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
6339500000003

第3章 解读《黄帝内经》(2)

本节以十岁为一个生命阶段,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岁、女七岁为一个生命阶段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女七男八节律,对于说明人的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的成熟与衰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现代某些研究所看到的人到老年,每隔十岁,其生理功能恢复的时间,相应地延长的事实,说明了本节以十年为一节律,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四、人为什么会得病

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生病,那为什么我们会生病呢?生病后,又为什么会

《黄帝内经》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是说,人得病有两种原因,要么得于“阴”,要么得于“阳”。

得之于阳中的“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说反常的气候会造成人的疾病。如果天气原本邪气盛,而你的身体又非常的虚弱,就会生病了。这种由于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属于外感治病,如果我们注意保护自己,这种外感之病是可以避免的。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体产生疾病的关键在于“过用”,所谓“过用”,即是超越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规律。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等密切相关。

现在大家知道了,人体为什么会生病,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让身体少生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呢?

(一)顺应四时。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产生有重要影响,即“天人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的原理在于“不失四时”。以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凡太过即是“六淫”,即为致病之邪。顺应四时,则化害为利。

(二)调养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反应,如果七情太过,则容易成为内伤致病的因素。《黄帝内经》中说,忧思伤心,愤怒伤肝,“喜怒不节则伤脏”,导致病从内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竭”,造成血郁于上,使人发生薄厥。《素问·举通论》将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感叹“百病生于气也”。由此可知,正常情志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之则气血逆乱。所以,保持情绪安定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调理饮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水谷饮食乃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灵枢·五味》又说:“五味各走其所喜”,即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饮食不当,就会引发疾病,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他脏腑变生多病。文中还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认为食物过分精细油腻不利于健康,且易于滋生湿热,促成疔疮等病变。不仅如此,还要饮食有节,饮食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或挑食、偏食,皆属“过用”,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可见,人体既要依赖五味之滋养而生存,并且“伤在五味”、“高梁之变”、“饮食自倍”、“饮食不节”等五味过用的行为,又反过来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合理饮食,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脏气法时论》)

(四)适当运动。

“起居有节,不妄作劳”,有利于健康长寿。而劳倦过度,则会产生疾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警戒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即“过用”,是致病之主因。

《黄帝内经》中的关于人体为何生病的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论治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黄帝内经解读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亚健康是指人体虽然还没有生病,但身体或器官中已经有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的存在,这些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就像是埋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或是潜伏在身体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肌体,清除不及时,就会导致发病。

从亚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亚健康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体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有没有关于亚健康的描述呢?当然有,中医中称亚健康为“未病”,或是“小疾”。“小疾”又是指什么呢?平常,我们经常会说,某某患了疾病,在传统医学中,“疾”与“病”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那么需不需要治疗呢?《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怕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应该做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对我国医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

大家知道,亚健康是还没有患病,这就给西医出了一道难题,让一直号称包治百病的西医,陷入了困境。这是因为西医必须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亚健康的症状并不明显或不确定到底是哪里除了问题。而传统的中医却为治疗亚健康找到了出路,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针对亚健康人群而存在的。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现代社会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等造成的长期心理压力导致慢性疲劳和心情压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的偏离健康的症状。

解决“亚健康”,中医提倡“养身与养心”,强调“形神合一”,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百病始生》又曰:“喜怒不节则伤脏”。因此调节亚健康,必须从身、心两方面入手,才能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和谐统一,才是健康的状态。

药膳食疗也是治疗亚健康的好方法,《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饮食五味调和身体健康的观点,还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与相适宜的食物相配合而成,可以适应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气血盛衰、寒热虚实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调制相应的药膳食品。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等,可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养心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等。

针灸按摩当然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整脏腑组织功能,泻有余补不足,从而促使机体气血流通、阴平阳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按摩更为适用,亚健康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疲劳,按摩对解除此种疲劳有独到的疗效。并且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煎药的不便,避免某些人对针药的惧怕心理,相比较下来,更容易操作,疗效也不错呦。

六、衰老的特征与原因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00岁,但目前世界各国平均寿命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前面我们讲过了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衰老是最主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延缓衰老就能延年益寿。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衰老的知识。

(一)衰老的特征。

当人逐渐衰老的时候,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因脏腑功能减退而导致的各种衰老的体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