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6270300000009

第9章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党群关系理论的概述(6)

党群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益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体现出了党群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关系。首先,“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7]。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物质身体来承担,并由人的物质活动来完成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8]。所以说,人们为之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最终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直接有关。其次,“‘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9]。在人类各种各样的利益类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经济利益。“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70]物质利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经济关系的轴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因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71]。在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决定着人们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规模和水平;而生产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则决定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实际所能分得的社会财富的份额,并由此决定人们之间的其他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决定着党群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其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强调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2],“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73]。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74]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同样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5]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从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私利。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更不是为个人谋私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76]其次,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和做法决定着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公开申明,自己是代表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没有也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私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动机,就是为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而努力奋斗,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同样,共产党也正是因为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拥有着调动人、财、物等资源的公共权力。在经济上,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在政治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利益需求;在文化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利益需求。因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也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根本利益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执政以后,我们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考验就是“利益”的考验,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脱离群众”的风险。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使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曾反复告诫全党:“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77]邓小平一再强调,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江泽民提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78]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79]从理论上来讲,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是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所有者、占有者和享受者。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代表党执政的领导干部掌握着国家权力的使用权,同时也就掌握着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为谁所谋”的问题。在我国,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是党群利益关系中的主要方面,决定着关系的紧张程度。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曾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说:“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80]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把为群众谋利益的思想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只有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互惠互利、和谐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协调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决定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种矛盾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就极易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党群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能否协调好党群关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群众关系的理论,就是围绕着如何确立党在工人阶级中的领导地位,树立政党权威所展开的。列宁进一步围绕着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阐述了党群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结合具体的国情和党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以新的内容,提出了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的理论宝库。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来看,他们虽然并没有专门提到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他们却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所具有的革命毅力、革命精神和革命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处于无产阶级政党刚刚诞生的时期,所以他们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产生的合理性,从而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资格。围绕着这个核心,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高度赞扬了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充分肯定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地位,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81]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群众”具有特殊的指向,主要是指与无产阶级政党相对应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动者和领导者,而无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其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

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虽然欧洲各国也有着众多的工人运动组织者,但没有一个能够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出路。如英国的“宪章运动”虽然领导英国的工人运动十年,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却没有丝毫改变。而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革命确定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8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领导工人阶级的重任,首先就在于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只有全人类得到解放,才能解放自己,因而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之中还是在社会建设之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依靠无产阶级的基础之上,紧密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断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必将不断扩大。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明确规定:“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83]其次,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所具有的政党功能也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现代政党诞生以后,阶级与阶级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表现为政党之间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党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无产阶级“不应再度降低自己的地位,去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应该努力设法建立一个私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同那些正式的民主派相抗衡,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工人协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84]。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托于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政党总是依赖于时代最先进的阶级才能生存,而这个阶级是否先进则取决于它能否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走到生产力发展的前列。马克思恩格斯诞生的时代,正是机器大工业产生的时代,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个物质基础也决定着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先进要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的:“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85]这充分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紧密地依靠着无产阶级,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方向,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86],是“唯一坚决革命的阶级”[87]。这就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共产党人要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紧密团结工人阶级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二)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自现代政党产生以来,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常受到挑战,引起危机的根本因素就是谁都不可回避的利益问题。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时,也是从利益问题着手。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8]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89]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90],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