教书不如喂猪”、“搞原子弹不如卖盐茶蛋”,意思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经济收入很低,是地地道道的穷人。不过,他们是聪明的穷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说法渐渐没有市场了。不光是知识分子,所有穷人中的聪明者,一茬茬地利用自己灵活的思维,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成为资本的主人。

聪明的穷人抓住机遇的途径主要有搞发明创造或改进,当然,更多聪明的穷人是搞经营起家的。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知识分子是如何靠发明创造获得机遇的。

今日之中国,在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内,没有一台不装有汉字输入系统“五笔字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被称为“不亚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是由著名的汉字输入技术专家王永民教授首创的。这位为古老的汉字与电脑架起桥梁,为中华民族创立了适应信息时代汉字的第二种书写方式的技术专家,如今是北京王码电脑总公司的总裁,成为一位杰出的技术商人,管理专家。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以象形为特征的汉字“方块”字,其神韵无穷、魅力无限,是民族文化的根和命。然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冲击下,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来临,以26个拼音字母为单元的西文在计算机信息输入领域中得天独厚,如鱼得水。而中华民族古老的汉字由于复杂、多变,在计算机面前显得无力和苍老。因此,当时国际上曾有一种舆论认为:“不废除汉字,中国将与计算机无缘,将与信息时代无缘。”

王永民这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昔日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材生,在一种历史使命感促动下,决心要攻克“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

我们先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有其历史机遇在起着“催生婆”的作用。汉字如何输入计算机的难题,就是这样一位“催生婆”,它催生了王永民和他的五笔字形输入法。但是,假如没有王永民,也会有“李永民”、“刘永民”冒出来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王永民一开始就从基础理论入手,从甲骨文起,对汉字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统计和分析,透过形态各异、构型各样的汉字方块字,王永民从一横一竖、一撇一点一折中,找到了汉字字根的规律性。

王永民首创的“汉字字根周期表”为“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为古老的华夏文化成功地进入信息时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技术发明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王永民认为:“一项发明好与不好,能否造福于社会,‘证书’并不重要,‘证书’至多是一朵花,有花未必会有果。”1989年,王永民“下海经商”,在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创办了“靠本事吃饭,靠技术发展,靠贡献生存”的集团化、国际化的高科技公司——北京王码电脑总公司。

知识就是财富。技术商人、知识商人、文化商人就应该是财富的主人。事实正是如此,王永民的技术发明和知识创新,使他财源滚滚,他享有著作权的4本《五笔字型》教材,每年每本可创利润高达上百万元。以王永民为总裁的王码电脑总公司,不仅致力于“五笔字型”的推广普及工作,而且致力于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如提高中国办公自动化水平,他们开发了“王码480桌面办公系统”,还开发了“王码全文信息检索单机和网络系统”,“王码900家用电脑”,“王码SW-4802新一代中英文打字机”以及“王码电脑通讯一体化技术”。

王永民抓住了历史机遇,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发明了五笔字形输入法,完成了对机遇资本的创造和升华。

机遇的发现与创造,固然可以一本万利。但是,更多的机遇是在对前人的创造进行改进的过程中产生的。

现代玩具之父、美国人瓦列梅克,创业初期手里只不过有1000美元,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穷人。凭着他对玩具进行革命式的改进,他成为了富翁。

那时候的玩具主要是木偶,硬绷绷的没有一丝生气,放在桌上欣赏一下倒还可以,要是让孩子们拿着玩,就很快令人乏味了。瓦列梅克心想,为什么不让这些木偶的手臂活动起来呢?他想了很久,却没有什么办法。

有一天,他在马路上候车,等得很是无聊,便观察马路来往的车辆,看看它们是怎样行走的?于是他特别留心车辆的滚动情形。他看到车上的轮子,用两条轴承穿着,装在车厢底下,只要轴承装得牢固,轮子滚动时候便不会发生障碍了。他突然灵机一动,不由自主地将两支手臂向前伸直,不断地转动着,转了好一会,便满面笑容地叫道:“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他一路发狂地奔回家里,连衣服也来不及脱,就拿出一把小锯子和一个长柄的手钻,随手把桌上的一个木偶拿起,将它的两条手臂锯下。在锯口当中钻了一个小孔。再插进一根小圆铁条,把那两条锯下来的手臂装在小圆铁条上。轻轻转动木偶左手。它的右手也跟着转动了。他把这个“改造”过的木偶拿去给自己的儿女们看,逗得小孩子们嘻嘻哈哈高声大笑。瓦烈梅克马上把这个木偶的样子发给一个木匠去做,先行试做1000个。

