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前海会心学步浅痕
6344200000008

第8章 悲壮的会师

——在’96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研讨会上的发言

这次全国昆剧新剧目观摩演出,是昆剧界的一次悲壮的会师,研讨会也是一个悲壮的研讨会。我准备讲六个问题:

一、坚持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方针。周部长在讲话中讲了“忧虑、深思、协力、创造”八个字,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为什么首先讲“忧虑”呢?就是要有忧虑意识,不可盲目乐观。昆剧院团只有六个,多年来并没有发展,昆剧老艺术家一个个谢世,昆剧剧目能完整上演的也越来越少。这些都是不容乐观的。昆剧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而且是表演艺术的第一瑰宝,应该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她。日本把他们的歌舞伎称作“国有文化财”,就是文物,在演出的时候要在台口竖一个牌子,上面写“国有文化财”这几个字,以示它高贵的价值和尊贵的地位。我们的昆剧也应这样受到重视和保护。现在各地都在进行表演艺术团体的改革,其中有个布局的调整问题,在涉及昆剧团的时候,一定要高抬贵手。现在的六个昆剧院团,北京、上海、江苏省三个院团是独立建制,危险不大,浙江、苏州的昆剧团已经合到京剧和苏剧中去了,如果不注意,有被吞掉的危险。郴州的湘昆,虽然是省团,是独立的,但如果地方上只注重歌舞和地方戏曲,有朝一日也有被吞并掉的危险。因此,忧患意识不可无,保护措施不可无、不可虚。一定要办些实事来保护这个民族的瑰宝。文化部关于剧团改革的文件中讲到保护问题,保护昆剧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

现在昆剧院团在经济上都比较困难,当然困难的程度不同,上昆、南昆情况还比较好一些。因此要保护昆剧,要在经费上给以保证。要保证他们的工资、医药费、演出补贴,还要有一定数额的创作、移植、排练新剧目和恢复经典剧目的费用。现在我们都重视社会效益,但不能只讲这个,要保证昆剧艺术工作者有饭吃,能排戏,演出不贴钱,否则戏演不成,还讲什么社会效益?

为了使昆剧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好一些,特别是经费上有保证,要像李瑞环同志讲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关心京剧,也要关心昆剧,要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因此我建议也搞一个昆剧艺术基金会,政府支持一点,社会各方面也赞助一点,就把事办起来了。另外也要像京剧那样,有一个票友会,吸收昆剧票友和观众都来关心昆剧。为了使昆剧的票友体面一些,不妨把昆剧票友会称作“兰友会”。

二、昆剧的队伍建设。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稳定、培养、保护、抢救。所谓稳定就是稳定现有的六个院团。在我们的手上,绝不可以消灭任何一个团,而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使它稳定下来。为了稳定这六个院团,我以为还应该争取发展几个昆剧团体。

发展一两个我以为是有可能的。浙江的永嘉曾经有一批老艺人,几年积极要求恢复一个团,还请我写了“永嘉永佳”几个字。当时温州市希望把永嘉昆剧团办到市里,但永嘉县不同意,结果未办成。我以为办到市里也可以,还叫“永嘉团”不就行了吗?昆山市建成了一个昆曲博物馆,也可以吸收演出人才,在馆里办一个小演出实体。在其他血缘关系相近的剧种的院团里,也可以有昆剧演出小分队。我认为昆剧在六个院团之外,有一些昆剧单位,成为昆剧的外围或塔座,这对六个院团无疑是一种保护。这些外围昆剧团体可能在艺术上要低一些,但它是个保护层。任何一个剧种的剧团,都不是一个层次的,总有一些基层的团体,昆剧也不是一个层次,六个院团也不齐。因此谁也不要孤芳自赏,实行关门主义。如果在几年之内能增加一两个昆剧团体,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所谓培养,是培养青年演员,要从学校抓起,每隔六七年最多十年招收一批学生,南北方统筹考虑,在上海、南京、北京培养,几家共用。也像京剧和其他几个大剧种一样,有了后续人才,就不怕消亡,就有希望和后劲。

对中年昆剧艺术家,要明确地提出保护的口号,像蔡正仁、计镇华、梁谷音、刘异龙、岳美缇、王芝泉、张洵澎、张继青、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林继凡、汪世瑜、蔡瑶铣、侯少奎等。他们都已年龄不小,有的接近花甲,对他们的艺术,现在就该整理,或录像,或录音,及早保护下来。对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在工作生活环境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安心创作,安心演出,登上自己的高峰,千万不可等他们步入老年之后再抢救。

当然,对于老艺术家则仍要继续进行抢救,以免人亡戏失。过去在抢救方面做了很有成效的工作,现在还要这样做。

三、关于昆剧的剧目建设。首先是继承经典剧目,包括折子戏和本戏,特别是本戏。《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等名剧应该有计划地演出全剧。当然随着时代的不同,也会有些删减,但不可大改,要基本上保持精华部分原样演下来。

尤其是青年演员,要演好几本戏,如果只能演几折,即使得了梅花奖也成不了有造诣的表现艺术家。

第二类是改编传统戏和改编古典名著,改编是戏曲艺术的一个普遍的基本的创作途径,好多名剧是改编来的。白手起家创作成功的也有,但更多的还是改编来的。可以说,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没有唐传奇《会真记》和董西厢,就不会有王西厢;没有《长恨歌》,不会有《长生殿》;没有“三言二拍”故事,出不来那么多的戏曲唱本。过去这些宝贵的实例和经验,我们应当借鉴,绝不可看不起改编。

