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2600000002

第2章 自序

从事电影研究,我算是半路出家,因此研究方法上总难免带着一种“外部”视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少白先生强调电影本体研究,一再叮嘱要多看电影,强调电影史料的首要性,反复要求用材料说话,这些使我受益良多,也努力寻找一条贯通理论阐释与本体研究的道路。

本书收录的中国电影史方面的文章大多以比较研究的视角考察中国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所选文章不少是我的博士论文《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的部分章节(该论文已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几年完成的《空谷兰》研究、美国疯癫喜剧与中国战后浪漫喜剧的比较以及对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是前述研究的深化与拓展。除此之外,对美国女影星白珍珠与中国早期女明星殷明珠的比较研究("Pearl White and the New Female Image in Chinese Early Silent Cinema")也是这一领域的成果,该文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收入会议论文集(电子版),由于篇幅所限,未收录在本书中。这些比较研究既关涉史实的考证、辨析、确认,也涉及文化层面的思考,特别是中国电影在吸收外来影响过程中的文化选择,尝试在理论与历史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女性电影”的文章节主要选自《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批评、实践》一书,只是在标题上做了调整和修改。近一两年,我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及日本、韩国的新生代女导演,她们的出场代表了女性电影发展的新趋势,本书收录的关于马俪文电影的文章正是缘于这一学术兴趣。伴随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学院教育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女性进入主流电影体制,她们在与商业体制、传统观念的协商与博弈中走出一条新女性之路。

本书第三部分收录了有关知识分子理论和后现代美学的文章,虽然它们与电影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作为我的知识背景的一部分,也渗透到我的电影史研究之中,比如从知识分子角度思考侯曜的电影创作、思考“五四”新文化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关系、思考左翼电影人的思想立场以及“左翼”电影与社会主义电影之间的关系等,为我思考中国电影史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理论视角。

我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电影理论发生了范式转向,从本体研究转向了外部阐释,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成为读解电影的新视角。尽管波德威尔等电影学者对这一转向提出质疑,并主张在本体和宏大理论之间找到一块中间层面,但宏大理论拓展了电影研究的视野和疆域,这一点也是事实。反观我个人的电影学术研究,似乎一直游走在理论、历史、本体之间,在三者之间寻找契合点,以期获得对电影史的新诠释,对作品意义的新读解,对创作者的新认知,虽有所收获,但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概括这些尚有不足的文章,勉强用“电影与文化”将它们连缀在一起,期待下一篇文章能写得更好。

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事们,没有大家的支持,无法想像本书的面世。

秦喜清

2013年8月10日 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