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
6312100000010

第10章 石晋之殃,与狼共舞为哪般(1)

五代乱世中,要说哪一个政权,兼具喜感与悲感于一身,后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喜的是它有一个“儿皇帝”:50岁的人认30岁的人当父亲,开了历史的先河;悲的是它对辽国割地称臣,为后世留下了长久的祸患。这个依附于辽国建立起来的政权,虽然在风雨飘摇中仅仅坚持了11年,但后人却把它的故事讲述了一千多年。

乱世英雄,名门之下出强将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父名臬捩鸡。欧阳修称“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编写《旧五代史》则说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

唐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后来,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石敬瑭善于骑射,便将他安置到自己身边。后来,李嗣源又将他调往军中,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心腹之将。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鄩对阵交战时,刘鄩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抚摸着他的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声名远扬。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李嗣源与刘鄩战于莘城,李嗣源与石敬瑭陷于阵中,石敬瑭来回辗转数十里,大败刘鄩。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晋军和后梁大将贺瑰在黄河边对峙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今山东东阿东北),李嗣源却中了刘鄩的埋伏,危急时刻又是他这个爱婿率军断后,拼死掩护他撤退,他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在胡卢套作战,晋军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拔出长剑,杀开血道,用身体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干望着他,无人敢上前阻击。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后梁军阵地杨村寨,部下都没有披甲,突然敌军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袭李嗣源,兵刀将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战戟冲上前,用力一击,几个凶悍的敌人从马上滚落下来,李嗣源才免于一死。这一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邺城继承皇位,改年号“同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位悍将多次为李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职节节高升。接下来,或许石敬瑭的“蜕变”让李嗣源做梦都想不到,这个曾为李家效犬马之劳的“马仔”,造反之后竟当上了“儿皇帝”。

拥立明宗,能征善战屡立功

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过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他也会为李嗣源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借机造反,在兵乱时夺取帝位。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在赵在礼兵变魏博时,朝廷派遣元行钦(李绍荣)去招降而未成功。坊间传言甚多,认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赵在礼,李存勖于是任李嗣源为统帅,前往镇压,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时,军队也发生了兵变,部下要拥立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接受了霍彦威的劝谏,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实情。

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恍然大悟,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

石敬瑭在黎阳(今河南浚县)渡过黄河,占领汴州。等到李嗣源进入汴城,李存勖也亲自率领军队到达离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他登上高城叹息说:“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随李存勖的士兵大量溃散,前来归顺李嗣源。李嗣源马上派遣石敬瑭率领士兵担任前锋,奔赴汜水关。不多久,李存勖遇内乱而亡;同月,李嗣源进入了洛阳,嘉奖石敬瑭的功劳,提拔他为陕州府兵马留后,李嗣源如石敬瑭预想的那样如愿做了皇帝,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加封石敬瑭为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进爵位封为开国伯;十月,任御营使,他快速地平定汴州节度使朱守殷的叛乱,因功擢升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总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加封爵位为开国公,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加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又加封驸马都尉。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加封检校太尉。九月,东川节度使董璋叛乱,石敬瑭任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兼理东川行府事务。次年,因蜀道险要艰难,粮食运输不能供上,李嗣源下令班师回朝。四月,又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六月,改任河阳节度使,仍兼握兵权。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秦王李从荣上奏称北方辽国、吐浑、突厥屡屡犯境,朝廷需要一名大将统帅边军,以抵抗外敌。众臣商议认为只有石敬瑭和康义诚能胜任此职。其实,石敬瑭根本不愿做禁军副帅,故自愿北上。十一月初四,石敬瑭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名号,从此掌握了河东的军政大权。第二天,在中兴殿为李嗣源祝寿时,石敬瑭顺便上奏说:“我虽微小怯懦,想到边陲大事,岂能不竭力尽忠,只是我远离京都,长久见不到皇上,不能随时申报。”石敬瑭再拜告辞,李嗣源流泪打湿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于皇上的过度悲伤,但后来果真与石敬瑭就此永别,再也没能相见。

虎口脱险,借势辽国谋造反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石敬瑭听到消息,异常悲痛。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岐阳兵变,一路杀向洛阳。同时,李从珂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便把他捉住交给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封赏功臣。接下来,便是有计划地铲除他认为一切能够威胁到他地位的势力,而这些势力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干妹夫石敬瑭。因为李从珂和石敬瑭都是李嗣源的至亲,而且是李嗣源夺取天下的两个头等功臣。无论是从亲情、地位、能力和威望上,石敬瑭都是对李从珂威胁最大的。何况二人关系不和,经常在李嗣源面前争风吃醋,早就成了对头冤家。

所以石敬瑭来到洛阳后,李从珂便想借机除掉石敬瑭,以扫除后患,但皇太后曹氏是石敬瑭的丈母娘,连说带劝、连哭带骂,就是不让李从珂杀石敬瑭。李从珂不敢公然和曹太后翻脸,又觉得石敬瑭此时病重,活不了几天了,于是把石敬瑭给放了。

