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632500000025

第25章

渡口亭

胡云章

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

渡口亭,在福建南平建溪。朱应镐《楹联新话》载此联。胡云章(1775?~?),字尧清,清福建南平人。莽莽:无涯际貌。红尘:此指人世间。盈盈:水清澈貌。

上联切亭。莽莽红尘,蕴含路途遥远、世事渺茫之意。“一息”,劝路人于亭内稍稍歇息。“各分南北路”,行人匆匆上路,亦见渡口为一方要津。下联切渡。“盈盈绿水”,由此人们不难想见渡口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三篙频送往来人”,从船夫的忙碌反映渡口繁忙。此联情由景出,语带机锋。

陈化成祠

熊一本

昔时未读五车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

此时竟成千载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忘吾身不忘吾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

陈化成祠,在上海吴淞。专祠敕建于清道光间。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清福建同安人。道光二十年(1842),英军舰队入侵吴淞口,陈化成率部扼守西炮台。英勇殉难。雷瑨《楹联新话》载此联。熊一本(1777?~?),清道光年间人。官观察。五车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温如玉:《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寡廉鲜耻:言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上联颂陈化成人品,首句“未读五车书”与“是大将实是大儒”形成强烈对照,突出陈化成儒将风度,有文韬武略。“雅量”三句,从其人表里而见品格高尚。结句将“天下讲道论文人”与陈化成为国捐躯相比,以讲虚道论空文的腐儒“愧死”,反衬陈化成死得壮烈荣耀。下联颂陈化成业绩。首句以“千载”高度评价陈化成功业不朽。“忠肝”三句,作比较以讴歌陈化成殉国伟大意义及卫国坚定意志。“忘吾身”句中,“忘”与“不忘”的比照,表现陈化成卫国的献身精神。结句亦对比,一个“任”字,口吻轻蔑,“寡廉鲜耻辈”为人所不齿。此联通过对比而以反衬正,陈化成形象高大。

嵩山

吴慈鹤

近四旁唯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山,在河南登封。《楹联丛话》载此联。吴慈鹤(1778~1826),字韵皋,号巢松,清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嘉庆进士。尝官河南、山东学政等。统:统领。泰华恒衡:即泰山、华山、恒山、衡山。神岳:指嵩山。九朝:指东汉、西晋、后魏和五代的梁、唐、晋、汉、周。都会:首都。此指洛阳。伊洛瀍涧:洛,洛水;伊、瀍、涧为洛水支流。三台:指灵台、时台、囿台。此指天体。作高山:《诗经?天作》有“天作高山”句。

上联切嵩山。联语从地理位置横向展开,“唯中央”之“唯”,“拱神岳”之“拱”,点明嵩山为中岳的特殊地理位置。“泰、华、恒、衡”为神州四镇。“统”,颂扬嵩山的高峻雄伟,亦使人联想到“嵩呼”的由来而丰富内涵。(据《汉书》汉武帝登嵩山,听到三次“万岁”的喊声,不知所发。后来将颂帝王,呼万岁称为“嵩呼”。)称“神岳”,借女皇武则天的分封,使嵩山充满神圣威严之气。下联切洛阳。联语从历史角度纵向铺排,“历九朝都会”,足见洛阳古都历史积淀的厚重。“包伊洛瀍涧”,借水烘托嵩山宏伟气势。“三台”句,抒发为民造福的美好愿望,三台风雨又喻时代风雨,寄寓对时局的关切之情。此联纵横捭阖,造语雄伟。统、拱、包、作,用词渗透作者的感情色彩,凝括有力。

海心亭

黄奎光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海心亭,在昆明翠湖中。《楹联丛话》载此联。黄奎光(1778~?),字星岩,清福建人。有亭翼然:集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翼然,亭角飞翅如飞鸟的翅膀一样。对影而三: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句“对影成三人”。

上联写亭的外观。“有亭”句,设譬描绘海心亭生动造型。“占绿”句,占地之少,烘托出亭的纤巧玲珑。又以亭占地少反衬十分之九湖面的开阔。联语巧用比例数表现湖与亭的格局,恰到好处。湖与亭相互融合,是翠湖胜景。下联写游湖兴味。“何时闲”句,闲,既指闲暇,亦指闲情,“何时”,则流露对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的期盼。“与明月”句,以月夜独酌翠湖海心亭的雅兴,以见月夜游湖雅趣,是翠湖胜事。此联景情融和,恬淡中见深致。