他把这些做好的木偶拿回来由自己涂色,把色彩配置得非常鲜艳悦目。这1000个试验品拿到百货公司推销时,大受欢迎,不到3天,便把这1000个转臂木偶卖光了。而且还接到了12万个转臂木偶的定货单。

瓦烈梅克并不以这样的成就为满足。他认为这是个初步的小小的成功,只是行万里路的第一步,所以再继续努力研究。他再根据转臂木偶的原理,创造了活腿木偶。这种四肢活动的木偶打击了不少木偶制造工厂,使他们自叹不如。瓦烈梅克在自己开设了一家拥有370个工人的工厂之后,越发小心翼翼的去研究。他不仅研究如何把木偶做得更好,还研究如何把木偶的成本尽量减低,如何使木偶更能引起顾客们的喜爱。

有一天,他忽然异想天开地想到,如果这个四肢活动的木偶,能够像真人一样在地上行走,这一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的。但是怎样才能使这个木偶自动地走路呢?

他把这个新概念记录下来,四处去询问别人,想从别人那儿获得一些宝贵的意见。可这种新概念并未引起他的朋友的兴趣。他们带笑地听取他的意见,也似笑非笑地嘲弄着他:“亲爱的瓦烈梅克,假如你能够制造出一个自动走路的木偶的话,我相信天上的太阳会因此而改变轨道,由西方升起,向东方降落了!”

瓦烈梅克没有放弃。终于,他还是从车轮行走的原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他首先想到只要有一根曲轴穿着前面的两个轮子,再用一条直轴引着这根曲轴,则这根直轴由车轮牵动时,那根曲轴便同时被牵动,这样轮子便会转动了。如果把轮子拆去,装上木偶的手和脚,他不是可以自动走了吗?

他很快地把这个新发现写下来,并且附图说明,马上发送到工场去,调用了4个老技工来从事这个新的试验。半个月以后,第一个自动行走的木偶制造出来了。使得整个木偶制造厂的工人都欢天喜地地围拢在一起,观看这个新奇的出品,他们啧啧称奇,认为这是玩具业里的一种新创造。

瓦烈梅克再根据这个原理,把自动木偶的一些小毛病改正了。抽调了一半工人来试行这项生产。并且要那4个老技工,试行制造一个4~5尺高的自动木偶,用来放在一家大百货公司的大堂里面,以广告招徕。这批自动木偶推出来发售了。第一天光是纽约一地便售出了17万个!瓦烈梅克凭借对前人的发明创造进行改进获得了机遇资本的垂青,成为一方富豪。

相对于王永民、瓦烈梅克靠发明、改进,用知识创造财富的经历,更多聪明的穷人是通过发现的机遇搞经营活动出人头地的。

因为,机遇从来都不会挑剔发现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在长沙市街头,你无意中就可以看到,一群以往蓬头垢面的拾荒者的人现在穿着统一制作的卡其布工作服,背上印有“服务市民情系万家——废品收集”的广告字样,胸前挂着工作卡,成为了点缀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垃圾大王”王旭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如今,他已是长沙市环卫废弃物品收集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下设铝合金加工厂、铝合业有限公司、环保塑化炼油厂、环保橡胶制粉厂、环保医疗垃圾等5个厂,手下集合了1700多人的拾荒队伍,拥有30台卡车、500部三轮车。在城郊的垃圾场,堆积如山的垃圾通过整理、分类,进入各个加工环节,不能进行二次加工利用的垃圾,则根据分类运送到寻找到的末端购买者。整个过程,就是一条流水线作业,井然有序,科学而规范。

算起来,今年37岁的王旭跟垃圾打交道已有20年,从事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件吃苦头的事情,虽然有利可图,但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干。一个拾荒者,哪怕只收一个品种,如橡胶、塑料、金属等,一年下来的收入不会低于1万元。但这是一个脏活、累活,哪怕垃圾堆里有金子,许多人也不屑一顾。因此,想在这一行有建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王旭最初不得不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实属无奈之举,但自从半年后靠捡垃圾有了第一笔1000元积蓄后,他就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发财机会,并将自己的事业建立在垃圾堆上。

捡了不到一年的垃圾后,有心的王旭想到了众多拾荒者都不曾想到的一个问题:花钱收集起来的这么多垃圾到底有什么用?从收购者那里一打听,王旭就发现了其中的门道:这些垃圾中的塑料运到河北文安,铁皮罐、骨头运到天津蓟县,玻璃运到邯郸,纸运到保定,有色金属运到霸县,胶皮鞋底运到定州……灵感来了,王旭想方设法搞到了上述厂家的电话,很快他避开二道贩子,自己成了垃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