石敬瑭侥幸逃出虎口,开始想办法自保。他利用地利之便,和邻境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眉来眼去、勾勾搭搭。李从珂得知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私通”的消息,决意要除掉这个祸害。侍御史吕琦给李从珂出了个主意:“石敬瑭一定给了耶律德光什么承诺,所以辽国人才愿意和石敬瑭结成联盟。陛下可以派人去和辽国议和,每年送一些钱物。而且辽国述律太后的儿子李赞华还在我们手上,不怕辽国人不答应求和。如此,石敬瑭便会失去外援,陛下再出兵讨伐河东,大事可成。”李从珂觉得有理。

后来,他又征求了别人的意见,包括枢密学士薛文遇。薛文遇是个老江湖,觉得向辽国送钱财不妥,于是说:“你是天子,怎么可以有求于夷狄,这也有辱陛下的名声。如果耶律德光要求陛下和亲,陛下怎么办?”听了薛文遇的话,李从珂决定放弃吕琦之计。

石敬瑭自从结识了耶律德光,底气越来越足,反叛之心与日俱增,只缺一个借口。他听从幕僚桑维翰的建议,上疏称自己不宜驻守河东重镇,请求给换一个地方。石敬瑭的意图是,只要李从珂一答应,他马上就有了起兵的借口——不是我想反,是被逼才反的。李从珂接到请求后,一拍脑门便答应了,而吕琦和给事中李崧等人早就看出这是石敬瑭的诡计,力劝李从珂不要上石敬瑭的当,可李从珂坚决不听,觉得这是铲除石敬瑭的唯一机会。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的名号。消息传到晋阳,石敬瑭知是李从珂对自己起了疑心。随后李从珂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石敬瑭装病不走。至此,一个要“反”,一个要“铲”的决心更加坚定,两方势力的博弈也开始从幕后处心积虑的算计,不得不走向兵戎相见。

割土求援,尽献燕云十六州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石敬瑭起兵太原,同时上表李从珂,要求其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遣晋州刺史张敬达为帅,督军讨伐石敬瑭,张敬达会合张彦琪、杨光远、高行周等部合围太原。虽说石敬瑭能力不逊于李从珂,但毕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太原虽说是个大城,但奈何不了后唐军人数太多,好几次都差点被后唐军攻破。石敬瑭派桑维翰火速去找耶律德光,请求发兵支援。

为了能让耶律德光真心实意帮他,石敬瑭在给耶律德光的信中承诺:只要辽国出兵帮他灭掉李从珂,他就把卢龙至雁门以北的土地尽数割让给辽国,并愿意认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就连他的部将都劝石敬瑭说:“这个条件太屈辱,为什么要割地呢?”石敬瑭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去,一心想让辽国人帮他灭掉李从珂,册封他为中原皇帝。

此时,协同张敬达围攻太原的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有一个中原皇帝梦。他让儿子赵延寿去见耶律德光,希望耶律德光能改变主意,改立赵德钧为中原皇帝。赵德钧承诺:事成之后与耶律德光约为兄弟,还让他的干儿子石敬瑭做河东节度使。耶律德光觉得这个条件差点儿意思,但耶律德光考虑自己孤军深入,此时拒绝赵德钧,万一赵德钧到时抄了自己的后路,岂不是要吃大亏,于是就先口头答应了。

石敬瑭得知消息后,忙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连哭带磕头,好不容易才让耶律德光改变主意,拒绝了赵德钧。毕竟,帮助石敬瑭更符合他的利益。打定主意,耶律德光立即率领五万铁骑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石敬瑭大喜。在晋阳城下,首战就击败后唐军,杀一万多人,后唐兵后撤至晋安寨。这时,耶律德光夸石敬瑭有天子相,可做中原之主。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在晋阳外柳林设坛,正式册封义子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大晋,改元天福。

石敬瑭为了感谢耶律德光对他的大恩大德,也正式将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共计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并许诺每年向辽国父皇帝纳贡三十万匹帛。

石敬瑭的做法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辽国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辽国便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石敬瑭的一世英名也因此毁之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百世的骂名。

攻陷洛阳,名副其实儿皇帝

石敬瑭早年就金戈铁马,争勇好胜了大半辈子,如今终于圆了皇帝梦,自然乐在其中。可是放眼周边,却发现这个皇帝做得有点名不副实,他只有河东这巴掌大一块儿地方,配不上“中原”二字。这还不是让他最焦虑的事,让他焦虑的是,李从珂一日不除,他这把皇帝交椅就一日坐不稳。所以,在消灭了晋阳周边的后唐军后,石敬瑭下一个目标自然是洛阳城中的李从珂。于是,石敬瑭和他的耶律干爹率联军南下,虽然知道耶律德光并非铁心帮他,就是给他壮壮声势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