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4800000003

第3章 引言

第一卷 道在其间·创作篇

文字记载与形象记忆在呈现历史的方式中各自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文字描述的特点在于可详述时间顺序,内容情节,事物逻辑。形象记忆,则是在人们视觉艺术的创造中,直接表现心灵的感悟与直觉感受,将历史诉诸烙有时代特征的造型中。它是形象的、直观的、艺术的。中华文化史是文字史与图像史的汇聚,它犹如连绵的群峰与滔滔的长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但翻开这部图像史,也不免有遗憾之处,譬如:老子、孔子……其像何如?中国文化虽重文字描述,然也时有言不达意之疏漏。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感于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立志以塑中华古今贤人像为丰碑昭示来者,引领精神。

人们多祈望由像而获得对文化更为深刻之认识,就如同我们凝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石像时,联想到雅典、爱琴海的阳光……像为何者?像即像,像非像,像乃种族、时代、文化、个性之综合体。费孝通先生曾为我题“由像及神”,此中所谓神,已凌逾象外,而达自然、社会、科学、人文之本真。中国人生命之像,在五千年文明之火的烤炼中。无论是泥人、陶塑,或是石雕、铸铜,从伏羲、女娲“造人”至今,悠悠乾坤,漫漫史程,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存在于文化的意象中……20世纪留洋的李金发从西学中获得高超技艺,塑一代风骚蔡元培,揭开雕塑史新篇章。正如鲁迅所说:“塑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开始塑人。”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苏俄现实主义、“文革”偶像风潮、新时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涌入。

我始终信奉,中华文化之强劲的伟力——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沧海横流、浴火重生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我自感这像当立于天地间,这继圣之精神当存于生民内心。故我二十多年来潜心于斯,近四百人物雕像由心涌动,藉手而塑。

所谓为时代造像、所谓文心铸魂,是也。