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3800000002

第2章 自序

关于女性与明清戏曲之间的关系,是我关注多年的一个学术课题,但一直搁置着,没有付诸实践。因为此题涉及内容颇广,久久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去做深入的研究。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后,受恩师郭英德教授的国家课题“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的启发,以为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来揭橥和阐释女性与明清戏曲之间的关系,会是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选题。当时拟定“明清戏曲与女性教育”为博士论文题目,计划从《琵琶记》《牡丹亭》和《目连救母》三个剧目入手,分别考察古代戏曲对明清女性所产生的伦理教育、情感教育、宗教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因《牡丹亭》留给后人的有关女读者、女观众、女演员的史料相较《琵琶记》《目连救母》更为丰富,所以率先从该剧对明清女性的情感教育着手,开始了论文撰写。后因时间关系,只完成了“《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未及对《琵琶记》《目连救母》与明清女性教育的论题展开论述和阐发。但从《牡丹亭》与明清女性的情感教育这一角度来说,《〈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的论述还是自足自立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选题独立存在。

女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是不被重视的。中国古代少得可怜的女性教育,强调的是对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情感教育,从正规教育的角度观察,几乎是零。即便到了当代,情感教育仍然是被忽略的。然而,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人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或接受着不同内容的情感教育。回到古代,正规教育的缺失,往往由其他方式而取代。戏曲艺术在明清时期,成了妇女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仅仅规定和保护男性的受教育权,女性的受教育权几乎被剥夺。上层女性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多,处于文盲状态的下层平民女性,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传统的女训教育和诗文教育都无法达到的领域,呈现为舞台形象的戏曲艺术却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此外,戏曲在教育功能方面有着与诗文、音乐、美术等不同的作用。戏曲既可供阅读,又可供演出观赏。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具备文本教育功能,却不具备舞台教育功能;美术、歌舞具备舞台教育功能,却不具备文本教育功能,戏曲兼有两种教育功能。这种双重教育功能体现出戏曲教育的独特性,比起诗歌、文赋、音乐、歌舞等形式,戏曲通俗易懂、感人至深,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特别是针对民间妇女来说,效果更为显著。

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来看,《牡丹亭》产生的极为广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明清时期任何一部戏曲作品都无法企及的。《牡丹亭》中杜丽娘情爱发生的方式和情爱实现方式,既是杜丽娘接受情感教育的结果,也对明清女性产生了深远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情感追求集中体现了明清女性正在觉醒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直到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绪论部分概要地说明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以作为全书的基础。第一章至第五章,以汤显祖《牡丹亭》文本所呈现的情爱发生方式和情爱实现过程为中心,深入考察《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包括汤显祖至情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明清女性的教育作用,《牡丹亭》所描述的经典阅读和自然感发两种情爱发生方式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明清女性可能产生的情感教育作用,《牡丹亭》所描述的感梦身亡和发情止礼两种情爱实现方式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明清女性可能产生的情感教育作用。本书的结语扼要论述了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基本特色与社会意义。全书最后,附录清代康熙年间梦园刻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辑录。

此书完稿于2007年4月,修订于2008年4月,本次出版主要以2008年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