得月楼

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得月楼,在上海豫园大荷池东岸,藏书楼之北。取宋人苏麟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名楼。《楹联丛话》载此联。陶澍,见《寿陶澍》注。

上联从仰视角度写楼高。得月楼虽高大,也只能任白云随意飞过。高天流云的动态烘托得月楼之静穆巍峨,亦以“云飞”衬托“楼高”,隐含“先得月”之意。下联从俯视角度写池小。池水映月,谓之“送来”,亦于“得月”二字着笔。一个“送”字,绝妙传神,以小见大。联语以楼池的一“高”一“小”,蕴含哲理而隽永。

三穗堂

陶澍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三穗堂,在上海豫园中央。今三穗堂为同治间移建于豫园入口处。《对联话》载此联。濠:即濠水,在安徽凤阳东北。非我非鱼:出《庄子?秋水》。“穗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海上:指海上仙山。在山在水:《列子?汤问》载,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上联写观鱼之乐。首句将三穗堂比作庄子垂钓处濠水,以衬托于此观鱼之乐。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观鱼,庄子说:“水里的鱼游得多么从容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鱼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快乐?”“非我非鱼”即指此,联语用此典谓于三穗堂游赏,有物我两忘之乐。下联写知音之乐。首句以“海上”将三穗堂比作仙境。“在山在水”,既点明三穗堂为赏乐佳处,亦寓此处当有知音之意。此联以类比表现三穗堂境界,给人以超逸之感,典雅精蕴。

摩云书院

陶澍

化雨无私,忆往岁踏雪来过,曾话春风一席;

摩云有志,愿诸生凌霄直上,勿忘灯火三更。

摩云书院,在四川彭水县。《楹联续话》载此联。摩云:触摸云彩,形容极高。化雨:《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者。”春风:《侯子雅言》:“朱公掞来见明道(程颢)于汝,归,谓人曰:‘光庭(朱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灯火三更: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上联追忆拜访书院山长往事。“化雨”,用典喻书院潜移默化的教育。“无私”,称道书院师长为国育才一片赤诚。“忆往岁”句,陶澍任川东观察时,过访摩云书院,与书院山长曾作长谈。后入川主考,又重访摩云书院,并题此联。“春风一席”,喻书院山长一席谈使人觉得仿佛沐浴在春风中一般,从侧面烘托出书院善教。下联勖勉诸生立志。“摩云”,借书院名勉励学子树立雄心壮志。“愿”,对学子成才充满希望,此含勖勉之意。“灯火三更”,凝括颜真卿《劝学》诗句意,敦促学子刻苦勤读。此联以追忆自己在书院受到的教益,勖勉诸学子把握在书院求学的良机,立志勤学,袒露重教爱才之心。联语入情入理,语重心长。

陈园

张维屏

闭门宛在深山,好花解笑,好鸟能歌,尽是性天活泼;

开卷如游往古,几辈英雄,几番事业,都成文字波澜。

联见雷瑨《楹联新话》。园在广州荔枝湾,原系私人花园。张维屏(1780~1859),字南山,号松心子,清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道光进士。官至南康知府。

上联写景。“闭门”句谓处于闹市却宛若深山,好个僻静天地。“好花解笑,好鸟能歌”,将花鸟拟人化以表现寄情大自然的心境。“尽是性天活泼”,大自然充满生机。下联读史。“开卷”句谓读史犹如在古代王国遨游,使人思接千载。“几辈英雄,几番事业”,感慨人世沧桑。“都成文字波澜”,历史反映时代的脉膊。陈园虽为静境,读史心境却不能平静。此联以自我感觉感染读者,笔意清雅。

集谚

王有光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要钱典史,不要钱御史。

《吴下谚联》录此联。王有光(1780?~?),字观国,号北庄素史,清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嘉庆诸生。有《吴下谚联》。谚:即谚语。造化:此指幸运、运气。告化:求讨,指乞丐。典史:官名。为知县下掌管揖捕、监狱的属官。御史:官名。明清仅置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之职。

上联议论读书。“造化”与“告化”,以鲜明对比反映“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现实。“告化”,既指求讨的乞丐,亦指文化乞丐。俗谚通过世人“读书”与“不读书”的社会地位比照,虽诫人求学上进,然持论未免偏颇。下联议论官员。“要钱”与“不要钱”,反映“典史”与“御史”二者之间被监察与监察的对立,联语借此以儆官邪。此联以重言、对比使题旨透辟,亦见俗谚以俗见雅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