第三类是新编古代戏。这是大家都重视的,在这次观摩演出中,就出现了《司马相如》、《雾失楼台》、《少年游》。新编的古代戏要保持昆剧载歌载舞的特色,要注意文学性,同时也要注意艺术上的雅俗共赏。戏总是给人看的,要让人一看就懂,即引起兴趣,做出反应,因此不可过分深奥。

现在有些剧种的新编古代戏,过分追求大,追求豪华、堆砌,而锤炼剧本不够,也不给演员留有表演的余地,离开了戏曲的特色,结果花钱出力不讨好。

第四类是现代戏。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昆剧演现代戏也是势所必然的。但我以为不必太勉强,不是任何现代故事都可以用昆剧来表演的,因此要因题材而定,因团而异。这次观摩中苏州昆剧团演的《都市寻梦》,我以为题材是适合昆剧的,但艺术上太仓促了。

总之,在昆剧剧目建设上,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继承,改编,新编。

四、关于开展活动。昆剧要振新,要革新、发展,关起门来无声无息地搞不行。昆剧也要有一些活动,包括演出、交流、研讨。

首先要创造条件把昆剧艺术节办成。这个活动是昆山市政府提出来的,文化部早已批示同意。原定于1993年举办,后因昆曲博物馆未建成,还有市领导班子变动等原因,推迟了。我的意见是昆剧艺术节还应办,昆山能办就在昆山,昆山不行就到北京或其他地方办。无论在昆山还是其他地方办,对东道主的改革建设都是一个推动。

除了昆剧艺术节之外,每年都应该有点事,每两年应该有一次活动,每次围绕一个题目举行。比如交流和研讨继承、艺术改革、剧本创作改编、音乐、舞美、导表演、中年演员代表剧目交流、青年演员培养等等。

昆剧也要参加京剧或其他戏曲剧种的活动。从艺术局的工作角度考虑,将会有意识地加以安排。

昆剧要生存发展,必须扩大自己的观众队伍,昆剧也要走向青年,特别是走向学校,首先是大学。大学中文系有元明清戏曲的课理,教材多为昆剧本。学生只能看书而看不到戏,如果把昆剧送到大学,便是高级的课本剧,既是形象化的教材,又培养了观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除了大学,昆剧走向中学也是可能的。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与教育局联手在中学里教学昆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接的效果是培养了一大批好的昆剧观众,而从长远来看,很可能将来会从中出现一些昆剧艺术人才。

五、昆剧界要强化整体意识。首先是不要把自己降为地方戏。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统计中国360多个剧种,把昆剧分苏昆、湘昆等,都当作独立的剧种看待,和地方戏一样,这是不妥的,是昆剧界不应该接受的。如果接受了,或有关的昆剧团自以为独一无二,岂不成了“天下第一团”了?要知道“天下第一团”对古老剧种来说是“天下末一团”,离消亡不远了。昆剧界要牢牢地树立一个观念:我们是一个剧种,我们是一家。

昆剧的整体意识要体现在合作共事、进行艺术交流上。尽管不同地方的昆剧各有一些个性,但从艺术的总体上看,同大于异。剧目一样,音乐一样,表演一样,是最适于同台演出的。昆剧的人才(包括演员和创作人才),队伍不大,互相很熟悉,因此应该共同多办一些事。比如演员,你的戏需要我,可以请我,我的戏缺个什么行当,可以向你借。要互相支持,但千万不要互相挖墙脚。

昆剧还要联络六个院团以外的其他剧种特别是京剧院团中的唱昆剧的艺术家。在京剧里有不少折子戏唱的是昆曲,在一些古老剧种里也保留了一些昆曲折子戏。唱昆曲的演员的修养普遍比较高,如果把他们联络起来,昆剧的队伍远非目前的600人。此外,旅居海外的昆剧艺术家也要联络起来,有活动就请他们回来参与。总之,要在振兴昆剧的旗帜下实行昆剧界的大联合、大团结,联合起来振兴昆剧,团结起来苦斗。

六、发挥昆剧艺术本身的优势。昆剧现在有困难,这是不容忽视的。但并不是说就没有有利因素了。我觉得有利因素是有的,首先是党中央在重视京剧的同时也重视昆剧了,文化部发过专门保护昆剧的文件,并且采取过一定的措施。在这次观摩演出期间,全国政协还专门听取了文化部的汇报,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极大的有利因素。

就昆剧艺术本身来说,也有不少的优势。1.剧目精,古代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剧目,又有一批新编、改编的新剧目。2.人才精,昆剧队伍虽然不大,但数得上来的老中年名家却不少,优秀青年演员也有一批,他们都是中流砥柱,中坚力量。3.基本上说普通话,能听懂。4.载歌载舞,在青年观众喜欢舞蹈的当代,昆剧比那些“死唱”的戏容易被接受。5.昆剧音乐民族个性强,不搞大轰大嗡,没有噪音。6.在对外艺术交流中,昆剧的形势看好。特别是昆剧艺术家们爱昆剧如命,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自强精神。所有这些优势,都是振兴昆剧的内部条件。我们一定要看得起自己,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扎扎实实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绽开鲜艳的花朵,结下丰硕的果实。

(1996年9月9日)

(原载《赏戏随兴言谈录·沙谈戏语》,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