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缺席与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400000002

第2章 自序

本书是我近10年部分论文、评论的结集,分为三编。

第一编讨论西方哲学与美学问题,兼及中西思想比较。其中多数文章试图把哲学和美学的若干基本观念放在“现代问题”的视野中加以考察。我尝试把所谓“现代问题”概括为个人主体的正当性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如何能够成为认知和道德的最后根据;二是主体如何能够共同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现代社会。在此框架内,西方现代关于启蒙、自由、审美等问题的探讨,不止具有学说史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精神自我理解与自我确证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有意超出哲学史、美学史的学科范围,将论题拓展到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领域。

第二编讨论环境伦理学与生态政治问题,探究生态主义意识形态的缘起、主张及政治合理性限度。在我看来,以生态中心论为最高成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用现代知识的形式、质料表述反现代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信仰主义特征。生态主义由于社会角色变换而具有双重政治倾向。一方面,生态主义作为植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世界的社会运动,在多数民主社会中能够有效地履行它的边缘政治职能,并且其普遍主义诉求经过必要的修正,可望在生活政治领域获得有意义的空间;另一方面,当生态主义者把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建构方案无条件地加于这个仍然充满着阶级、种族、国家区分(歧视)的世界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

第三编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其中多篇是我正在从事的“症状——中国当代艺术档案”研究计划的初步成果。关于当代经验的视觉表达,较之理论表达和文学表达已经走得很远,而且由于权力、资本等因素的介入,情况十分复杂,其意义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充分阐释和揭示。这项研究计划致力于此,在写作中,借鉴了现象学分析方法,力求与当代艺术批评文体有所区别。

本书的出版,多亏了周围许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